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气象服务系统的“三农”工作优化方法

2020-12-28 03:04王凯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生产三农

王凯

摘 要 气象条件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气象服务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显著支持,但随着农业生产增速放缓,农业投资边际汇报递减,急需找到“三农”工作的新突破口。基于此,针对“三农”领域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分析当前环境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以综合气象服务为依托的“三农”工作优化方法。

关键词 “三农”;气象服务;气候变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8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季风性气候国家,地理条件较为复杂,气象灾害影响大、分布广,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高达总产量的10%以上。近年来,全球变暖越发明显,我国的极端气象条件呈现增多、加重的趋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大[1]。

面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新问题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责任愈发重大,作用尤为显著。但实际上,作为防灾减灾领域的长期弱項,农村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依旧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2]。

农业气象部门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努力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建设完备有效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提供切实服务[3]。

1 “三农”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1 农业生产粗放

1978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除了少数地区保留集体农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包产到户政策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生产总量有了显著提高。2000年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僵化引发的“三农”问题逐步突显,农业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增大[4]。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农村发展呈现出新面貌,乡镇企业亏损、农民工保障不足、隐形失业数量大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如图1所示,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综合我国农业生产中较多的劳动力及农药肥料投入,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户的农业生产计划主要依据以往经验和传统节气制定,农业增产主要依靠增加生产成本,即农药化肥的投入、良种投入、人力成本的投入,虽然农作物高产品类种子对增产增收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但随着杂交水稻、高产小麦等作物在全国的推广,农业增产变得愈发缓慢。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气难以准确反映当前气候条件,干旱洪涝出现的时间与历史平均有了较大偏差,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日益增长,按照传统农时进行生产、对极端天气缺乏预警防范的农业模式阻碍着丰收,落后的生产计划与多变的气象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因灾减产的农作物价值持续攀升,抵消了农业生产中增加的部分投资,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1]。

1.2 农民保障不足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尚处于发展阶段,部分欠发达地区覆盖率不高,而欠发达地区往往是极端天气高发地区,农民收入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保险虽然客观上对各类减产损失进行赔付,但还是无法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因此,保险保障要发挥兜底效果,灾害预防和增产保产应当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两不愁三保障”是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底线,实现脱贫,防止返贫是农民的一大诉求。很多山区农村的自然环境难以种植粮食等经济作物,多种植林木、药材、果树等高回报作物,但此类作物受天气影响大、生产周期长、一次性投入高的特性使得其一旦受灾,农民损失惨重。实际情况下,70%以上农民无法对极端天气进行及时预判,难以采取有效保产措施,致使高价值作物受灾,农民收入受到极大影响[5]。

1.3 农村发展落后

极端天气数量增加和气象预警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不稳定,极易导致贫困反复发生。农业的粗放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不稳定造成农村资本积累不足,农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其他消费后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再投资,制约了有条件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养殖业、高附加值种植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尤为不利。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多由集中投资推动,通过农业基础设施革新,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在我国绝大多数未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村,短期集中投资的缺乏使得投资边际回报率始终较低,难以促使农业生产力实现突破性进步,不稳定的农村发展情况将诱发农村发展内卷化,难以吸收青年劳动力,进而削弱农村的发展后劲,使其陷入低水平循环,严重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6]。

2 做好“三农”工作的可行思路

2.1 精准开展农业生产

解决农业生产粗放问题,就是要开展精细农业,发挥农村剩余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现阶段农村劳动力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往往沿用效率不高的传统耕种技术,若加以引导,可在投入少量资金的前提下普遍提高单产水平。

以小麦种植为例,在播种、灌浆、收割等重要时间节点的选择上,农民可综合年度气候预测,参考地方农业气象预报信息,探索各地块最适宜的操作时间。长期气候预测可以判断年内水旱、气温、土壤、病虫害的大致情况,对以传统节气为节点的耕作模式进行补充。

以20世纪后期与21世纪初期我国雨季特征变化为例,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降水显著增多,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降水减少,呈现出多年的北旱南涝态势。

1999年以后,淮河流域梅雨降水开始增多,2000—2007年出现4次明显洪涝灾害,但江浙区域传统梅雨雨带的降水却进入了一个相对偏少的时期,显著影响到长江中下游传统水稻种植和淮河流域稻麦轮种模式产量[7]。

2.2 有效抵抗农民风险

在天气预报还不普及的年代,农民往往通过观察天象等手段对未来天气进行判断。该类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难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对于全年的气候预测、异常复杂气象条件更不具备预测能力。

