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王海洋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略。必须紧紧抓住新基建这一战略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新基建;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12-0022-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要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步骤。
推动高质量发展呼唤新基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略。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运行载体和驱动引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新基建之“新”就在于它构筑起新的结构性力量,以数据生产要素为牵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有助于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新基建之“新”就在于通过先进技术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协同性不强、产业链附加值低的弊端,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既在经济安全上削弱了中国经济的安全强度,也影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而新基建所蕴含的技术特性和产业协同效应,能为传统產业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自主创新提供有利条件。新基建之“新”就在于它能加速推进区域间融合、协调和互补。区域发展一方面为各经济体间的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区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多年来在促成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地区分割”“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区域竞争的收益逐渐下降,成本开始凸显。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不仅投资潜力巨大,而且能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新基建的实质是搭建一个新平台来完成各种数据交换工作,是实现数据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工作,进而为区域科学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透明平台,从而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转型的新模式新业态。从宏观上讲,新基建是围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来展开的。通过数字化为社会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新的数字消费,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因此,必须积极主动探索创新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新基建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高品质生活添彩,抢占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催生新型需求。疫情期间,我国“宅经济”爆发式成长,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疫情中培养出来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将会延续下去,形成对新基建的强烈需求。新基建将有效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基建将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空间与市场空间从实体物理空间延拓到虚拟网络空间,打破了生产经营、生活体验的时空局限,构建起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数据与价值、场景与内容相结合的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开创了人类社会更广袤的生存发展疆域与市场经济空间。提升发展品质。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新基建将充分发挥和释放数据的红利价值,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实现要素设施共享、企业互联融通、开放协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快速生成,将以往的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从串联创新转向并联创新,构建起全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加速不同领域间有机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韧性。随着全球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运行频率加快,社会风险的突发性、不确定性、规模性、系统性、连锁性、耦合性特征越发凸显。新基建有力促进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发展,构建城市大脑和领导驾驶舱,给现代社会应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建立“用数据监测、用数据分析、用数据预警、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创新机制,全面提高社会和城市的发展韧性,实现危机情况下的运筹帷幄、进退裕如,使基于数据的智慧应急管理成为可能。
新基建体系的五大特征
新基建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指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指融合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相对传统基建而言新基建体系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技术创新性。新基建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最典型的特征是发力于科技端,核心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量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基础设施的功能优化与迭代升级。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以增量型、渐进式创新为主,因此传统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质量主要取决于投资的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投入的主要技术具有先导性,而且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其发展水平和质量不仅取决于投资规模,而且受制于科技创新的进展。科技创新的颠覆性越强,新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速度越快,就会有越多的新技术获得应用,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产业聚集性。新基建整体来说并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和城市的数字化改造过程。这就意味着是对所有行业的提升改造,没有任何行业可以置身事外。必须全行业产业链的各方齐心协力,找到技术和产业的最佳契合点,建立良好产业生态圈,让新基建成为智能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意味着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和社会价值,让全行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芯片、器件、材料、精密加工等硬件制造及操作系统、云平台、数据库等软件开发。以5G为例,一张5G网络连接了从通信设备厂商、通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消费者到各行各业实体的上下游产业链,支撑起庞大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并且还在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5G+的场景不断涌现,形成了强大的溢出效应和牵引效应。
高度融合性。新基建的网络是线上线下互联网与物联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协同融合。这种融合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比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智慧城市,就涉及感知物联、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数据与服务融合以及智慧应用等诸多环节,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信息的互联互通,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各个层面紧密合作。新基建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必将促使城市革命,显著提升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智慧运营效率。
资本开放性。与传统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不同,新基建的投资方式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随着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壮大,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展以及社会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新基建已有可能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更多是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角同演。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将成为新基建庞大资金规模的可靠保障。
价值赋能性。新基建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医疗、教育等领域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动能。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然,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新基建也不意味着可以替代传统基建。若没有发达通畅的交通体系,数字经济、智慧城市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若不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也无从谈起。因此,新基建不仅包括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和改造。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倍增器
为促进双循环发展增强新动能。在当今世界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必须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我国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新基建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有效投资与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高端人才培育及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作用突出,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着力实现新旧体系加速转换。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而新基建则依靠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和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孵化出更多创新与应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旧动能的弱化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依靠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等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此,新基建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历史机遇。要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正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行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新基建补产业发展短板、促产业转型升級正当其时。一方面,新基建致力于推进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基建能够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为优化投资结构指引新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短期内虽仍能起到一定扩大内需作用,但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作用已经有限,同时还会带来一定的债务和金融风险。而新基建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大产业,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结构优化效应和投资带动效应。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下行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面对疫情冲击,新基建能在当下快速扩大有效投资,进而促进消费,有利于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迫切需要增强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的投资力度。应抓住新基建这一历史机遇,加大对此领域投资,使其成为稳投资的主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带动有效投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
为创新社会治理开辟新路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城市管理能力,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新基建作用凸显。疫情防控期间,从政府决策部署,到企业复工、大中小学网课教育、社会运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在社会治理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中可以看出,提升我国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包括医疗卫生、公共防疫、应急管理能力在内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刚需。但从实际来看,我国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社会精准治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借助新基建的重大机遇,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拓展国内市场积聚新优势。我国目前既有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又有人均中等的收入水平,在很多领域都既具备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具备增长潜力,可以为全球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创业就业机会。要发挥国内大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挖掘我国经济发展的潜能,破除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壁垒,让全球优势资源能够到中国大市场来寻求机会,为中国国内市场提供服务。新基建形成的平台载体能够吸引未来全球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分销以及客户服务等更倾向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并向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流动和集中,进而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和聚合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于晴,中国(中关村)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联盟理事长;王海洋,中国(中关村)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联盟秘书长)
责任编辑 / 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