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形势.重点壬务

2020-12-28 02:38付卫东曾新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任务十四五

付卫东 曾新

摘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短板和不足。“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教师质量,教育信息化2.O也给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特提出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着力破除乡村教师管理体制障碍、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等建议。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乡村教师;形势;任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教育的发展是顺利实施乡村战略的关键,而乡村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到乡村活力的释放,关系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依然在乡村教育。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他们是乡村教育重大变革的核心力量。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力量,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越发凸显[1]。因此, “十四五”时期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标本兼治,精准施策,使得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一,乡村教师的师德建设成效显著。乡村学校广泛开展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依法施教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各地积极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初步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向。其二,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面向乡村学校的激励措施,重点向乡村薄弱学校以及村小和教学点倾斜,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其三,乡村教师的素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十三五”以来,师范生公费政策、 “特岗计划”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乡村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乡村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乡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稳步增长,乡村代课教师的比例逐年下降,乡村学校的生师比稳中有降。总之,以往乡村教师队伍中面临的吸引力不强、教师资源配置不足和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短板和不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依然不足,乡村教师的实际收入和本地公务员的实际收入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标准不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和教师周转房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乡村教师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依然存在,事权、人权与财权不统一,乡村学校教师总体超编但存在结构性缺编,“县管校聘”工作推进缓慢;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突出,乡村学校非主干学科教师职称评定难,村小和教学点教师职称评定并未得到优先照顾;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不太合理,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进不来”的问题依然存在,村小和教学点难以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不健全,对“准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和乡村教师教育特色课程重视不够;县(区)域内负责乡村教师发展的相关部门条块化管理,有限资源被碎片化利用,县(区)域内乡村教师发展与培训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发展严重不均衡,顯然不利于新时代乡村教师发展;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不高,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要求,为此,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印发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这份文件系统地对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地位、待遇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深切关怀,对教师工作的无比重视,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战略地位得以确立,预示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该文件通过提出切实措施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精神,对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短缺、师资质量不高、乡村教师数量不足、乡村教师待遇不高和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部署,为下一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分别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民生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优先谋划,优先支持,优先投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时代。

(二)注重教师质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2014年,联合国成立“2015后全民教育的督导委员会教育指标技术咨询小组”,研究制定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The Post-2015 DevelopmentAgenda),确定了世界教育发展主题,并强调“承认教师在提供有质量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提高对生活和工作能力的重视”。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在韩国仁川召开,确定面向2030年的世界教育前进方向和主要目标——致力于构建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并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认为, “确保有质量和公平的成功的教育体系,必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支持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学习和提高”[2]。可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质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主张之一。同样,OECD在发布的“2030年教育计划”中,如何吸引足够数量的师资和维持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供给,成为OECD成员国的关注点。OECD各国通过教育改革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对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进行了大量改革,以此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教师资源。

生师比直接反映教师数量充足程度,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生师比过高意味着教师数量不足,不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不高。随着乡村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和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投入, “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小学生师比不断降低,从2015年的15.68:1下降到2018年的15.53:1,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普通小学生师比标准,但与OECD国家(12.04:1)和高收入国家(7.71:1)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乡村初中生师比,从2015年的12.41:1上升到2018年的12.79:1,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普通初中生师比标准。我国乡村初中生师比优于美国2015年的14.99:1,也优于OECD国家平均11.09:1。但是,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 “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初中生师比将有向上波动的趋势,而OECD国家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的初中生师比将处于下降趋势。

同样,教师学历程度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识,教师质量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学历达标率。2015年,我国乡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1.86%,乡村初中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9.66%。2018年,我國乡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5.49%,比2015年增加3.63个百分点;乡村初中教师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9.86%,比2015年增加0.2个百分点。可见,“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较为显著,但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根据OECD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小学超过90%的OECD国家要求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其中50%的国家要求中小学教师学历必须为硕士及以上,2013年OECD国家中90%以上的教师达到上述标准。

(三)教育信息化2.0对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迈人2.0时代[3]。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具备教育信息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才能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资源、技术手段,从而构建新型教育课堂,实现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该文件指出,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并且,该文件还提出,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将继续更大范围地培训校长教师等。可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在强调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从意识、能力、方法等层面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我国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和方法的不足: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需要;部分乡村教师在线教学应变能力严重不足,一遇到技术故障等突发问题就手足无措;乡村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机制

