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阳
(深圳市光明区长圳学校,广东 深圳 51813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确定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1],季浏将之称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灵魂[2]。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必由路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3],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不同的学段,需要科学规划并合理编制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4]。初中和小学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前置阶段,同样需要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小学阶段的扎根之法,并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形成具体的实施策略。这个策略至少应该涵盖操作内容和检验手段两个方面,才能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反复教、反复学,但学生技能始终处在最低水平的现象。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可以归于“结构改造范式”,即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以学科课程标准操作化、层级化分解为支撑,以国家课程教材为基本依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结构[5]。基于以上论述,把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归纳为:目标体系、体育教材、教学方略及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制度四个方面。
表1 各水平段分层次核心素养形成目标
结合现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体系[6],以及现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整理出中小学四个水平段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形成目标(表1)。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应该符合各年龄段的生理发展规律,并且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因而,将每个水平段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维度各四个层次的内容,在运动能力维度分别用了解、学会、掌握和强化来表述;在健康行为维度分别用关注、落实、养成和主动来表述;在体育品德维度则用体验、认识、理解和遵守来表述。
针对上述分阶段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运动技能系列下的运动项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7]和学校体育特色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结合本校体育师资的专业分布,形成了根据水平段分层选择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库(表2)。
表2 根据水平段分层选择的体育课程教材库
我校目前小学各年级5个教学班,初中各年级4个教学班,现有体育师资主要涵盖足球、篮球、体育舞蹈、健身操和武术等5个专业方向,因此教材库以这5个项目内容为主,搭配田径、跳绳和排球3个辅助性项目内容。在一至四年级,采取教学班固定教学和专业教师走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运动项目内容的教学,具体为体育舞蹈和武术由专业教师在一、二年级开展每周一节的舞蹈或武术专业普及课,田径、体操、跳绳、足球和篮球则由其他教师跟班教学;五、六年级则以武术、体育舞蹈、健身操、足球和篮球5个项目开设选修课,同年级所有教学班级同时排课,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项目参加体育学习(上课班级人数根据选课结果适当调整),专业教师在选修内容之外普及田径和跳绳教学内容;七年级按照教学班开展田径、排球、足球和篮球4个项目的普及教学,八、九年级按照足球、篮球、健身操和武术开展专项分班教学,辅助田径和跳绳等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需要有普及加提高的课程教学作为基础,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升需要有练习时间作为保障,通过上述普及加选修的教学形式,可以从制度上建立学校体育特色,支撑学生学会3-4个运动项目的基本锻炼方法,并较好掌握1-2个项目的专业运动技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注重清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障碍[8]。
体育课是否实施学法指导,既是会教与不会教的分水岭,又是引起教学效果不同的关键因素[9]。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育课堂学习中听讲、观察、练习和评价等几个主要环节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而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还应该适应运动项目的特点加以丰富和完善。下面分别以篮球、武术和田径3个项目举例说明:篮球项目的典型特点是规则性很强,需要学生具备专门化的知觉,并对规则进行强化。所以篮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轨迹与身体动作之间的关系和关注规则对技术使用的影响,高效掌握运动技术、学会欣赏和参与篮球比赛。武术项目的典型特点是动作风格突出,需要学生对身体各部位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同时正确理解精气神的表现形式。所以武术教学中需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模仿和练习,同时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田径项目的典型特点是体能与技术充分结合,学生之间的对比直观且强烈。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关注影响动作效率的因素,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正确动作的肌肉记忆和增强专项素质。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结合我校场地条件、教学项目安排和地方体育中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如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竞赛制度体系(表3)。
表3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制度
表3中三年级以上的团体操比赛包括武术、健身操、体育舞蹈等的集体表演赛。
为保障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果,切实达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还必须要构建有效反馈激励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10],健全校本化课程考核机制。
体育课堂效率的提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的保障,而加强课堂常规检查是督促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建立和落实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制度,让更多的体育课堂进入“第三方”监督,是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切实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通过听评课强化教师课堂结构完整性,检查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对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必备环节相关知识和建立运动损伤防护等安全健身意识的效果,同时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和学生学习中的运动参与、技能学习和体育品德表现。
结合每学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建立分层次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的学生提出差异性的体育学习要求和体质改善方法指导,全面提升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身体素质均衡发展的原则下,采取体育课堂分层教学和课外锻炼分层管理等方法,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和运动技能提升结合起来。
相对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和发展[11]。学校建立运动项目选修课的制度,能够极大方便学生运动技能的等级考核,配合选修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段特征,分别建立不同项目的运动技能等级考核体系,能够很好检验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和学校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每个学期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等级考核,建立学生运动技能档案,引导学生在纵向比较下树立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信心和提升对运动项目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