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洪梅镇水稻种植提质增效对策浅谈

2020-12-28 03:04张春秀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粮食安全提质增效

张春秀

摘 要 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水稻是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传统的粮食作物,抓好水稻种植的质量与产出效率,是落实粮食考核与促进粮食安全供应的重要抓手。基于此,分析洪梅镇水稻种植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稻种植提质增效的对策。

关键词 粮食安全;水稻种植;提质增效;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12

1 洪梅镇水稻种植现状

1.1 洪梅镇水稻种植简史

水稻是洪梅镇三大传统作物之一。当地早在1949年以前就有水稻种植,但以单造水稻种植为主,产出率相对较低。1949年后,随着堤围改造、水利修建以及电力机械的应用,洪梅镇水稻种植水平有所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进落实,洪梅镇开始引种杂交水稻,并逐渐采用香蕉、甘蔗轮作耕种,水稻种植质效全面提升。

1.2 洪梅镇水稻种植现状

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洪梅镇2020年早造水稻种植面积有29.64 hm2,其中纳入种粮补贴范围的有26.31 hm2,主要分布在洪屋涡村、新庄村、梅沙村、氹涌村、乌沙村及金鳌沙村等6个自然村。其中金鳌沙村水稻种植面积最多,共15.57 hm2,占52.5%。种植品种以七丝占、黄华占、野丝占、美香占以及水乡特有的糯稻品种枣红糯等6个品种为主,黏稻平均每667 m2产量约375 kg,枣红糯每667 m2约200 kg。

2 洪梅镇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2.1 集约化程度较低

洪梅镇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6个自然村中,种植分布不集中,以小散户为主,种植面积0.27 hm2以下的占绝大多数;种植面积最小的仅有0.01 hm2,最大的5.13 hm2。

2.2 用地资源不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洪梅镇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至29.6 hm2,刚好超过市下达的粮食考核任务24.7 hm2的界限。全镇水稻种植总面积占全镇纯耕地面积(2018年全镇纯耕地面积188.5 hm2)15.7%。在目前29.6 hm2水稻田中,有4.2 hm2稻田属于征而未用范围,占总面积的14.2%,征而未用地一旦启动经营,种植户将不能再继续种植水稻,粮食用地资源缺乏保障。

2.3 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多

受珠三角地缘因素影响,洪梅镇主要灾害天气有低温阴雨、暴雨、台风、冰雹等。早造水稻种植前期,如在育秧过程中,较易受低温阴雨影响,导致秧苗不生长或冻伤,影响秧苗质量。每逢夏季,龙舟水及台风季节来临,洪梅镇水稻正值抽穗结粒期,会因台风多雨导致病虫害高发或倒伏减产。经调查了解,洪梅镇较严重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以及稻瘟病等。在早造水稻幼穗分化中后期,正处龙舟水及台风始发季节,往往会因雨水过多使得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害高发,尤其洪梅镇本土稻种枣红糯,容易倒伏的同时易发稻瘟病,致使每667 m2产量一直维持在200 kg低产区位。

2.4 社会化配套服务缺乏

洪梅镇农业耕种规模较小,蔬菜、水稻等种植面积较小,农资、农机等相应社会化配套设施不全,且辖区内没有物资相对齐全的农资供应点,大部分种植户只能到附近镇街购买农资。同时,水稻农资受众较小,水稻种植户通常难以购买到特效药物,错过水稻病虫害最佳防治期限。

2.5 从业者老龄化严重

全镇水稻种植户共有69户,从水稻种植户年龄结构上看,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其中50岁以上的有52人,占75.4%;40岁以下有9人,仅占1.3%。年龄因素决定了洪梅镇目前水稻种植户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在走访过程,绝大部分农户表示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仅凭经验耕作,风险防范及前瞻意识低下,缺乏科学系统性配套种植管理技术。同时,绝大部分种粮户以自给为主,仅有少数种植大户向本镇及周边镇街供应粮食,整体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2.6 生产成本逐年攀升

受通货膨胀及市场农资供给等因素影响,洪梅镇农户表示,水稻种植所需的地租、农药、化肥、人工等相应成本涨升明显。以水稻种植相对集中的金鳌沙村为例,目前地租价格每667 m2为500~1 300元,平均每造每亩水稻种植生产成本在500~1 000元。

2.7 种植结构模式单一

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引导,多数农户在选择水稻品种上仅凭个人喜好,水稻种植品种相对单一,种植效率参差不齐,优势品种品牌效应低下。另外,洪梅镇水稻种植结构模式较为传统,以纯种水稻为主,土地产出率不高。经走访,全镇69户水稻种植户中,仅有一户采用了相对高效的鸭稻种植模式。

