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 许钊钿 谢琅 周海莹
摘要:随着双创教育的深入发展,双创教师的教育能力必将持续进行提升。当前对教师双创能力的研究多从宏观入手探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而较少关注教师自身双创教育能力的改进。该研究从对双创教师教育能力的界定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各省596所高校的双创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和提升要素进行调研,而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关于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的回归模型。从中发现创新创业培训、师生合作创新、激励制度保障、双创氛围营造等要素对双创教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提升教师双创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能力;双创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8-0055-08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正在步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传统的经济形态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国家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型经济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变化,当前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业备受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双创”教育。党的“十九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在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下,高校必须承担起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担,为国家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引导者,无数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创业意愿有着直接的关键影响。但与国外的创业教师相比,我国的双创师资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未来几年,高质量创业师资短缺将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提高国内双创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高校整体双创师资水平,将决定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度,对于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凡意义。
二、文献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也变动不居。但是从已有的文献中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界定中都脱离不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创业意愿的提升,故在本文中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一种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其创业意愿的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双创教育)。由此可推知,双创教育能力可以界定为教师通过教育途径,与学生开展双创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意愿的能力。可见,一名合格的专职双创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双创精神、双创知识和双创教学能力。
1.双创精神
双创精神不仅限制于“创办企业”这一层面,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进行解读。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斯蒂芬斯(Stevenson)认为,创新创业精神是“不顾及现有资源限制追逐机会的精神”,这一精神应该包括机会把握能力,快速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库拉特寇(Kuratko)教授认为,创新创业精神除了寻求机会的能力和冒险精神之外,还要求具有承担风险,团队组建以及对机会的识别和远见2。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教师的双创精神界定为一种对创新创业的追求与关注,对于双创机会的识别与远见。双创精神是教师从事学术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教师从事双创教育的前提。创业教育教师自身对双创活动的认同,对高校双创教育质量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吗。
2.双创知识
双创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有关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双创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源。创新创业是一门综合学科,体系复杂,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多个学科。因此,这就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才能胜任该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3.双创教学
有别于其他的创新创业者,双创教师作为“传道者”除了双创精神和双创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便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相较于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更强,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通过新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思維进行激发,通过更多的实践性课程来让学生体会到双创活动的魅力。为此,教师必须掌握更丰富的双创教学能力。
(二)双创师资现存的问题
1.意识不强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虽然受到各方的关注,但是当局者迷,不少学校的创新创业领导班子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在其他的制度建设上却迟迟未能跟进,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之下。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的双创教师以及专业教师也对双创教育存疑,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双创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浪费时间,不能带来真正的受益。所以这一部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2.质量不高
高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影响到双创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最为首要的问题便是优质师资的缺乏。由于我国双创教育开展较晚,发展较快,这一发展态势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专任的创业教师具有数量较少、学历较高、职称偏低等特点。在数量上,高校的师资队伍中专任的双创教师较少,且基本以兼职为主。专业课程的教师和辅导员等行政教师也时常兼任创业型教师。双创师资的先天缺失导致了其在后天质量上的不足,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被放大。
3.能力不足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与欧美高校有一定差距,双创教育的能力也较为薄弱。由于双创教师自身的专业局限,离合格的双创型教师尚有一段距离,主要体现在双创知识不够扎实,创新创业作为综合学科,体系复杂,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即使是双创专职教师也难以胜任,更别说是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另外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创业实战的经历,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和课堂授课,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本次调研的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进行数据收集,在对各个维度的得分进行计算之后得到各个维度的得分均值。其中双创教育能力的均值为48.38,均值与最大值比例为0.8,可见,双创教师的能力不低,但是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创新创业培训的均值为20.27,激励制度保障的均值为24.61,双创氛围营造的均值为12.20,师生合作创新的均值为20.50,以上各个维度的均值与最大值比例均在0.8以上,可见教师对这几个维度在能力提升作用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二)双创教师教育能力差异性分析