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数量增长近5倍,北方地区在1997年、1999—2002年连续发生异常干旱,2003年后,华南丘陵、四川盆地的连续干旱导致粮食产量从1997—2003年累计减少3成[1]。

对于区域性连续水旱灾害,可以通过主管部门兴修水利工程、改种抗涝抗旱作物等方法减少预期损失,对于短期局部气象灾害如大风、极寒、虫害,可以采取加固大棚、土地覆膜、喷洒农药、提前收割等办法降低损失,保障收入,降低气象灾害给农民造成的风险。

2.3 科学制定农村计划

195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除西南山区均温有小幅下降外,祁连山沿线、东北平原、冀北等地均温升幅明显,苏沪浙晥地区增温趋势明显,传统作物种植收获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提前,部分热带亚热带作物逐步北上,农村的传统种植方式受到很大影响[8]。

综合历史气象数据,借助长期气候预测模型,气象部门可对未来数十年内的整体气候变化进行预判,得出可靠的水旱、气温、日照信息。对于农村而言,提前掌握未来数年气候变化信息,分析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适宜农作物和经济增长点,尽早开展转产增收培训动员,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宏觀来看,全局气象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村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地区农村主产作物,调节产业政策,积极稳定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区域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走势协调主产作物,提前避免因极端气候造成的单一品类作物严重减产,引起全国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为全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依托综合气象服务系统提升优化“三农”工作

3.1 建设气象监测站点

综合气象服务是以气象信息服务“三农”的主要手段。现阶段,全国自动气象站、农业气象站总量较少且多按照行政区位设立,人口密集区域分布较多,人口稀疏区域分布较少,与农村耕地面积不相匹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四川省农业气象站共47个,贵州省共19个,同为地形复杂气象条件多变的毗邻省份,气象站数量的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不同省份气象基础数据的收集水平、预报精度,进而影响农业气象决策,造成不同省份农村发展水平产生更大差异。

为确保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可以按照气象区域而非行政区划进行站点统筹,在平原等地区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在山区等气象条件复杂地区挖掘各级气象站资源,完成国家气象信息联网工作,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全力提高气象服务精度。

3.2 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当前,主要的农业气象服务包括3部分内容。1)农业气象监测,提供水旱灾情、土壤墒情、虫害预测信息。2)农业气象情报,统计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气候实况,提出农业生产趋利避害的措施及建议。3)灾害性天气预警,协助农业部门进行旱涝、霜冻、风沙预报,督促农户进行防灾减灾准备[9]。

随着农业产品种类增多,传统针对粮食生产的气象服务难以覆盖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等新兴产业的生产实际,且基层气象服务缺乏可靠的历史数据支撑,一线气象人员经验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气象预报精确性较低,且提供的气象信息较为专业,中老年农民难以直接使用气象信息服务农业生产。

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信息的公开和简化,降低气象服务门槛,与农业技术部门联合发布具体的农业指导信息,确保普通农民便捷获得对生产有积极作用的气象信息。对于近期可能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地区,气象部门可尝试派驻气象工作专员,指导可能受灾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通过按需供应,克服当前农村农业专业性服务匮乏的局面,全力保障农业生产不受损,农民收入不波动,农村发展不停步[10]。

3.3 智能应用气象信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是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防灾减灾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落地,先进基础设施将为气象信息的智能应用提供支撑。

在以人工种植为主的地区,气象信息可以连接灌溉池等大型基础设施进行自动抽水放水等工作,避免以往人工操作的不及时不标准问题。在大规模机械化农村,通过智能气象服务可以实现农机根据气象信息自动工作,实现高水平自动化农业种植,降低劳动力使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

长远来看,全国联网的农业气象平台将会更加智能地应用气象信息,促使农民、智能设备、精准气象信息之间联系更紧密,有助于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农业农民农村进行精准指导,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

4 结语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收入增长要以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及气象服务为保证,发挥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长期优势和成熟农业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依托综合气象服务,减少因灾减产,顺应气候变化,调整生产计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投资回报率。

综合气象服务在“三农”领域的集中发力,将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的重要任务,全力以赴防灾减灾,尽职尽责搞好“三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和谐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怀亮,张红卫,薛昌颖.中国极端天气事件与农业气象服务[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3):67-77.

[2] 张建新,杨再强,赵小艳,等.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82-8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4]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9-24,79.

[5] 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3(5):67-76.

[6] 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济,2010(1):4-9.

[7] 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及其对梅雨异常的影响[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

[8]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942-956.

[9] 高浩,黎贞发,潘学标,等.中国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3):402-406.

[10]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农业生产三农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浅析气象服务需进一步融入农业生产必要性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