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女第一人

2020-12-28 03:01陈秋章
时代报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上虞

陈秋章

曹娥投江的传说

《后汉书·烈女传》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151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曹娥(130年-143年)生于东汉初期上虞一个叫曹家堡的小山村,她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其父曹盱是个能人,除了以打鱼为生,还擅长“抚节按歌,婆娑乐神”,被乡邻们推为“巫祝”。汉安二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曹盱照例率众驾船,到江中心去祭祀潮神伍子胥。正当他焚香点烛,舞剑念咒的时侯,一个大浪打来掀翻了祭船。曹盱溺水身亡,尸体亦被浪涛卷走。

这一天,曹娥照样在家烧好饭菜等候父亲祭祀归来,谁知她等来的却是父亲翻船落水的噩耗。闻讯后她发疯似地赶到江边,沿着堤塘寻找父亲的踪影。“爹爹,爹爹你在哪里?”小曹娥一边呼天喊地呼唤父亲,一边双目紧盯江心水面。乡亲们怎么劝她都不理。就这样曹娥沿江寻父一连17天,泪也哭干了,人也恍惚了,无奈之际,她脱下了外衣抛入江中,祈求苍天指路,跳入江中寻父。直到5天后的早晨,人们才在县江的下游找到了曹娥父女俩反背在一起的尸体。

曹娥负父出水的消息迅速传开,附近村庄的乡亲们都赶来围观。人们感动于曹娥的孝心,纷纷出资出力,分别棺殓厚葬曹娥父女。为纪念曹娥的孝行,乡亲们把负父出水的地方取名贺盘村,把她投江寻父的江边渔村改名为曹娥村。

千年传承曹娥碑

汉元嘉元年(151年),有个皇帝身边的侍卫官叫度尚的被派到上虞做县长。度尚为官清正,深察民情,听了曹娥投江寻父的事迹非常感动。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了八年,但度尚还是命文书官将曹娥的孝行整理成文,上报朝廷旌表她为孝女。

与此同时,度尚又下令将曹娥墓从地势低洼的江东迁到江西南首,并筹集资金为曹娥建庙立碑。墓建好后,度尚又亲撰了诔辞进行祭悼,并命其弟子邯郎淳作碑文。邯郸淳“弱冠有异才,于席间作碑文,操笔而成,无所点定,遂知名”。嗣后,度尚又请当地有名的工匠,将此碑文刻成“后汉会稽孝女之碑”立于曹娥墓旁。

这块由邯郸淳撰文的曹娥碑被后人赞誉为千古传承的中华瑰宝,理由有三:

一是碑文写得美。全文400余字,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是简略地介绍了曹娥的身世和投江的经过。第二层是记叙了度尚亲撰的诔辞。第三层是以韵文的形式(铭)叙述了立碑的目的和意义。最后是墨书者的落款。整篇碑文语言生动,情真意切,尤其是文中引用了恰到好处的历史典故,如“哀姜哭市”“杞崩城隅”“尅面引镜”“嫠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更使碑韵律优美,寓意深刻。

二是书法写得妙。第一个书曹娥碑的人是邯郸淳。他是个文学家,但书法也了得。由于曹娥江风潮原因,原有的汉碑不知何年散失。第二个书曹娥碑的人是王羲之。晋升平二年(358年),王羲之书以小楷书曹娥碑,由新安吴茂先刻石存庙。第三个书曹娥碑的是唐朝李北海(邕),不幸的是李书曹娥碑后来也散失,后有太监赖恩于明嘉靖元年集李邕墨宝补刻了一方“唐碑”。第四个书曹娥碑的人是宋朝的蔡卞。元祐八年(1093年),蔡卞在越(今绍兴市)做知州,他摹旧时碑文,又用其擅长的行体重书了碑文,为曹娥庙补壁。蔡卞的行楷字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可惜这块被多人拓印而补过字画的宋碑也不知何时散失了。于是有人在明末按蔡卞旧帖重刻了一块“宋碑”,现存于曹娥庙北轴线碑廊。此碑虽然重书,但因蔡体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当属千古名碑。

三是碑阴传佳话。曹娥碑的背面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据传为东汉蔡邕夜探《曹娥碑记》以手摸其文后而题。据《世说新语·捷语》记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不及卿,乃觉三十里。”由此可见,曹娥碑的这个隐语可是中国字谜之策源。

江南第一曹娥庙

被誉为“江南第一庙”的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早年叫曹娥祠,又称灵孝庙、三孝祠、孝女庙,民间俗称娘娘庙,位于上虞区曹娥街道孝女庙村。曹娥庙坐西朝东,背靠凤凰山,面朝曹娥江,分布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祀曹娥,配享朱娥、诸娥和曹盱“和应候”及妻“庆善夫人”。

