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亚刚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
近年来,由于长时间地忽视生命安全教育,人们掌握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何避险、如何自救互救的知识少之又少。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想始终抓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宗旨,生命安全教育就应该从学生抓起,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是新时代的新生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力量,是能把生命安全知识送到千家万户的快捷力量。因此,大学应该把生命安全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不仅要将应急避险教育纳入高校新生军训内容中,全面提高大学生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应急避险、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体育教育等课程中,并安排必要的课时,使其真正成为全社会保护和挽救生命的主力军。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区、林地、水系众多,气候多变,人口密度大,公路里长全球第一。这也让我国经历了不少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这些事件不单单是在经济上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众多人民群众的伤亡,给多少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精神伤害,例如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03年的非典、08年汶川大地震、10年舟山特大山洪泥石流、20年新冠肺炎等等;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我们必须在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上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让大学生成为守护生命的主力军,向大学生普及生命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技能、使他们学会自救互救,这样对于保护大学生及其周围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力的方法,还要肩负更多的责任,在教会同学们基本的技能外,还要利用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结合跑、跳、投的锻炼模式传播一些生命安全教育,例如:火灾逃生、地震逃跑、心肺复苏等。
国家行政部门、各个省级行政部门颁布多个法律法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身条件切实有效地开展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加强学校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同时安排一定的课时量进行学习。例如:2006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7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学校安全管理办法》都提出学校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平安健康成长为主线,应帮助他们掌握科学地判断、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在增强安全的意识同时提高安全行为能力。但是目前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数学校仅仅落实为“安全教育日、消防安全日”等敷衍性活动中,不仅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且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也极度缺失。
所谓生命安全教育即对人们进行应对自然灾害、交通安全时避险逃生的适应能力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使其具备适应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事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大多数同学都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偏远的地方。因此他们的成长成才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技术、技能方面让他们更加扎实,也要在生命安全方面掌握更多的避险逃生技能。在学校中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目的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都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利用体育课程的教学加以引导、辅以专业应急避险技能的锻炼,定能达到好的效果。
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分为基础和专项两个方面:基础生命安全教育,具体体现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三项指标。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皮下组织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这一点上表现为体型匀称、姿势正确、营养状况良好;生理机能指标包括脉搏、血压、肺活量等;运动素质指标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专项生命安全教育,具体体现在专项知识、技能和具体实施三项指标,专项知识指标包括生命教育;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安全、自救互救常识;气象、海洋、洪涝、地质、地震、森林灾害;矿山、危险品、交通、建筑施工、火灾事故等事件的应对措施和应急避险方法知识的掌握。专项技能指标包括掌握应急救护、火灾逃生、户外生存等技能。具体实施指标包括针对专项知识、技能转换实操的情况,制定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演练、对应急救护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从结构关系上来看,基础生命安全教育是整个系统的根基,同时也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专项生命安全教育避险逃生的效率;专项生命安全教育是建立在基础生命安全教育之上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逃生能力。从辩证思维分析来看,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了解专项知识、掌握专项技能、学会自救互救方法,基础是自身具备良好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培训学生应急避险知识、技能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外在尺度,学生学会应用应急避险方法来实施自救互救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在尺度,生命安全教育是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专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应急避险技能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表现。
图1 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
表1 生命安全教育的评价指标、评分权重、评分表
生命安全教育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就是基础和专项两个指标,二级指标是体现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专项知识、专项技能和具体实施指标,三级指标是根据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身高、体重、脂肪率、胸围、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指标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类合并筛选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测量指标;并利用专家咨询法将指标制定成问卷,请专家依据《标准》和自身的知识经验,选取出较为合理的关键性指标。另外,大部分在校学生及老师生命安全并没有受到威胁过,因此在选定生命安全教育评价指标上主要是通过支持避险逃生技能的身体机能、素质,储备避险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间接因素来评价。如:基础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心肺功能、肌肉爆发力等来体现;专项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参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等逃生技能培训的课时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来量化。
总之,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内容、目的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都需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在体育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可行的,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能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工程,是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包括政策、师资、后勤、场地保障等等。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内容和培训方法,利用适当的负荷、时间和频率进行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危险的认识、提高学生应急避险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