1.教师年龄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p=0.671》0.05,无显著差异,方差齐性;从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之间的群组差异达到显著(F=8.713,p=0.001《0.01,如表2所示)。经过事后比较,我们以31-35周岁的教师作为主选项,对比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可以看到年龄在31-35周岁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所以说,31-35岁年龄组的教师群体的双创教育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即他们在双创精神、双创知识以及双创教学能力方面都比其余年龄段的教师群体表现地更加突出。
2.工作年限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p=0.376》0.05,无显著差异,方差齐性;从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之间的群组差异达到显著(F=6.255,p=0.001《0.05,如表3所示)。经过事后比较,我们以工作年限在3-5年和6-9年的教师作为主选项,可以看到在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高于工作2年以内和工作10年及以上的教师。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呈现倒U型的结构,开展创业教育工作3-9年内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更强。
3.教师学历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p=0.082》0.05,无显著差异,方差齊性;从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之间的群组差异达到显著(F=17.187,p=0.001《0.05,如表4所示)。经过事后比较我们以硕士学历作为主选项,对比其他学历层次的教师,可以看到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高于学士学历(p《0.05)和其他学历(p《0.05)的教师;但是与博士及博士后学历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差异并未达到显著,也就是说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双创教育能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学士学历和其他学历。
4.院校类别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层次院校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p=0.389》0.05,无显著差异,方差齐性;从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不同院校的教师之间的群组差异达到显著(F=7.246,p=0.001《0.05,如表5所示)。经过事后比较我们以高职大专院校的教师作为主选项,其他院校类别的教师作为对比项,可以看到高职大专院校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高于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的教师,但是与双一流高校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高职大专院校的教师在创业能力方面较之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等更为突出。
5.教师职称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职称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p=0.124》0.05,无显著差异,方差齐性;从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的群组差异达到显著(F=7.386,p=0.001《0.05,如表6所示)。经过事后比较我们以未定职称的教师作为主选项,其他职称的教师作为对比项,可以看到未定职称级别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已定职称级别的教师。这一部分未定级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前创业教师团队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6.教师类型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别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p=0.104》0.05,无显著差异,方差齐性;从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不同类别的教师之间的群组差异达到显著(F=31.862,p=0.001《0.05,如表7所示)。经过事后比较我们以创业领域专业教师作为主选项,其他类型的教师作为对比项,可以看到创业领域的专业教师的能力显著高于非创业领域专业教师、校外创业教师以及未上过创业课程的教师,但是与辅导员等学生工作教师无显著差异。可见非创业领域专业的教师和校外创业教师等类型的教师在双创教育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相关分析
为建立双创教师教育能力影响模型,首先需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个维度与双创教育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创业培训与双创教育能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6,p《0.01;激励保障机制与双创教育能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1,p《0.01;双创氛围营造与双创教育能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4,p《0.01;师生合作创新与双创教育能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9,p《0.01;通过对双创教育能力与双创能力提升的四个维度的相关分析可知,这四个因素与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有正向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
(四)多元回归分析
将四个因变量逐步进入线性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如表8所示。首先进入模型的是师生合作创新维度,故可以认为师生合作创新维度对于双创教育能力的提升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创新创业培训、激励制度保障和双创氛围营造。
从表8中可以看到4个因子均顺利进入模型,其中模型4的拟合度最高,R为0.631,可见该模型对于双创教育能力的解释度达到63%。由其后的显著性检验可知,模型四总体的p《0.01,即可以认为双创教育能力与四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9中利用VIF值对方程共线性进行检验,各个维度的VIF值均小于10,可知该方程四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共线问题。故可以得到关于双创教育能力的多元回归方程为:双创教育能力=7.858+0.334*师生合作创新+0.266*创新创业培训+0.160*激励制度保障+0.072*双创氛围营造。
五、结论讨论
(一)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与其教学年限有关,随着教学年限的发展呈现倒U型结构
在对双创教师的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差异性分析中,处于31-35周岁,以及拥有3-9年双创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有着强于其他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由于刚接触双创教育的教师尚未完全进入角色,而年龄稍长的教师则对快速变化的创新创业形势适应性较弱,因此拥有一定创业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正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最强的一部分教师。当前国内各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更多集中在30岁以下的新手教师,占比近40%,而拥有一定双创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则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因此如何快速让新手教师进入角色,成为具备创业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将是后续探讨的方向之一,
(二)硕士学历的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最好,高职院校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最为突出