曹娥庙存世一千八百多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六百年左右的江东庙,规模较小,也几度兴废。二是唐宋时期,庙址两迁,规模有所扩大,先是建正殿五间,南宋时又扩建了“双亲殿”和“双桧亭”。民国十八年庙遭大火焚毁,五年后由鄉绅任凤奎募民资重建。这次重建不但进一步扩大了正殿范围,而且还添建了饮酒亭、戏台等,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恢宏壮丽的格局。三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浙江省、上虞区人民政府的主导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文物部门鸠工庀材修葺庙宇,重续历史文脉,使这座古建筑重放光彩。

现存的曹娥庙为民国时期浴火重建,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分布在通面宽40米,进深近100米的矩形之中,有东西向三条轴线将各组单体建筑串成三列。其中,主祀曹娥的正殿庄重肃穆,正殿通高16米,深22.8米,举折达到68.4%。柱、梁、枋等木构用材讲究粗壮硕大,特别是中间4根俗称“铜操”“铁操”的立柱,质地尤为坚硬优良。

曹娥庙不但以其大气磅礴的布局和意匠光辉的造型兴誉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更以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著称江南。在曹娥庙内,所有柱、梁、枋、藻井、雀替、牛腿、挂落和门、窗等,都布满了千姿百态的雕刻,既有石雕、砖雕和木雕,又有浮雕、圆雕和透雕。其雕刻的题材丰富多彩,既有传统戏剧,又有历史故事。其雕刻的画面,或田园山水,或人物场面,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庙内的壁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曹江孝女神迹图”,画面以连环画素描的手法,展示了曹娥生前死后的动人故事。二是“云龙图”。三是“百鸟朝凤图”和“双八仙图”。曹娥庙的第三个绝是楹联和匾额。曹娥庙早明的匾额60余方因遭火灾而被焚毁。庙内现有各种楹联近40副,其中36副为民国时期所留。代表性的书法有:书法大家于右任的草书,末代状元刘春霖和民国要员居正的楷书等。另有匾额10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介石“人伦之光”、曾任国民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双桧亭”等。这些楹联和匾额体现了民国时期当局政要对曹娥孝行的褒奖。曹娥庙的最后一绝是书法,其代表作首肯是曹娥碑,自东汉邯郸淳书碑以来,先后有王羲之、蔡卞、祝允明、董其昌、王作霖、钱泳等我国历代书法名家写过曹娥碑,并刻石存庙,这些碑文除邯郸淳书碑外,均有法帖、拓本、刻木留世。三年前,又有上虞书法家车广荫先生重书的《曹娥碑》捐赠于庙内,使千年古碑得以延续生辉。

六次敕封为“娘娘”

自东汉上虞县长度尚将曹娥的孝行整理成文,上报朝廷旌表她为孝女后,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观瞻曹娥庙,品读曹娥碑。唐朝天宝年间,诗仙李白弃官南下,一路经扬州,过会稽,风尘仆仆地来到曹娥庙,赏景读碑,写下了“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三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的诗作。

宋代以后,历朝皇帝出于以孝治国的需要,对曹娥的孝德大举褒扬。宋大观四年(1110年),徽宗皇帝下诏敕封曹娥为“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年)又加封曹娥为“昭顺夫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理宗皇帝又下诏复加曹娥为“纯懿夫人”;元朝至元五年(1339年),大顺帝加封曹娥为“慧感大人”;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祭奠曹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仁宗皇帝敕封曹娥为“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年)穆宗皇帝又加封曹娥为“灵感夫人”,同时赐“福被曹江”匾额。由此,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年仅十四的少女,因为投江寻父的孝行,被五位皇帝六次敕封实属罕见。曹娥庙也囚曹娥被敕封为娘娘而被百姓敬称为“娘娘庙”。

民国年间,尽管社会比较动乱,但曹娥的孝行还是受到了当局的重视。民国十八年,曹娥庙不幸遭大火焚毁,五年后由乡绅任凤奎为首募民资重建。曹娥庙浴火重生,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杜伟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分别向曹娥庙赠送了匾额、对联。蒋介石题赠的匾额为“人伦之光”;熊希龄题赠的匾额为“双桧亭”;杜伟题赠的匾额为“先后同揆”。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题书“德必有邻江流近接清凤岭,文能载道石墨犹传黄绢辞。”书法家谭泽闿书赠对联:“天监孝思恃一缕性真不关血气,地崇仁里合万家烟井永荐馨香。”书法家居正题书“纯孝本天真颠逐波臣同一瞑,故乡崇庙貌应随湘累炳千秋”等。这些楹联与匾额悬梁贴柱,极大地提升了曹娥庙的品位。

