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还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最好,所得也很有限。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课内引导孩子们学会阅读,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充满文化生态的“阅读型班级”,让孩子们整天陶醉在书香里,养成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 积累 兴趣 习惯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79-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同样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众所周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喻户晓;我们也常把古人的“書中自有黄金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类说法挂在嘴边。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正当那些城里孩子孜孜不断地吮吸着新课改带来的甘露时,农村孩子却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在这道围墙边徘徊。课外阅读,成了我们农村语文老师彻底履行新课程的一只拦路虎;课外阅读,让我们农村语文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书海茫茫,渡在何处呢?
一、得法于课内
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现行人教版新教材每册分八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有一个学习侧重点,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课内教师立足单元主题,根据单元训练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开展课内阅读,并由精读带略读整合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即在精读课教学中教会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略读课中教师稍作点拨,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实践、理解感悟,夯实课外阅读技巧,其中 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去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可想而知。因此,我们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授予学生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三类阅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 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甚至熟读成诵,即进行品味性的精读。
2.手脑并用法:即看书与动笔摘评相结合。可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地方边读书边勾画边批注自己读书的新感悟,做好摘录,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 “?”“~~~~~~”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问困惑、优美词句等。也可做阅读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课外阅读记录卡”可以这样设计:
教会学生把课外阅读卡放到“成长记录袋”里,留下自己的读书脚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将课标规定的读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学期末,当孩子们手捧一张张“课外阅读记录卡”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他们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我们的心头一定是喜滋滋的,家长的眼中更是泪盈盈的!
二、得益于课外
教师在课内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并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升语文素养。
(一)营造书香氛围、坚持课外阅读
1.营造书香班级。让书香飘满教室,让知识教化学生。《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了阅读要求:“如果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增强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让孩子们多读书,读有益的书,并养成自觉阅读书籍的习惯。”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是课外阅读在农村小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根据农村学校藏书量少的实际,我们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书柜,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实现“我”的书大家读,大家的书“我”来读,共享阅读资源,鼓励学生节约零用钱买书献书,及时更换新书。美化墙壁、板报,营造读书氛围,我们在教室里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在黑板报上开辟“好书推荐”栏目,刊出名人名言、优秀美文片断、好书导读等。在墙壁上设置“作家摇篮”园地,张贴学生的读书体会、日记、优秀作文等,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处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感受读书成长的快乐。
2.激发阅读兴趣。 叶老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他们就会力求寻找机会去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快乐,同时也增加了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1)拓展阅读激发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强,对课文的作者,时代背景、选自哪里等这些方面知识尤为感兴趣,于是我在课堂上就推荐他们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阅读。如在上《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向学生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心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进一步了解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上第十二册《狱中联欢》时向学生推荐了红色小说《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既能让孩子们能有目的的选择内容阅读,同时又能开阔眼界、积累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对课文深刻的理解。
(2)以书为礼激发兴趣。学生过生日、过春节,提倡家长买书作生日礼物,赠“压岁书、压岁言”,鼓励学生购书、藏书,建立“个人小书库”。
(二)师动带生动,生生互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读书也越来越重视,他们满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不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更说不上指导,因此,我们老师要一兼两职,即“师”“长”的双重身份和责任,既要引出孩子们对课外书的“趣”,又要导出他们读课外书的“味”,这是目前提升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量的首要任务。
1.用故事“诱导”阅读。课堂上,孩子们一听说老师要给他们讲故事,个个顿时打起精神,双耳直竖,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老师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感人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惊险、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时,老师嘎然而止,不动声色地告诉他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后面的可精彩了!想要知后面的事,请同学们再接着读原文。如推荐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先给他们讲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当讲到小林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的话时,老师嘎然而止,孩子们呢?却迫切希望知道结局,我却停下来,先让他们猜猜故事的结局,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要想真正知道这个故事的结果,那就要借这本书去看,同学们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各自找书去读,这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课外书所带来的神奇的魅力,久而久之,形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由“听”到“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积累提升素养,如今许多学生阅读热情高涨,阅读兴趣浓厚,阅读行为自觉,他们热爱书籍,享受阅读,与书为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意志。在校园的教室里、走廊上,在课间、放学后、节假日里,时时处处都有学生孜孜不倦、静心阅读的身影。他们自诩是“小书虫”、 “书呆子”,喜欢“泡书吧”、“游书海”,阅读成了孩子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阅读,他们喜爱、享受、自然、平和。他们变得博学、灵动、聪慧、睿智……确实能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读书越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读书还可以潜移默化熏陶一个人的气质,有阅读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让阅读的欢乐充满整个校园,让“书吧”成为孩子们遨游知识海洋的游乐园。当然,开展课内外阅读,让孩子们自觉参与到阅读当中,并非一朝一夕,也不会立见成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诱,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最优雅的生活习惯和生命的最需要。
2.构建疑问解答情境,进行趣味性的阅读教学。进行语文的阅读时,如果能够结合一些具体的问题去开展阅读,效果将会更好。教师在阅读前设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疑问,引导学生将注意的点集中到文章内容中,能够提升阅读效率。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的蝴蝶形象通过媒体设备来进行展现,随后让学生去想象一下文章中的蝴蝶谷是什么样的,是不是真的如真实的蝴蝶那样,顺着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思考,大陆会不会有蝴蝶谷,蝴蝶谷又是怎么形成的。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与蝴蝶谷特征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就相当于给学生设定了一个阅读的情境,当学生结合问题去展开读时,会发现课文的内容更加有趣,自然而然地就达成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3.积极利用教学评价方式。有时在相同的教学情景下,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会带来差异较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还可以进一步的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之后,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閱读成果必然需要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肯定或者鼓励,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语言夸奖,能够促进学生专注于课堂。随后教师还可以继续问其他同学是否有更加恰当的理解,随着学生思维的不同,能够将课堂气氛提升起来,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进行得更加深入。积极的评价方式刺激着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锻炼了他们多元化的思维,使阅读课堂更加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