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佳,芮晓东,戴 科,颜玲玲,吴正欢
(溧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溧阳 213300)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该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具有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据统计,在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脑卒中患者约占50% ~78%。目前,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出现该并发症可影响患者机体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不利于其康复[1]。为此,临床上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营养支持。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IOE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效果。
将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我国1996 年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四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无法经口进食,其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分级≥Ⅲ级。3)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因其他原因出现吞咽障碍。2)患者合并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2]。将这40 例患者按照收治时间的不同分为甲组(n=20)和乙组(n=20)。在甲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 例,女性患者9 例;其年龄为40 ~90 岁,平均年龄为(64.4±3.9)岁;其中脑梗死患者有12 例,脑出血患者有8 例;其中单侧大脑发生病变的患者有11 例,双侧大脑发生病变的患者有9 例。在乙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 例,女性患者7 例;其年龄为39 ~89 岁,平均年龄为(62.8±5.4)岁;其中脑梗死患者有15 例,脑出血患者有5 例;其中单侧大脑发生病变的患者有8 例,双侧大脑发生病变的患者有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P>0.05。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甲组患者使用鼻饲法进行营养支持,方法是:经患者的鼻腔插入14 号胃管。在对患者进行鼻饲前确定胃管端在其胃内,当其胃内食物的残留量<150 ml 时对其进行营养支持。200 ~300 ml/ 次,6 次/d。对乙组患者使用IOE 进行营养支持,方法是:将连接注射器的营养管从患者的口腔内插入食管,根据其病情对其进行营养支持。300 ~500 ml/ 次,3 ~5 次/d。每次营养支持结束后需立即拔管并对营养管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患者发生营养管感染[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使用洼田饮水试验根据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时是否有水从嘴角流出等指标将患者的饮水情况分为以下五级。Ⅰ级:患者可一次性喝完30 ml 的水且无噎呛的现象。Ⅱ级:患者可分两次喝完30 ml 的水且无噎呛的现象。Ⅲ级:患者可一次性喝完30 ml 的水但存在噎呛的现象。Ⅳ级:患者可分两次喝完30 ml 的水且存在噎呛的现象。Ⅴ级:患者不能分两次喝完30 ml 的水且饮水时频繁出现噎呛的现象。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患者可在5 秒钟内喝完30 ml 的水且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Ⅰ级)、有效(患者不能在5 秒钟内喝完30 ml 的水且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Ⅰ~Ⅱ级)及无效(患者需使用茶匙进行饮水且在饮水时多次出现呛咳的现象,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Ⅲ级)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粘膜损伤、反流、呕吐、肺炎。
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治疗后,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接受治疗后,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临床上常使用鼻饲法和IOE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使用鼻饲法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虽可满足其机体的营养需要,但长时间置管易损伤其鼻腔且不利于其吞咽[4]。患者胃内的管端易受胃蠕动和体位变化而发生移动,进而导致其出现胃黏膜损伤。此外,患者的鼻腔、咽部及食道易因胃管的刺激而出现分泌物增多的现象,从而增加其发生非显性误吸的风险[5]。IOE 是指在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置管,营养支持完毕后拔管的一种进食代偿方法。与鼻饲法相比,IOE 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伤害,且可促进其进行主动吞咽,改善其口腔和咽部的功能,降低其误吸的发生率[6]。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后,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这说明,用IOE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