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学习的机制研究

2020-12-28 02:38黄兆信杜金宸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8期

黄兆信 杜金宸

摘要:在双创教育改革转型的背景下,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兼顾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业素养培养的教育主题备受关注。然而面对如今公益创业教育低参与率区域高校的教育现状,我们亟需推进公益创业教育的科研进展为高校促进学生公益创业的学习提供参考。因此,该研究基于创业三因素理论探寻了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学习提出了三点建议。基于全国范围的调研数据,研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和简单效应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性别对公益创业教育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评价具有显著影响,两者得分女性学生均显著高于男性学生;创业环境感知通过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影响学生的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环境感知越乐观学习参与度越高,学习评价越高;性别反向调节创业环境感知对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的影响,感知乐观的学生群体中,男性学生相较女性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更高。

关键词:公益创业学习;创业环境感知;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8-0041-07

今年严峻的疫情不仅打乱了的教学秩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计划。在原有教学秩序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适应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培养学生应急管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创业教育,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具体来说公益创业教育可从两方面体现出“战疫”优势。一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唤醒其在抗疫期间对自己、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其勇于抗疫,为他人服务,协同抗疫。二是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锻炼的应急状况管理能力,能让学生面对特殊时期,创新地整合自身学习资源,规划自身学习计划,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因此,推动公益创业教育,促进低参与度区域的公益创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当今产业发展进入到从技术密集型向创新密集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对双创教育的发展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凹"。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以及教育考核升级的艰巨任务。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迫使雙创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进程,而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本质任务便是掌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培养方式、学习转化的教育规律。因此,促进双创教育过程升级,把握学生双创教育的学习参与和学习投入的教学规律,成为了本研究的重要主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创业模型的新解读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创业学习行为,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创业素养、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以及激发创业意愿。依据蒂蒙斯的创业三因素理论,创业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商机、资源两类创业要素,两者对其创业行为具有驱动作用。就正处于创业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环境感知意味着对创业资源的感知。学生对创业环境感知的评价将有可能影响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故此,本研究希望就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

(一)创业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综合因素下的教育模块

1.创业环境概念及构成要素研究

一般而言,创业环境指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外部要素总和4,具体指向人们在创业过程可以获得的协助、支持和服务。宏观上的创业环境涵盖了影响人们创业意愿和创业活动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总和。早在1999年,《全球创业观察》提出的国家经济增长模型中影响地区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的创业环境条件就已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及专业基础设施、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和文化及社会规范等。后来的学者将其总结为政府决策、社会经济环境、创业技能、金融支持和非金融支持等五个维度。

中观上的创业环境被称为区域创业环境,它将创业环境限定在一定的国家或者地区之内进行研究。同样,区域环境也包含以上五种要素。葛宝山依据GEM模型在2006年对国内一线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考察,并建立其相应的指标体系响。区域创业环境越具有指导性,对于新生企业来说越有利。而当某一区域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时,个体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机会也会随着增长。

微观上的创业环境则更加细致具体,可以认为是在区域创业环境之下各个维度内部的动态变化和联结。学校创业环境便是一种典型的微观创业环境。高校双创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区域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学校的创业环境可以看作是区域创业环境的分支。从区域创业环境的政府决策维度上来看,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教育和研究进行投资,由教育机构(高校)培养创业人才,必定会对高校的创业环境造成影响。

2.学校创业环境及其对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学校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创业企业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对其创业行为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的一系列综合因素[8]。而瑞伊(Rae)则提出学校创业教育是由积极的、社会的和联结的动态学习关系组成四。这种动态学习关系受到经济、政策、市场导向、环境、技术和学习者期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动态学习关系本质上就是学校创业环境。格耶瓦里和佛格尔(Gnyawali&Fogel)认为学校创业环境是区域创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教育效果受区域创业环境影响,所以学校创业环境也会对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教育效果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王高峰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了学校创业环境在区域创业环境与创业教育效果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胡玲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也验证了创业环境对个体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并发现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越发重视,处于“众创时代”的创业教育受到了来自从宏观设计到具体推进的全方面支持,这些创业环境不仅包含科教资源(学校教育、创业指导),还涉及资金支持(孵化器支持)、政策绿灯(税收减免)等优惠。这些利好的创业环境将对高校创新创业环境产生促进作用,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二)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内涵、现状及评价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天然的契合优势。以培养人才创新素养、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公益创业教育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它肩负着时代使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体现着个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价值融合。是高校、社会、个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价值述求和实现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厘定:众说纷纭