在对教师学历进行的差异性检验中,结果显示硕士学历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而在院校层次方面,高职大专院校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可见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并非单纯地与学历层次或者院校层次成正比,在高职大专院校中的创业教师,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创业实践,其自身的创业经历和教学实践能够为其带来较好的创业教育能力。而在学历方面,目前创业教师的团队构成中,硕士学历仍然是主要成分,而博士学历更多是部分非创业领域的专业老师,所以在创业能力上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三)未定职级的双创教师普遍存在,双创教师队伍构成限制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在差异性检验中,未定职级的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显著弱于其他已有职称的双创教师。同时在教师的类型上,非创业领域的专业教师的能力稍遜于其他教师。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师供不应求,各高校在组建创业师资团队的时候没有经过严格的筛查,当前的评聘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一部分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不足,存在大量未经评聘的双创教师。另外非创业领域的专业教师由于无法很好地将自身专业与创业内容相结合,因而在双创教育能力方面反而不如其他类型的教师。
(四)双创教师教育能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受到师生合作创新、创新创业培训、激励制度保障和双创氛围营造等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师生合作创新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师本身对自己的定位也需要发生转变,因而能较为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提升。而在创新创业培训上,教师参与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挂职体验以及职前创业教育等手段均能对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产生正向的影响。另外,在激励制度保障方面,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评聘机制、绩效考核、福利保障等利好政策有助于提升教师提升自我创业能力的动机,从而使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得到提升。最后,关于创业氛围的营造,通过树立成功的创业教师榜样,营造良好的创业交流和沟通环境,对于教师的内部动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建议对策
(一)根据双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加强教师双创能力训练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发展随着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呈现倒U型结构,青年教师在脱离新手期之后其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获得巨大的提升。当前我国双创教师年轻化倾向明显,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如果能让这一批青年双创教师快速脱离新手期,成为熟手教师,对于当前我国双创师资紧缺的缓解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开展对双创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双创教师培训。通过职前培训让部分非创业领域出身的双创教师掌握扎实的双创基础知识和原理;通过职后培训让双创教师能熟练掌握双创教学方法;同时开展双创项目的实战演练,让双创教师能在实践中体验双创活动。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双创能力,让双创教师具备扎实的双创知识,丰富的双创教学能力和昂扬的双创精神,为创新创业青年学生注人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对师生共创项目的关注程度,拓展师生创新合作机制
从多元分析中可以看到师生合作创新对于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双创能力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双创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共创表现突出。师生合作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摆脱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的束缚,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较好地发挥彼此的优长,能带来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为此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师生合作创新的关注,主动为师生合作的双创项目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师生积极探寻合作项目和需求点,学校则建立双创信息平台,对接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需求,让学生与教师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助力师生合作创新的发展。
(三)完善好双创教师提升与激励制度,提高双创教师教学质量
激励制度保障是另外一个对教师双创能力提升影响深远的指标。当前高校对于双创教师的职级评定较为暖昧,存在大量未定职级的双创教师。不少双创教师对于自身的发展晋升存在较大的疑虑,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导致双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不好的窘况。为了应对这一状况,必须依靠恰当的激励制度重新点燃双创教师的热情。对于当前的双创教师队伍,进行双创能力考核,对先进分子进行奖励与提升。同时建立长效的双创激励制度,将双创教师的教学绩效纳人评优和职称考核之中,对双创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奖励,让双创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得到提升,从而提升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发展积极性,进而提高学校的双创教学质量。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榜样,增强高校教师双创意识
高校的双创氛围和榜样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能给教师带来更好的双创环境以及更高的职业认同感,而对双创榜样的树立,则给双创教师树立学习和追赶的榜样,能让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此需要高校加大对双创教育的宣传投入,加强校园双创环境的创设,提高双创教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建立双创空间及信息交流平台,举办双创相关的活动竞赛,提升双创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另外梳理双创榜样,为双创教师和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转变双创教师自身的意识,让更多的师生认识双创,投身双创。
参考文献:
[1] Finkle T 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ends [J].Research inBusiness and Economics Journal,2010,1:35.
[2] Kuratko D F.Entrepreneurship edueation: Emerging trends and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J]. White Paper,US Association ofSmall Business Education,2003,(22):1-39.
[3]张英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80-87.
[4]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创新创业教育:多少瓶颈待突破[N].光明日报,2016-02-04(15).
[5][8]龐昊,王丽燕等.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研究——基于辽宁省若干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60-65.
[6]张英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80-87.
[7][10]葛爱冬,张迎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一线教师的功能与定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1):61-64.
[9]李亚奇,王涛等.加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5):122-125.
[11]李国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4):52-54.
[12]李亚奇,李峰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4):5-12.
作者简介:
向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421984625@qq.com)。
许钊钿: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1120998244@qq.com)。
谢琅: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352019044@qq.com)。
周海莹: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2092698147@qq.com)。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5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