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467300)万小彬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我院78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39例。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60~76岁,平均(68.12±3.61)岁;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0~75岁,平均(67.39±3.32)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对照组行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患侧朝上,体位固定架固定,常规消毒铺巾。髋关节后外侧做6~10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臀大肌纤维,保护坐骨神经,切断外旋肌群,剥离髋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切开髋关节囊,取出股骨头、颈。自大转子内侧沿垂直方向截骨,至小转子处,清理髋臼内软组织。扩大股骨髓腔,打入股骨柄试模。调整角度,插入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填充股骨髓腔。若大转子与小转子均发生骨折,需用钢丝捆绑固定。测试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满意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②观察组行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患侧朝上,体位固定架固定,常规消毒铺巾。自股骨大粗隆顶点向下后部做6~8cm长弧形切口。撑开大转子顶点上4~6cm处,暴露髋关节囊前部,截取股骨颈。切除前方关节囊,清除关节内积血、积液,切开切口周围皮肤,分离阔筋膜张肌与臀大肌结合点。若发生股骨头坏死,对髋关节进行外旋、内收操作,促使髋关节脱位,拉起股骨颈,暴露髋臼,清除髋臼内部及周围软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暴露股骨,近端放置人工假体。人工髋关节选择、放置方法同对照组。测试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满意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总分100分,评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4.42±9.87)min,与对照组的(86.33±10.15)min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为(7.08±0.82)cm较对照组(8.45±1.26)cm短(P<0.05),观察组失血量为(348.79±42.31)ml,对照组失血量为(350.74±43.69)ml,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Harris评分 术前两组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54.72±5.81)、(71.43±8.45)、(78.22±9.37)均高于对照组(51.75±5.66)、(67.39±6.14)、(73.09±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型IFF发生可能与身体反应迟钝、骨强度降低、骨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1]。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IFF,手术难度大,切口长,术后切口愈合较慢,不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而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可尽量保护肌肉组织,对切口附近外展肌无明显影响,并能充分暴露骨折,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同时切口位于后外侧,医护人员术后处理方便,降低感染风险,且患者做下蹲、抬腿等动作较容易,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研究发现,对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减小手术切口,改善髋关节功能及其恢复情况[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手术切口小。同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可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
综上所述,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手术切口小,可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