随着民众公益需求升级、政府公益供给不足、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兴起,社会寻求着解决公共问题的新途径。作为商业价值和公益价值融合实现的组织形态——公益创业应运而生。自迪格斯提出公益创业概念以来,其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纵观前人界定,狭义的公益创业指的是以企业的组织形式,运用商业手段求得生存并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广义的公益创业不仅包含商业化运作下通过公司形式进行的社会产出和服务,还包含个体和非商业组织(NPO)提供的社会援助,以及公益创业和创业教育混合模式下的公益价值产出及服务。具体到公益创业教育之上,国内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观点。唐亚阳指出,公益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响,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等进行全方位培训的“系统性”教育。亦有学者将公益创业教育视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在继承创业教育所注重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外,公益创业教育更加突出对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解决社会问题。综合以上的文献,本研究认为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内涵、公益内涵和教育内涵价值的辩证结合体。通过商业化技巧以某组织形态实现社会公益,对其中涉及的知识、技能、素养实现教化和传授便是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似然相异。在教育目标上,两者均以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造素养)为主要使命;而在教育理念上,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将市场机遇商业化,受教育者产出的经济价值是教育结果的直观反馈,公益创业教育关注的侧重点是将社会变革市场化,受教育者带来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结果的根本反馈。在价值导向、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育结果两者均存在显著差异。

2.公益创业教育持续发展:遍地开花

国际上关于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英美发达国家因起步较早,公益教育发展程度已相当成熟,从公益创业知识图谱来看,两者的发展优势分别来自于法制规范和学术探索。英国在公益创业法制规范上起步较早,而美国则较早开展了公益创业教育探索,两者在公益创业教育支持上具备较多资源。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都有专门针对公益创业的研究中心,且它们的工商管理课程都将公益创业纳人了课程体系当中。

反观国内,中国公益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众多学者、教育专家的努力探索,我国也出现了以湖南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公益创业教育的示范高校。并且在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多方主体联动复合型模式)20、公益创业教育支持(“青年恒好”“零点”等优秀的公益组织跨界合作)、公益创业教育竞赛(“互联网+”“红旅组”、创青春等公益创业赛的开设)、公益创业实践(实践课程开展模拟运营——公益创业模拟工作室;社会合作模式——校外实训基地;落地启动——创业园公益创业)等方面均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总之,公益创业作为创业领域和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兴概念,在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兼顾创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

3.公益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尚待深入

国内创业教育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价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指标:主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

客观性评价通常采用的指标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毕业生创业率、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成果、在校生创业规模、创业融资额度;主观性评价常采用的指标包含: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创新創业教育重要性、创业环境符合程度等评价。但是,也有不少的声音质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现有研究多关注在政府主导的宏观创业教育环境下教育投入与创业成果之间的脆弱关系,而能够明晰创业教育在创业活动各个阶段发挥的效果的研究少之又少[23]。由于学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跟进研究,则难以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收效。

而对公益创业教育成果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蕾在其研究中引入CIPP模型作为构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一方面CIPP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考察公益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在知网上以“公益创业教育”和“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得到11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文章在近三年内发表。目前国内学者多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而对公益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缺乏,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将对国内公益创业教育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24]。

综上,当前国内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人,本研究将在前人基础之上,针对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对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便为提升公益创业教育的学习效果提供参考建议。

二、针对全国公益创业教育低参与率省市区高校的研究设计

(一)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项目的全国性采样

1.调查工具的编制

本调研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题项及访谈提纲编制(时段:2018年5月10日-2018年7月9日)在近20年的双创教育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拟制试测问卷及访谈提纲。并邀请双创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题项内容效度及文字表述等进行评议修改,于2019年7月8日形成试测的《学生卷》和《教师卷》调查问卷和访谈卷;第二阶段:试测及修改(时段:2018年7月10日-2018年9月9日)2018年7月课题组针对全国98所高校进行试测,根据反馈结果进行了修改,于2019年9月12日形成《学生卷》和《教师卷》的正式版问卷;第三阶段:正式调研开展及数据回收(时段:2018年9月15日-2019年1月18日)

