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婷
摘 要 滨水空间与绿道设计都是城市在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基于此,从城市滨水空间绿道建设及其整体设计思路出发,结合福州市的设计经验来探讨滨水空间绿道设计的要点内容,以实现滨水空间绿道建设效用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 滨水空间;绿道建设;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19
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绿道设计与滨水空间的利用对于其自身的生态建设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作为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的福州市,其自身在滨水空间以及其绿道的建设上有着丰富的成果表现。基于此,对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绿道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为滨水空间绿道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1 城市滨水空间绿道建设概述
滨水空间指的是城市与河流、江、湖泊、海等水域连接的陆地边缘地带,而对于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发展而言,其与水域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这使得滨水空间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建立起滨水空间景观,也可以使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资源与人工造景有机地融为一体,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实现对周边环境的调节。绿道概念近年来在我国沿海与发达城市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城市绿道自身具有不占据建设用地、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更加符合当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需求,在对城市功能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可实现对地方风貌特征的强化。滨水空间在与绿道进行有机结合后,形成了水体与开放空间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令居民与水体的距离大幅缩短,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中,从而达到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理想效果。
2 滨水空间绿道的设计思路
从滨水空间与绿道各自的特点来看,滨水空间绿道的设计应当始终以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作为自身在整体设计上的核心准则,确保在完成设计以后,滨水空间绿道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与顺畅过渡,并将滨水空间绿道的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考虑在内,对内河周边城市空间的资源选择进行调控,使滨水空间的土地潜力得到提升[1]。同时,在进行滨水空间绿道设计时,要始终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主要任务,实现对沿河水质、空气质量的改善,并结合对开放空间与步行系统的优化,使沿河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此外,在进行滨水空间绿道设计时,需要始终以生态理念与空间功能性的发挥作为设计过程中的依据,使滨水空间绿道的生态性与功能性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并坚持以“种大树、造绿荫”的方式提高游人舒适度,以丰富植被多样性来完成对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改造。通过提升对雨水的自然净化与水资源的涵养能力,也可以使滨水空间绿化设计服务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在进行滨水空间生态建设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做好对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工作,通过各种设施的完善,使人们在滨水空间绿道中的活动体验得到优化,并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此外,在对滨水空间绿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区域内的文化特色风貌进行展开,并从其中的重点内容出发,做好全方位的统筹与规划,使滨水空间绿道建设的整体项目展开得到保障。
3 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绿道建设要点
3.1 绿廊系统设计
在滨水空间绿道建设过程中,绿廊系统的设计目的与绿化缓冲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绿廊系统的设计上,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宽度,并包含丰富的植物群落、土壤、水体以及在此环境中栖息的生物。对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而言,其自身既被绿廊系统所分割,也被绿廊系统所连接。在对其进行整体设计时,需要能够从两个要点出发来完成设计,其分别为绿廊的景观性营造与绿廊的多功能化。在进行绿廊景观性营造的过程中,其重点内容在于绿化种植、生态保护以及植物景观等要素的提升上。
以福州市流花溪串珠公园为例,其在绿廊系统的设计上首先沿着河道进行了草皮的铺设,使景观石与草地之间实现了无缝衔接。在内河步道沿岸种植了成本低廉、观赏价值高、生长迅速且具有固堤护岸作用垂柳的同时,还配合种植了香樟树等常绿乔木,为游人提供良好的遮阴;朴树、大花紫薇等落叶乔木提高了整体观赏性。在水中通过对鸢尾花、睡莲等水生植物的种植,在提升绿化廊道整体空间内部植被多样性的同时,使整体环境的生态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使绿廊景观设计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在设计绿廊功能的过程中,要注意不仅能够提供庇荫功能,还应具备其他的服务型特征,且绿廊的整体绿化形式也应当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绿廊的功能。例如,在以生態为主要功能的绿廊设计中,其各个景观要素的安排则要重点在生态环境改良的方式上进行凸显;而以文化为特征的绿廊系统则可以对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进行表达与延续。
3.2 慢行系统设计
在滨水空间绿道建设过程中,慢行系统的设计决定了绿道设计在整体上的环境表现,并使居民在绿道观览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观览体验,使绿道设计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设计滨水空间慢行系统过程中,需要确保其路线的设置应当在结合需求对水体距离进行控制的同时,遵循最小生态影响的原则,以防止慢行系统的设计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要在慢行系统设计过程中,做好与外部道路之间的连接,使滨水空间绿道与外部环境得到良好的沟通[2]。在对慢行系统地面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在确保其强度符合滨水空间绿道设计系统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使用环保绿色材料,并采取软性铺装。
例如,福州市南江滨堤外公园在滨水空间绿道慢行系统的设计上,便基于福建省的绿道统一标准进行展开,并尽可能地应用环保设计,顺应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避免了因大填大挖对地表植被与自然景观带来的影响。而在对游径宽度进行设计时,其基于省内统一绿道规划建设标准,结合当前游径的整体特点以及所处的滨水空间环境需求,来对游径的宽度进行了调整,为自行车提供了宽约3.5 m的自行车道,而人行道的宽度则控制为2 m。而在堤顶慢道的设计上,其在原有的混凝土道路基础上增设了暗红色的沥青面层,使堤顶慢道看起来更加清新与亮丽。
3.3 活动空间设计
滨水空间绿道设计中,其沿岸步道与滨水空间内部的广场都是游客在整个滨水空间中的主要活动空间,而在对绿道活动空间的设计上,需要能够以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并配合生态技术的运用,从而使活动空间能够在整体上成为一个可以在满足游客休息赏景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符合游客在文化、休息等多方位需求的公共空间[3]。为此,就要结合滨水空间绿道的生态化特性,在进行活动空间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展开,并最大程度地避免施工過程对滨水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例如,在福州市串珠公园的建设中,大部分公园均选择大量使用自然式的石桌、石椅来代替传统的钢制与塑料座椅,在降低后期维修与管理风险的同时,使活动空间的整体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得到充分的彰显。休闲驿站是对滨水空间绿道的各项服务设施进行集中设置,在设计上需要精准把握尺度与总量,并确保自身的材料、设计风格能够与当前滨水空间绿道的整体风格相匹配。
3.4 文化设计
在进行滨水空间绿道设计的过程中对区域文化的表达,也同样可以使滨水空间绿道在整体设计上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在进行文化与景观结合的过程中,应当能够对当前区域的文化底蕴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文化与景观之间的融合效果得到保障,并结合滨水空间绿道设计表现上对应的造景手法与感知语言,对历史文化的现实与时代景观进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令滨水空间绿道在生态、文化、社会、审美等多个功能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位于福州市传统古城区的洋洽河等内河沿岸的串珠公园,在设计上便注重对浓厚文化底蕴的表述与彰显,将传统文化元素灵活结合到石栏杆、石桥、雕塑、园林小品等景观设计中,实现了文化型公园的高质量建设,使公园的文化引导与文化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到人们面前。
4 结语
在城市滨水空间绿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设计要点。而通过对福州市滨水绿道设计经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滨水空间绿道设计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活动空间、文化设计等方面进行展开,以使其综合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现。
参考文献:
[1] 余凤生,孙姝.建设城市生态廊道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J].园林,2018(6):40-43.
[2] 方芳.都市型滨水绿道景观建设的突破——谈北京市西城区“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的景观建设[J].北京园林,2014,30(2):10-16.
[3] 叶松.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都市型绿道建设初探——以福州市南江滨堤外公园绿道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4(11):13-1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