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精神,优化教育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专业发展上倾斜。充分考虑到乡村学校学生适龄人口结构和空间变化,提前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经费需求进行预测,建立更加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教育投入力度加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努力程度不降低,在保证乡村教师工资和专业发展标准逐步增长的基础上,避免经费结构性和地域性短缺。建立法定的长效拨款机制,确保中央政府增加投入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不降低,避免各项专项经费因政策变化、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和人事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的积极性,建立民办教育分类补助机制,形成有利于社会捐赠的宏观氛围和制度环境,有效激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入乡村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师范教育发展,通过财政支持改善乡村师范院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吸引优秀学生报考乡村师范院校。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的考核制度,明确投入和使用过程中的责任,定期督查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切实解决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推卸责任甚至权力寻租的问题。

(二)大力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一是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从国际经验和本土现实来看,职业地位的保障必须以经济地位的保障为基础。可以说,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是影响劳动力市场中教师队伍供给的重要因素,是吸引和保留高素质人才的根本[4]。《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那么,我们如何不折不扣地执行该政策呢?主要包括:国家应适当上移财政责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重点承担缩小同一省域内不同县(区)域乡村教师收入差距的责任,保障同一省域内乡村教师收入大致相同。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少于本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督促县(区)级政府将教育经费新增部分重点向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上倾斜。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并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乡村学校和乡村一线教师以及班主任倾斜。

二是实行差异化的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倍增计划。日本、韩国和印度政府在解决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时,都在积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提升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职业竞争力、吸引高素质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比如,建立特殊流动津贴制度,在确保教师待遇和收入的基础上,为流动到乡村工作的教师提供额外的津贴[5]。目前我国已经在实施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但由于标准低、“一刀切”等原因,导致乡村教师对这两项政策的满意度并不高。为此,我国要实行差异化的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定期倍增计划,根据乡村学校的偏僻程度和生活艰苦程度,给予乡村教师数额不等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位置愈偏僻、条件愈艰苦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越多,并且实行定期倍增政策,提高乡村教师薪酬待遇水平,确保乡村教师工资收入与付出能够对等。

二是创新乡村教师配置方式。师资的优质和均衡配置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均等化配置教师资源、高水平教师的比例,是真正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广大家长最为关注的学校教育资源及内涵标志。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乡村学校教师仍存在结构性失衡、地区性失衡和学科性失衡等现实难题。为此, “十四五”期间,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政策和乡村学校特殊需要进行配置。例如,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留守儿童偏多的乡村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教师,对于10-30人的教学点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在10人以下的至少配备1名教师。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教师配置方式,例如,对于的确需要保留但学校规模偏小、班级学生人数不足5人的教学点,可以采取“一班一师”包班的办法配备教师;对教学点的音体美及外语、计算机等教师,可以采取“一校设岗、多校使用、巡回走教”的办法配置教师。还有,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乡村学校对高质量教师课堂教学的缺憾,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有组织的慕课和“双师”教学等多种模式,优化中心学校和教学点教师资源配置。

三是完善乡村教师退出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准乡村教师”退出机制。确立面向乡村学校的公费师范生考核与淘汰机制,被淘汰者必须偿还培养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对经过考核确实不适合从事乡村教育的学生,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允许退出地方公费师范生行列,按照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缴纳违约金,并在其人事档案中予以记录。二是完善在职乡村教师退出机制。实行乡村教师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对于年龄偏大、长期生病且不适应信息化时代乡村学校教学的教师,采取弹性退休机制,实行“养老金+退休金”保障制度,确保退出教学岗位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不少于在岗时的工资待遇。对于不能适应乡村学校岗位要求的中年教师,退出教学岗位,通过转岗培训、进修和跟岗等多种形式,成为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或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等。