2.数据回收及筛选

本研究于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1月18日12时止,通过问卷星形式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31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老师和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在校学生、毕业生展开调研,共回收调查问卷201034份,访谈记录283份50万余字。其中《学生卷》调查问卷共调研高校1231所,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回收问卷187914份,剔除因答卷时长过短、填写无效校名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17150份后,获得有效问卷170764份,占比90.87%;《教师卷》调查问卷共调研高校596所,涉及除宁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回收问卷13120份,剔除因答卷时长过短、填写无效校名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524份,获得有效问卷12596份,占比96.01%。

(二)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的选样与量化

1.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考察的在校大学生的事后评价,以公益创业教育参与率进行分组(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为界),得到高、中、低三类参与率的省区,内蒙古、山东、福建为高参与区(81.41》参与率》72.69);西藏、广西、上海、青海、宁夏为低参与区(58.92》参与率》0);其余省份为中参与区(71.69》参与率>63.14)。

数据采用等比抽样(PPS)的方式,通过不放回、计算机随机出数的抽样方法,最后选定广西、云南、贵州、河北、浙江、安徽、福建7省数据,进一步筛选后,得到低参于区域的目标样本量为2901例。

2.研究指标的准备

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学科门类、学校类型三个变量,控制变量主要以分类变量的形式存在,数值仅作区分不具计算意义。

预测变量:本研究通过模糊评价法获得目标群体关于创业环境感知的评价。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确定大学生对创业环境感知的维度。所有条目均采用5点正向记分,没有逆向记分题项,且均匀赋权。自变量得分为各条目的代数和。

因变量:本研究包括两个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事实性指标)——由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竞赛参与、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参与构成;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评价性指标)——由公益创业教育教学评价、公益创业教育竞赛评价、公益创业教育实践评价构成。因变量考察方式采用排序判断题。在得分计算上,事实性指标,参与记1分,未参与记0分。事实性评价得分为各维度的代数之和。评价性指标采用均匀赋权,反向计分。排第1位记3分,排第2位记2分,排第3位记1分,未选择记0分,不足3项者选项得分由评分者实际选填项决定,评价性指标总得分为各指标得分转换后的代数之和。

三、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感知包括两个维度:校园创业环境、社会创业环境

通过对问卷中符合创业环境维度界定的操作条目进行保留,经KMO和Bartlett检验,得KM0值为0.966,p《0.001,由此可得选定的操作条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故采用软件SPSS20.0对大学生创业环境感知评价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最大方差法,旋转正交后保留系数大于0.6的因子载荷,并按系数从大到小排列,所得旋转成分矩阵如表1所示。

由分析结果及表1的结果可得,创业环境感知包含两个维度,共同解释创业环境感知方差变异的72.30%。从条目的具体内容来看,维度1包含政策因素、教育因素、经济因素;维度2包含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维度划分上存在交叉,可能不够彻底。但从条目表述的主体来看,维度1多涉及的是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与校园、大学生身份有所联系,着重体现的是学生视角下的创业环境感知,而维度2则更多体现出社会中的创业者所感知到的创业环境。故此,本研究将维度1界定为校园中的创业环境感知,维度2界定为社会中的创业环境感知。

(二)性别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影响显著

据指标准备部分选取的控制变量,对公益创业教育参与度高代表性省市区所在地大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公益创业教育低参与的地区男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参与占比小于女生,约为3倍之差(N女=2202,Ny=699)。不同的学校类型中,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的人数居于首位(N高职=1721,59.32%)。而学科门类方面,居于参加数占比前三位的学生学科分别是教育学31.75%、管理学23.13%以及经济学10.89%。这可能说明了与公益创业教育联系较多的学科专业,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教育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从描述统计的角度看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性别、学科门类、学校类型上有较大差距。但这一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以便推论到更大学生群体,以下将通过方差檢验予以确认,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性别因素显著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教育的评价,并且女性大学生评价显著高于男性(M女》M明,p《0.01)。而且有意思的是,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的性别差异在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上被拉大了,P学习评价》P学习参与度。也就是说相对于男生群体,女性大学生对参与公益创业类的学习实践表现出更强兴趣。然而学校类型和学校门类两个因素对公益创业教育评价的影响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学校类型》0.05,P学科门类》0.05)。这一结果可能是抽样不够全面导致的,也可能是该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校园创业环境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

