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妤莹
摘要: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锻炼群众身体素质,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群众文化生活中开展舞蹈活动的重要意义,研究了群众舞蹈活动的实践路径,期望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 舞蹈活动 舞蹈编导
一、开展舞蹈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离退休人员逐步增多,使得中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开展舞蹈活动,让中老年群体参与到群众舞蹈活动中来,能够促使中老年人走出家庭,加强邻里之间的交往,为中老年人精神和情感交流搭建桥梁。同时,群众舞蹈活动一般都在广场上开展,参与群众都是自发自愿组织,这种亲民性为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使舞蹈活动更快地渗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丰富中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二)传承地域文化
群众舞蹈是在广大群众中传承舞蹈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群众舞蹈种类众多,包括社交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民族舞蹈等,不同类型的舞蹈文化有着明显差异。不同地域的群众舞蹈融入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承载着地域性的风土人情。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开展舞蹈活动,不仅有利于传承舞蹈艺术文化,更有利于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地域生活风貌。
(三)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群众舞蹈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消耗一定体力、要求团队协作的群体性活动。群众舞蹈活动能够让中老年人群在优美的节奏中锻炼身体、焕发精神、陶冶情操,通过舞蹈运动消耗多余的脂肪,改善人体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提高人体的四肢协调能力和灵活动作能力,帮助群众在舞蹈活动中舒展情绪,始终保持愉悦的身心状态。
二、开展舞蹈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选取群众性的舞蹈题材
对于舞蹈而言,题材是重要元素之一,不同的题材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舞蹈中的绝大多数题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也有一少部分来自于史料。为此,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开展舞蹈活动时,舞蹈编导应当选取群众性的舞蹈题材,从而使编排出来的舞蹈内容贴近群众,这样不但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而且也是他们所熟悉且喜闻乐见的舞蹈。为实现这一目标,舞蹈编导应当在开展编排工作前,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准确把握他们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兴趣爱好、生活背景等,据此,选择与群众生活有关的题材,编排成舞蹈,这样的舞蹈题材,不仅能够对广大群众产生吸引力,并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结合群众实际编排舞蹈
群众文化生活的主体是普通民众,他们不同于专业的舞蹈表演者,由于普通民众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舞蹈训练,所以并不能要求他们跳出与专业舞者一样的水平。基于这一前提,舞蹈编导应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舞蹈动作的编排设计中,不要一味地追求美观,避免舞蹈动作过于复杂、难度过大,而是要确保编排的舞蹈动作难易适度,便于模仿和掌握,使普通民众可以在不接受专业训练的基础上也能完成,这样的舞蹈更容易被群众接受,更能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三)突出舞蹈的地域性和通俗性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和文化,由此使得各民族的舞蹈呈现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开展舞蹈活动实践时,舞蹈编导应当突出舞蹈的地域性与通俗性,促进群众舞蹈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群众舞蹈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普通民众,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从而使他们对舞蹈的理解也有所区别,所以舞蹈编导必须以此为立足点,编排一些简单易学,样式通俗,地方色彩浓厚的舞蹈,通过独特的舞蹈艺术,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围绕舞蹈主题制作音乐
当舞蹈题材正式确定之后,舞蹈编导便需要制作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舞蹈作品的整体效果,舞蹈编导应当围绕舞蹈主题,对音乐进行制作,从而使主题与音乐之间达到高度契合,营造出唯美的舞蹈意境,群众在演绎这样的舞蹈作品时,能够从中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同时,舞蹈编导应确保制作的音乐恰当、合理,可以起到丰富舞蹈作品动作性的效果,这样不但能够使舞蹈的动作与主题和表演者的情感相互交融,而且还能使观看舞蹈的群众从中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境界。
结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生活要重视群众舞蹈活动的全面开展,充分发挥群众舞蹈编导的作用,编排出具有群众性、地域性、通俗性的舞蹈,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构建起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宏.分析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的创意的反思探索[J].艺术评鉴,2019(7):83-85.
[2]杨灿.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发展新路[J].中国民族博览,2018(7):69-71.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