(五)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加强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而教师教育是国民教育工作的母机,具有基础性地位。正如法国学者西蒙娜·薇依指出, “乡村教师的行当应具有独特性,其培养过程不仅是特殊的,而且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教师”[14]。为此,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加强乡村教师职前培养。职前阶段是教师教学信念培养的重要和关键阶段,对职前教师的职业选择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鉴于乡村教师的特殊性,我们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主要包括:其一,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培养计划。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乡村教师教育,建立以省(市)属师范学院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乡村教师教育体系,完善省(市)属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联系紧密的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其二,培养坚定的乡村教育信念和乡土文化认同。针对乡村学校的“准教师”,对他们进行乡村情谊、乡村归属以及乡村认知等相关教育。有意识挖掘乡村文化的教育价值,让乡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让乡村教育融入更多本土文化,同时也可能提升乡村教师自身的本土化认同感和归属感‘15]。增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使未来的乡村教师能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校乐教,实现忘我工作与心灵自由的有机统一,迸发思想活力。其三,构建乡村教师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孕育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与乡土情怀、融入地域与校园文化、关注乡村儿童探究实验与新乡村建设等凸显乡村元素的课程,最终使师范生爱乡土、知乡音、近乡情,不仅悦纳、热爱乡村儿童,而且具备情感抚慰、心理知识等专业能力[16]。

二是注重乡村教师职后培训。实施接地气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注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将复式教学、留守儿童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 “大班额”管理、信息素养提升等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吸纳优秀中小学名师(校长)进入乡村教师培训队伍,大力推进乡村学校“三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以“三名”工作室为载体,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乡村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定期招收乡村教师,被录取的学生,作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到服务地区的乡村学校任教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任教三年期满,经考核合格,第四年到地方师范院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学习期间享受在职教师进修待遇,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奖励政策。鼓励乡村教师积极报考本科、硕士研究生,提升学历,提高素质。除了给予一定的奖金或减免学费以外,还要为专升本、在职硕士进修在时间和工作的安排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三是成立县(区)级乡村教师发展中心。保障所有县(区)教育教育资源均衡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追求。为此,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院)、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实体性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确定人员的编制及稳定的财政经费。整合资源、合并机构,打通教师教育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17]。通过整合,实现县(区)域内教科研训一体化,实现管理统一、信息贯通、人财物集中使用,承担起教师培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学科教研等任务,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对乡村教师的管理、培训、研究和服务功能。

(六)持续实施乡村教师(校长)信息素养提升计划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设立由乡村学校领导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统筹乡村学校信息化的規划与发展,并将CIO岗位能力提升纳入乡村教师(校长)信息素养培训计划。将教师数字胜任力纳入职前教师体系和在职教师培训中,促使他们能够从丰富的教育产品及开放教育资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支持乡村学校教学;将网上指导、在线师生互动、在线作业批阅、网上答疑辅导等作为乡村教师培训重点,促使他们能够适应后疫情时代我国在线教学发展趋势;鼓励乡村教师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轨迹、学业状况、心理健康、安全事件预测(学业问题预警、不良习惯预警、沉迷网络预警、日常活动异常预警)等综合研判,对他们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心理更健康。制定个性化的乡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步骤、学习路径和任务完成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充分利用APP、QQ、微信等新型媒介,有效利用乡村教师的零散时间,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时间短、内容突出的培训。建立校际间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利用网上交流的便捷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开展专业切磋,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4][10][17]朱旭东,宋萑.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8.

[2]《教育2030行动框架》起草委员会.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2030行动框架》之实施举措和指标[J].世界教育信息,20167(2):28-31.

[3]雷励华,张子石等.教育信息化2.O时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反思与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9):47-53.

[5][10][11][15][16]戴斌荣.乡村卓越教师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8.

[6]RSCT Program,Facts and Figures about State Education Fundingfor Rural Distriets [EB/OL].http:www.ruraledu.org/articles.php?id=2542,2013-01-30.

[7]付卫东,范先佐《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163-173.

[8]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政策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9]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9.

[12]任春荣左晓梅.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13]杜晓利.教师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4]西蒙娜·薇依.徐卫翔译.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作者简介:

付卫东: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政策与规划、农村教育发展(604143009@qq.co m)。

曾新:教授,《华中师范大學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副编审,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2905734561@qq.co m)。

收稿日期:2020年8月10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本文系教育部“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重点任务研究”(课题编号:SSW202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任务十四五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