为进一步考察研究变量和观测变量的内在联系,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探索各研究变量的联系,由表2可知性别变量对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评价、公益创业教育参与)具有显著影响,此处将其作为控制变量,故而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变量“性别”后,大学生的校园创业环境感知仍与其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呈显著相关关系(x校园一参与度=0.10,p《0.001),然而可能由于测量社会创业环境感知的题目较少,亦或是未涉及到核心操作行为的考察,社会创业环境感知与公益创业教育评价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a社会一参与度=0.12,p》0.05)。但总的来说,学生群体对创业环境的感知与公益创业教育呈现出弱相关关系《0.04。

(四)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的影响机制

1.模型变量选定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下面将采用多元回归模型(OLS)进一步考察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的影响作用,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变量上选择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的“性别”,在自变量方面选择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校园创业环境感知”作为预测变量。而对因变量的确定上,我们仍保留原有设定选择“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和“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

2.模型回归分析

通过逐步迭代的方式构建以下回归模型:模型1.1: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加人控制变量“性别”“校园创业环境感知”;模型1.2: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加入控制变量“性别”,预测变量“校园创业环境感知”,交互项“性别x校园创业环境感知”;模型2.1: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加人控制变量“性别”,预测变量“校园创业环境感知”;模型2.2: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加入控制变量“性别”,预测变量“校园创业环境感知”,交互项“性别x校园创业环境感知”;模型1.3:因变量“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加人控制变量“性别”,预测变量“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交互项“性别x校园创业环境感知”;由上述5个模型可得公益创业学习评价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得,随着变量逐步加入,R2不断增大。R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模型纳入的新变量对公益创业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具有意义。此外从模型1.2,模型2.1,模型1.3来看,随着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的加人,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的影响不再显著(p感知1.3》0.05),说明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学习的评价同时受到其公益创业学习的参与程度及性别的影响;此外,从模型2.1,模型2.2来看,性别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有调节作用,并且呈现反向调节(β性别2=-0.044,p《0.05)。即是性别反向调节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这一过程。总的来说,该模型证得了一个关于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公益创业学习参与度完全中介校园创业环境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评价的影响。性别则在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作用的过程中起反向调节作用。

3.性別因素对模型的调节作用

上述可得,校园创业环境感知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有显著影响。下面就该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以预测变量一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均值正负一个标准差为界,分为三组:校园创业环境高感知、校园创业环境中感知、校园创业环境低感知,如图1所示。

性别在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学习参与度中起反向调节作用。处于低创业环境感知的学生群体,女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学生(M低女》M低男)。然而处于高创业环境感知的学生群体中,男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的程度显著高于女性学生(M女《M高男)。由此大学生在感知到创业环境不成熟或不利的情况下,女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教育学习积极性更高。而在有利创业环境和创业条件下,男性学生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表现出更大热情。

四、提高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的三点建议

由研究结果可得,性别、校园创业环境感知对公益创业教育学习参与度有显著影响。从文献综述的结果来看,影响具体包含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竞赛学习的影响、实践学习的影响。因此,下文笔者结合研究结果及文献成果,从公益创业教育三个学习阶段提出建议。

(一)课程学习提升:学习者性别对诘问式教学的启发

诘问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阶段的优点在于能实现围绕特定问题的学习及讨论,通过反复诘问的方法,促使学生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深化对学科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在公益创业学习中,诘问式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换位思考,切身体会目标群体的现实诉求和所处困境,借由共情深入思考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从研究结果来看,女性学生对公益创业学习持有更大的热情,这对我们完善诘问式教学设计提供了两点启发:一是学习小组的男女比例应当适宜,且女性学生的比例应略高于男性学生,这样有助于实现性别角色差异对问题认识角度的完善。其次,在教师使用榜样作用促进生生学习互动时,可以较多选择男性学生,这样有助于在问题讨论阶段,提升课堂两类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与参与度。

