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北京样板

2020-12-28 02:32杨静薄凡
前线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科技创新

杨静 薄凡

[摘要]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外循环的贯通点可归结于产业链的固基升级上。提升北京產业链现代化水平,固链强链关键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开创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布局;补短板锻长板重点是融合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智慧链式新业态;产业链延伸在于深化对外开放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应对全球产业链脱节风险,突破口在于加强韧性管理化危为机,多策并举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北京样板。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双循环;  产业链;  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D616;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12-0084-03

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等负面因素叠加,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客观发展条件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基于客观发展条件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产业链提质增效作为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为推动双循环发展蓝图落地指明了方向。北京作为首都,秉持“四个中心”功能定位,要素流动范围之广、人口和产业集聚度之高在国内首屈一指,更应主动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产业链固基强链为抓手,多策并举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北京样板。

以辩证思维把握双循环的实质要义

双循环是一国经济的一体两面。国内循环是指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国际循环是指推动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构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红利。双循环互相依存是生产日趋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从实践来看,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为主要贸易伙伴,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已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冠疫情下个别国家推崇“去中国化”等因素,阻碍了全球价值链向纵深拓展,短期内势必影响国际经济正常秩序,因此,外需收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与扩大内需为主的客观约束。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不等于内向型发展战略,而是将国内大循环作为经济体系的主体,将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引导供需适配。“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代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紧密交织、优势互补,关键在于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把握国际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基于技术经济关联形成的产业链涉及上下游,涵盖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连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是维系实体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因此,维系内外循环的贯通点归根结底在于产业链的固本强基。从内部环境来看,国内产业链的稳定畅通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联动,融合各类要素并转化为产品供给效能,是为经济运行“输血”的可行路径,这对于稳定物资供应、解决就业民生等当务之急具有必要性。长期来看,中国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国内产业链的稳固提升对于应对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失序、发掘新增长动力具有可行性。因此,通过国内产业链改造升级来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才能将国内市场体量优势转化为质量和效益优势,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人民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是开放型经济体系下内外循环的贯通点。与产业链相比,价值链更突出每一产业链环节的增值情况,各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基于比较优势展开分工和合作,优化要素配置,追逐最大经济效益。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主要基于密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至今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中的份额持续保持第一。因此,即使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被迫向区域化转变,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产业提质增效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通过控增量、疏存量、提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提升,呈现出现代服务业为主、聚焦高精尖、扩大对外开放等特点。

区分传统和现代产业链条,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0+3”政策等相继推出,从产业链条、综合竞争力角度进行把握,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和环节予以细分支持,加快推动科技、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新产业发展。

依托“三城一区”打造创新中心,优化产业生态。“三城”聚焦建设创新主平台,推动创新理论研究;“一区”立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集一批先进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等高效能企业,推动高精尖细分产业链和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疫情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创性地推出区内外产业双循环工作模式,推动区内产业链优化升级,同时引进新企业补充产业链,促进企业供需对接。

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机会。从2018年起北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以上,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格局。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北京召开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彰显了中国坚定国际共赢合作的决心,也为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高标准、新机遇也伴随着新挑战。当前北京市产业发展难点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产业“腾笼换鸟”关键在于吸引新产业落地,疏解产业也需要承接地的匹配适应,这对于北京当地配套政策和区域协同联动均是巨大考验。其次,我国前沿科技方面“卡脖子”的问题突显,尽管北京高精尖科技创新产业初具规模,但产业链延伸、向周边辐射带动的能力有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最后,人口压力、交通堵塞和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依然存在,造成产业效率损失,制约了经济持续发展。

固基升级产业链,打造双循环北京样板

依托科技创新固链强链,开创“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布局。发挥北京科技中心功能定位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文化、金融等要素融合,使产业链向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文化旅游等高端环节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创“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布局,以总部—孵化基地、一区多园、整体托管和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发挥北京向津冀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使企业从“走出去”“融进去”到“走上去”。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补短板锻长板,培育智慧链式新业态。推动产业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既要补短板强实体,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在智能化软硬件自主研发、智能制造标准制度建设和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等方面加紧攻关;又要锻长板延链条,围绕技术基础设施、智慧物流、移动支付体系构建智慧产业生态系统,加快“五新”等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政策落地,在数字经济、线上消费等新业态上做足文章。

把握“两区”建设机遇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为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带动全国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抓好“两区”建设机遇,强化服务业优势,既要围绕金融、科技、信息、商贸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培植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效应,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又要通过整合网点资源和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激发消费需求。同时通过源头创新、盘活用地、产学研融合和政策扶持,打造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营商环境高地,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京津冀产业集群。

实施韧性管理,化解产业链局部风险。短期内全球产业链收缩风险无疑加大,区域性产业布局随之增加,对本土基礎设施建设、生产效率和配套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产业“腾笼换鸟”中要加强企业韧性管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除成本之外还应考虑安全、生态等因素,守好资源环境底线,提升产业链持续供给能力和修复能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层面要重点做好区域基础设施和服务互联互通、产业转移承接与配套,围绕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业和高精尖产业布局区域性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在国际区际合作中加强产能供需信息沟通,以消费者绿色安全、个性多样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分工精细化,形成以韧性管理为支撑的网状链接产业布局新模式。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ZDA0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屠年松,易泽华.价值链重构研究综述[J].管理现代化,2018,(1).

[2]黄群慧.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N].学习时报,2020-07-08.

(作者简介:杨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薄凡,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科技创新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