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师
(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人民政府,黑龙江 黑河 164322)
近钩端螺旋体属单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种类很多,分为致病性与非致病性两大类。致病性螺旋体可使人和动物发生自然疫源性钩端螺旋体病。此病几乎遍布于全世界,在中国也广泛存在。受菌型不同以及对动物的感染力不一样,导致患病动物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急症多以体温升高、黄疽等症出现;慢性多是贫血、消瘦或者皮肤坏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东北以7~10月为流行高峰期,饥饿、疾病、应激等因素也可诱发本病。
个体非常纤细,长6~20 μm,宽0.1~0.2 μm,螺旋排列整齐细密如弹簧样,两端纤细柔软,一端或两端常弯曲呈钩状,且当绕长轴旋转或摆动时,菌端可弯绕成8字、丁字或网球拍状。由于屈曲运动,整个菌体可呈C、S等字形状,此种弯曲样式,又可随时消失。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菌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链。能活泼运动。普通染料不易使菌体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氏染色或镀银法显效较好,染色后菌体呈现深渴色,并由于硝酸银的沉淀使菌体增粗。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菌体有两根轴丝,各从螺旋的一端开始在菌体中央重叠,外周有细胞壁。
钩端螺旋体对环境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需氧性,温度28~30℃,pH为7.2~7.5最宜生长。生长缓慢,接种后3~4 d开始生长,1~2周才大量繁殖。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多靠近表面1 cm处,半透明如云雾状。在含1%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成集落,集落透明,圆形、扁平。钩端螺旋体的生化反应极不活泼,不能发酵和利用糖类。培养后,培养基pH变化不大,虽可发现极少量各种酸,但可能是氨基酸的代谢产物。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抗原有表面抗原和内部抗原两种。存在于钩端螺旋体表面的表面抗原,为型特异性抗原,含有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内部抗原位于钩端螺旋体内部,为本属所共有,具有本属特异性,内含类脂多糖复合物。根据内部抗原属性,将钩端螺旋体分为若干血清群,各群内又可根据其表面抗原分为若干血清型。目前国际上报道的已有18个血清群和160种以上的血清型,而新的血清型仍在不断发现。中国也已发现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从国内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全国统选定13群14型作为中国标准菌株,东北地区主要有波摩那型、犬型、猪型、地方新型、澳洲甲型等。
钩端螺旋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性螺旋体为强。在水中能活存数月之久,这对本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耐冷不耐热,在感染动物脏器中,置-20℃可生存约100 d,但加热55℃10 min或60℃10 s可被杀死。不耐酸或碱,在胃液和酸性尿中迅速死亡。对各种化学药品均无抵抗力。青霉素及金霉素有溶菌及杀菌作用。
许多动物均可感染本菌。多发生于幼畜,成畜不仅发病较少,且大多仅呈一过性临床反应。在家畜中最易感的是牛、绵羊和山羊,马、猪、狗、水牛、驴及家禽的易感性较低。许多野生动物,如狐、鼠、鼬以及水貂、蝙蝠、狼等均能感染此病。此外,还可能侵害马属动物的眼睛,引起周期性眼炎。
钩端螺旋体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当病原接触到患畜损伤的皮肤、眼、鼻黏膜和消化道等途径,伺机入侵,通过血流进入机体全身并繁殖。通常易积聚于肝脏和肾脏,然后定位于肾脏。病原不断扩充繁殖,并随尿液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被感染的人畜可长期带菌而移动散布,特别是鼠类等动物,是钩体的天然宿主,也是极其危险的传染源。在中国,以波摩那型分布最广。自家畜分离者尚有犬型、猪型、地方新型、秋季热型及澳洲型等。不同型的菌株对家畜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已知出血性黄痘型、犬型和澳洲甲型的致病力较强,有时可造成马、牛、猪、羊死亡。波摩那型致病力较弱,有的仅呈现一过性临床反应,多数呈无症状带菌状态。
钩端螺旋体的致病力与下列毒力因子有关:吸附物质,使钩端螺旋体有效地吸附于上皮细胞;溶血毒,是一种鞘磷脂酶C,具有磷脂酶样的作用,能破坏红细胞膜而溶血;内毒素样物质,为钩端螺旋体的脂多糖样物质(LOS),能诱导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也可抵抗正常血清杀菌物质的作用;细胞毒性因子,存在于疾病急性期的血液中,对机体的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
对于患有钩端螺旋体的畜禽,可用青霉素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猪,可以每kg饲料中加入土霉素1.5 g,连喂7 d;重症加注维生素C注射液和强心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马、牛、羊、犬,肌肉注射青霉素2 000~4 000 U·kg-1体重,2次·d-1,重症加注链霉素45~60 mg·kg-1体重,2次·d-1。
如果是群体多发情况,可紧急接种钩端螺旋体病多价苗进行控制,配合隔离带菌动物、消除致病因素,环境消毒,消灭一切病虫鼠害,保持饲料、饮水卫生安全,均衡饲料营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