(二)竞赛学习提升:构建朋辈创客交流环境,拓展学习者社会资本与创业素养

构建朋辈创客交流空间,例如创业者茶会或创业培训班。借由交流空间实现的知识分享和学习合作,营造出对公益创业中具体问题深入探讨的学习氛围。这样的环境搭建,具有两点优势。其一,由于人驻创客年龄相近,且同为创业者具有角色共鸣感,这样的环境创设,将有可能实现公益创客间交流的低认知阻碍,进而更大程度地释放认知碰撞,实现学习建构。

其二,由于创客们自身持有在途在营项目。因此不同创客间所拥有的融资资源、客户资源、供应商资源,亦有可能借由创客环境建立的信赖关系实现资源拆借或项目合作。其衍生出的“抱团式”发展模式,将有利于实现公益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

(三)实践学习提升: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式教学方法

公益创业企业的出现是社会系统的完善和修正的必然产物。其界定及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实现紧密相连,公益创业企业是社会多元主体的价值和价值实现的交集。因此,对公益创业学习者来说,将公益创业企业的发展视为社会的发展一社会环境的发展,这有助于学习者在创业准备期养成可行的社会企业求生观。

因此,对于情景教学设计的启发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习者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其分别担任社会系统中不同主体(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商业组织、高校),引导其阐述所持角色的利益主张,并通过推过不同角色间的探讨,诘问其利益在主体间的转化形式和途径,从而使其明白生存资源的流动链条和运作规则,使学习者明晰并构建公益创业企业求生的战略思维。

总的来说,要提升大学生公益创业学习参与度,一方面通过隐性课程的营造提高学生的创业环境感知,使其深刻理解公益创业中的价值主张和价值传递,另一方面借由情景学习的创设要构建与不同主体对话的渠道,通过共情实现理论知识的落地,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公益创业素养,提升自身对公益创业效能感,從而实现公益创业教育的良好反馈及评价。

参考文献:

[1]高思,赵云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未来教育访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技术专家赵勇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7,(8):7-12.

[2]石玉昌.“互联网+”教育转型促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4):26-34.

[3]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案例:21世纪的创业精神[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5.

[4][10] Gnyawali DR,Fogel DS.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0(4):43-68.

[5] Hlls G E,Lumpkin G T,Singh R P.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erceptionsand behaviors of entrepreneurs [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research,1997,17(4):168-182.

[6]葛宝山,李虹霖.我国典型地区创业环境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6,(7):69-70.

[7]王高峰,刘一鸣等.创业环境对学校创业教育效果影响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41-46.

[8]徐飞.以创业学院为平台,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3):10-11.

[9] RAE D.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responding to the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Development,2010,17(4):591-606.

[11]胡玲玉,吴剑琳等.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11(10):1484.

[12]杨英杰.从四个意义准确完整理解十九大精神[EB/OL]http://theory.gmw.cn/2018-01/18/content_27381113_2.htm,2018-01-18.

[13]教育部.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488.htm,2019-02-24.

[14][19]黄兆信,李炎炎.社会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行动].教育研究,2018,39(7):69-73.

[15] Dees.J.Gregory,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Society,1998,(5):95-104..

[16] BacqS,Janssen F.The multiple face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reviewofdefinitionalissues based ongeographical and thematic eriteria[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1,23(5-6):373-403.

[17]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68.

[18]林爱菊,唐华.公益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拓展[J].大学教育科学,2017,(3):101-105+125.

[20]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对15省80个高校学生社团和部分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76-179.

[21]恒源祥.“YOUNG行天下”清华人大学子助力“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EB/OL].http://biz.ifeng.com/a/20171127/44779476_0.shtml,2017-11-30.

[22]新浪公益.黑苹果青年公益创业扶持项目简介[EB/OL].http://gongyi.sina.com.cn,2013-03-27.

[23] SOLOMON G,MATLAY H.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on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15(2):382-396.

[24]刘蕾,邓逸雯.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71-81.

[25]叶宝娟,温忠麟.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J].心理学报,2013,45(9):1050-1060.

作者简介:

黄兆信: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25732880@wmu.edu.cn)。

杜金宸: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2914529199@qq.com)。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1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