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路径研究

2020-12-28 03:02曾光
老区建设 2020年22期
关键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提 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国家赋予江西的一项重大改革。江西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条件具备且意义重大。“十四五”时期,江西要抢抓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突出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旅游、特色农业、产业承接、招才引智、中心城市、营商环境和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的精准对接,以“大开放”融入“双循环”、促进“大发展”,努力把江西打造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关键词]内陆开放;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路径

[作者简介]曾 光(1977—),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0KS03)

一、引言

内陆开放是区别于沿海沿边地区开放的一个新型的开放形式。2012年9月,国家批准设立宁夏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试验区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2016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20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是全国第3个、中部第1个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江西作为一个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省份,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获批,这既是国家对江西近年来改革开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新发展阶段国家赋予江西的重大改革开放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江西省委书记刘奇指出,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努力把江西打造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十四五”时期,江西如何抢抓机遇,充分利用长珠闽共同腹地区位优势,以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更好发挥江西在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新发展阶段江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發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理论与概念。内陆开放型经济理论,可以追溯到Adam Smith(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 的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er and 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等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心一边缘理论、雁行模式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对我国内陆经济发展有指导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打开我国内陆地区开放的格局[1]。我国内陆开放的进程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战略提出、内陆开放重点发展和内陆开放质量提升三个阶段[2]。与沿海开放模式相比,内陆开放“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特征十分明显[3]。开放型经济包含但不等于外向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的先导,是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开放[4],本质特征是制度性开放[5]。二是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路径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从研究对象看,贵州[6]、宁夏[7]、重庆[8]等西部重要省份和湖南[9]、湖北[10]、安徽[11]、河南[12]等中部地区省份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的重点。从发展模式来看,内陆开放型经济可分为政府主导、政策驱动模式,政策激励、市场驱动模式,政府协调、区域联动等模式[13],比如重庆内陆开放实质是一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14]。三是关于江西内陆开放的研究。1992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决定》,正式吹响了江西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掀起了江西内陆开放研究的热潮。比如,彭纯华[15]、梅茂发[16]、潜景生[17]分别对金融、农业、产业结构等开放进行了研究。要聚焦重点区域、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用好合作交流平台等[18],着力推动区域双向互动、产业双向转移、投资双向流动、贸易双向发力、体制双向创新,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19]。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江西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研究[20]。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但关于江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面向“十四五”我国发展新阶段,对江西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试验区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亟待加强。

三、“十四五”时期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江西正处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示范、勇争先”的关键期,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十四五”时期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江西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际国内新形势为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是“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给江西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江西作为中部省份之一,要抓住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找准定位,并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新目标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为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根本依据、指明了方向。可见,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江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体现,而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指示的内在要求;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

二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加快,江西大数据、物联网、VR等蓬勃兴起,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新旧动能加速轉换,以及长期以来的开放合作基础,为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产业基础。比如,2019年江西实际利用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省外资金分别为2230亿元、1620亿元、613亿元和551亿元,合计占全省比重的62.2%;引进香港资金和澳门资金分别为108.01亿美元和1.18亿美元,合计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41%。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

三是国家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以及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一批国家战略在江西落地深化,为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强大国内市场、多重战略机遇。

(二)“十四五”时期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挑战

也要清醒地看到,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给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叠加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繁重,给“十四五”时期江西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

二是我国区域经济和人口向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级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等大都市地区的“虹吸效应”将更加明显,对江西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构成更大挑战。特别是周边地区也在纷纷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比如,安徽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双覆盖”的唯一省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左右逢源”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了在交通、产业、科技、生态、民生等8个方面重点对接合作任务。

三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持续较长时期,人民对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新期待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凸显,加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所有这些对江西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挑战。

四、“十四五”时期江西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路径及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新形势,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把握发展大势,重点深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对接、旅游合作、特色农业、产业承接、招才引智、中心城市、营商环境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开放合作,为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活力。

(一)以交通运输对接为“先行官”,打造通道互联互通“先行区”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动脉”,也是促进产业整合的“先行官”。对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目前江西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断头路”仍未畅通,港口、机场分工协作不足,运输服务一体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十四五”时期,江西要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机遇,打通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交通“大动脉”,加快打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行区”。