3 洪梅镇水稻种植的突出优势

3.1 地缘及交通区位优势

洪梅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毗邻珠江口,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镇内河网纵横,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等傳统农作物耕种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同时,该镇地处粤港澳经济走廊腹地,紧靠虎门港立沙岛,已建成连接穗、深、惠等珠三角城市城轨的轨道交通枢纽,内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洪梅镇龙舟、龙狮、粤剧、花灯等民间文艺活跃,红色文化底蕴丰富,是有名的中国花灯之乡,也是东莞早期革命斗争的策源地。

3.2 惠农政策优势日益突出

为推动东莞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种粮户收益,东莞市政府综合考虑耕地资源减少,地租、人工及农资等种粮成本增加的因素,从2018年起,把原来种植水稻每667 m2每造补贴150元调整为每667 m2每造补贴250元。其他粮食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也分别上调了补贴金额。2020年,洪梅镇参照东莞市有关做法,上调镇级种粮补贴标准,由原来种植水稻每667 m2每造补贴100元调整为每667 m2每造补贴250元,种植玉米及马铃薯每667 m2每造补贴也分别上调至125元、250元。单造播种面积6.67 hm2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可每667 m2每造额外补贴100元,在洪梅镇种植水稻每667 m2每造的市镇两级补贴合计最低500元。同时,当地持续推广落实水稻种植保险政策,为农户种粮提供保障。

3.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洪梅镇多年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至今累计完成466.67 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2018—2020年度完成149.77 hm2。辖区内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至2019年,洪梅镇建成堤防64.7 km,海堤沿堤水闸21座,排涝站9座,大大夯实了农田配套设施,提高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

4 洪梅镇水稻种植提质增效的对策

4.1 强化种粮规划引领

按东莞市有关要求,结合洪梅镇实际,从规划层面划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选取农田设施配套完善、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的田块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域,稳定粮食用地资源供应基础,以点带面促进种粮集约化水平提升。同时,制定粮食生产用地成本减免计划,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稳定粮食生产用地成本。

4.2 创导粮食生产新模式

发挥好地缘交通区位优势,融入水乡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现代都市型粮食发展模式。可以借助农业园区平台,开展新型粮食发展模式试点,开拓融生产经营、休闲体验、观赏科普等功能于一体、趣味性较强的粮食经营生产典范。此外,还应因地制宜,创导新型水稻种植模式,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稻虾、稻鸭、稻鱼等种养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提升农地产出效率,促进农田增效,农户增产增收。

4.3 加强惠农政策宣导

利用科技下乡等契机,借助现代媒体平台,多渠道、广角度向农户宣传国家、省市相关惠农强农政策,尤其加强对粮食补贴、种粮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宣导,同时结合地区财力实际适当提高种粮补贴配套,摊低种粮成本,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

4.4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

与市粮农科研院所联系合作,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为农户提供良种指引参考,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优质高效水稻品种配置,大胆引进品质优良、受众较好、适合本土种植的特优质稻种进行试验试种,着力建立适合本镇经营发展的优质稻种品牌,改良现有枣红糯稻种,推进特色水稻品牌創建。同时提高水稻种植机械设施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水稻种植现代化机械化系数,降低人工等成本支出,提升耕作效率。

4.5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实施稻农技能提升计划,联合市农技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在线教育培训、田间课堂等,提高稻农种粮技术及管理水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扩大农业经营知识引导与习训,重点加强机械装备、在线销售、都市农业经营理念等新型农业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稻农素质能力。

4.6 科学减灾防灾

夯实农田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化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预警,运用好现代媒介通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告知农户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加强防灾减灾培训,提升农户应对灾害能力;做好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构建完备的物资及技术储备系统,为科学减灾防灾上好保险杠;加强灾后复产指导服务,组建粮食生产安全技术指导队伍,为辖区种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4.7 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根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支扎根基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党性强、作风好的农技服务精干人才队伍。强化农技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完善服务考核机制,发挥好农技人员在农业新发展理念、惠农政策、农技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现代农技综合服务水平。

4.8 完善社会配套服务

针对辖区水稻种植农资购买困难等现实问题,农业管理部门要设法加强与周边镇街联通,尝试进行农资供需信息共享,畅通农资供应渠道,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农资安全、稳妥、有序、及时供应。要着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尝试通过统一购买农机的方式,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质量与效率。创新金融支农倾斜服务,大力推广银保合作,着力解决种粮户尤其是种粮大户金融借贷需求。进一步完善落实种粮保险政策,加大保险投保宣导,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提高粮食生产经营保障。

4.9 推广绿色病虫防治

结合农资减量计划,大力推广实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防治。紧密结合市农技办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水稻等粮食作物病虫(鼠)害预警预报,促使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中早预警早预防。提前预测可能会发生的流行性病虫害,并及时发布防治信息,针对可能高发的水稻常见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提前做好针对性防控。大力引进智慧防控技术,推广无人机定量定时高效施药良法,提高用药效率,减少农药用量。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针对性地开展稻田反酸试验,全面提高稻田地力,促进产出,助力粮食增产增收增效。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粮食安全提质增效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