万年流淌曹娥江

曹娥江是绍兴上虞人的母亲河。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条以孝女命名的江汩

曹娥江为浙江省第三大河,发源于磐安县大寒尖西的尖公岭,自南向北流经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区,注入钱塘江河口,全长139公里,总流域面积为6046平方公里,曹娥江在上虞境内长64公里,流域面积649平方公里。

这条在浙江大地上流了五千多年的江河原名上虞江。据《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与诸候会事讫,因相娱(娱通虞)乐,故曰上虞。”于是,上虞江亦因地命名。后因虞舜推举大禹治水有功,上虞人民就将上虞江更名为舜江,以纪念这位中华始祖。即使后来江名更替为曹娥江,迄今尚有发源于嵊州竹溪乡赤藤冈,流经绍兴、上虞境内,全长73公里的曹娥江支流仍名小舜江。

追溯曹娥江的名称之源,我们的先人没有确切的记载。据康熙《曹江孝女庙志》载:“曹娥江潮汐之险亚于钱塘,坍江陷溺,舟行苦之,故号铁面曹娥江。又曰:江之北有龙山,山之西即上虞县治故址,有带舜祠,今名百官里,古曰舜江。魏晋以来曹娥江,龙山而下仍名舜江。”这也许是曹娥江名的最早记载了。到了北宋,有诗人杨亿(974年-1021年)在《送僧归越》中说:“曹溪嫡嗣多参见,碧落仙乡遍往还。”诗中提到的“曹溪”指的就是曹娥江;“嫡嗣”指的就是“曹娥庙”。可见曹娥江这名称已经在北宋出现。又据《嘉泰会稽志》记:“会稽县,曹娥江,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上虞县,经县界四十里,北入海。”《嘉泰会稽志》成书于嘉泰元年(1201年)。据此,上虞这条母亲河由“舜江”更名为“曹娥江”应与北宋两位皇帝敕封曹娥为娘娘而大力推崇孝道治国有关。确切地说,当时这条江河的更名仅为曹娥江的中游,即清凤岭至龙山段,其上游仍名为剡溪流,其下游仍名为舜江。至于把整条河流定名为曹娥江,则是民国以后的事了。虽然当地的百姓尚持“一衣带水三江论”的观点,但对曹娥江“江以娥命名,孝随江流传”还是一致认可的。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娥江自生成以来,在浙东大地上流淌了五千多年,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舟楫和灌溉之利,还促成了越窑青瓷的诞生,但当地人们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洪涝灾难,尤其是每年的“杨梅大水”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大潮汛。于是,勤劳智慧的浙东民众就千方百计兴修水利,从沿江筑堤到抛石护岸,从裁弯取直到治江围涂,不断改善曹娥江的水环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省、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江的上游修建了长诏水库、南山水库和小舜江水库,彻底根除了每年的山洪爆發之灾,又在江的出口处建造了气势宏伟的口门大闸,有效地挡了来自东海的潮汐浪涛。如今的曹娥江一改当年刚烈任性的脾气,变得是那么温柔可爱。她犹如一条绿色的真丝带,飘逸于富饶的浙江大地,造福于两岸的百万民众。

孝文化节祭曹娥

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在绍兴上虞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千百年来,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二,当地都会举行为期七天的曹娥庙会。届时,来自浙江各地乃至上海的善男信女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曹娥庙,点烛烧香,念佛拜神,祈求家人四季平安,社会人寿年丰。庙会期间,商贾云集,歌舞登台,吸引了四邻八方的男女老少赶集观光,好不热闹。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省政协提议将娥庙会列入“民间民俗、多彩浙江”系列活动。2017年6月3日,由省民宗委、文化厅、旅游局、文物局为指导,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举办了“万古江流、孝德传世”为主题的首届孝文化节,祭祀“千古孝女”曹娥,从而使延续千年的曹娥庙民间祭祀上升为政府行为。

次年,2018中国·绍兴(上虞)孝文化再次在上皮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嘉宾齐聚,同祭孝女曹娥,共论孝德文化。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台盟浙江省委主委张泽熙,中新社党委副书记张明新,中国国民党原代理林政则等应邀参加主祭和孝文化论坛。张泽熙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上虞举办孝文化节具有独特的意义。林政则认为,孝女曹娥的故事流传千古,把孝德文化的根留住,是海峡两岸人们的共同心声。

祭孝女曹娥,弘扬孝德文化,顺天意,接地气,得民心。2019年,上虞举办第三届孝文化节,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等领导应邀出席并参加论坛。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坚定了上虞区委、区政府把孝德文化作为主导文化进步弘“崇守信、务实创新”的新时期上虞精神,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决心和信心。

猜你喜欢
上虞
浙江绍兴:屋顶光伏 绿色赋能
外国陶艺家醉心上虞创作乐园
国际陶瓷专家考察青瓷之源
台风来了
乡土教材编织一方乡土情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从上虞民间孝谚语看人们的孝德观念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大桥经济催生工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