1.增强通江达海能力。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地处万里长江、百里鄱阳湖交汇点,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2019年九江港和南昌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23亿吨和3827万吨,是江西实现通江达海的两大主力。要以九江港为龙头,加快完善九江港、南昌港、赣州国际陆港、上饶无水港、鹰潭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九江区域性航运中心和南昌港亿吨大港,加快提升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全面对接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扩大九江港至上海洋山、宁波至舟山江海直达运输船舶规模和航线。同时,强化赣州港作为深圳盐田港、广州港的内陆腹地港作用,推动开通赣州至广州铁海联运班列,推进赣州港“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2.打通陆路省际“断头路”。打通省际“断头路”,构建快捷便利的高速公路过境交通,是增强江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位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在全力做好普通国省道养护管理,确保已有出省公路畅通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赣皖界至婺源段新建项目等建设,加快推进武宁至通山、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改扩建、信丰至南雄(江西段)、寻乌至龙川、沪昆高速梨园至东乡段改扩建等项目前期规划论证和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赣深高铁建设,早日推进瑞梅铁路开工建设,积极谋划赣广高铁、赣韶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同时,要用好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的沟通协作,共同向国家争取更多铁路、高铁、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3.扩大空中开放。目前,沪昆高铁已将南昌与长三角的金华、义乌、杭州、上海等重要城市纳入三小时通勤圈,但南昌到粤港澳地区尚未实现高铁直达,且即使开通高铁也均超过三小时里程。根据一般规律,高铁2-3小时里程之内,对航空的替代效应明显;超过3小时航空的适合中长程的优势逐步显现。为此,建议重点加密或增开南昌至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重要城市航班,加密赣州至长三角重点城市的航班,争取开通赣州直达香港、澳门航班。同时,争取设立赣州黄金机场国际航空口岸,拓展赣州与大湾区客货运航线,将赣州市建设成为大湾区的重要航空客货运枢纽中心。

(二)以区域旅游合作为“突破口”,打造旅游休闲康养“后花园”

江西历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且美食餐饮、康养旅游、历史文化独具特色,历来是长三角、粤港澳居民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要以区域旅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努力打造长三角、粤港澳高品质旅游休闲康养“后花园”。

1.大力推进“两个强省”建设。江西拥有四大名山、四个摇篮、四个千年和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等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江西大力推进旅游强省和文化强省“两个强省”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要以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积极开发航空运动、温泉旅游、夜间经济和体验经济;重点推出名人探访游、江西古诗词寻迹游、江西书院文化游等文旅品牌,打造陶瓷文化、江西客家文化、江西戏曲文化等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景区;重点推动建设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旅游、鄱阳湖国际生态旅游、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赣西休闲康养旅游和赣东北世界遗产旅游等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两个强省”建设,提升江西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

2.加强旅游规划对接合作。统筹利用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规划的对接合作,重点加强高铁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对接,加快建设“长三角-环鄱阳湖-珠三角”的大三角旅游区,推动与长三角、粤港澳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依托长江、名湖、名山、名城等特色资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比如,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和瑞金—于都—寻乌—梅州—广州等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加强与广东、福建等省的合作,科学谋划原中央苏区旅游圈建设,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

3.联合进行旅游促销。与长三角、粤港澳合作建立旅游协作网和旅游信息库,大力推广具有江西特色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色美食、生态康养和优质服务。针对长三角、粤港澳的居民和企业,探索推出“长三角(粤港澳)优惠江西行”等活动,以更加实惠优质的服务吸引长三角、粤港澳游客来江西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和研学旅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联盟,联合宣传和打造全国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依托沪昆高铁网络和站点,面向长三角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优惠政策,积极开发“高铁慢游”新业态、新模式。

(三)以优势特色农业为“主抓手”,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地”

江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传统农业大省,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脐橙之乡”和“蜜桔之乡”。要聚焦优势特色,重点发展蔬菜产业、绿色水产、生猪养殖以及脐橙、蜜桔、蜜柚、油茶等果业,突出打造长三角、粤港澳的“菜篮子”“果盘子”。

1.突出抓好优势“拳头产品”。要根据江西各地实际和对方有效需求,突出抓好一批能规模化生产、可长途运输、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实现对接融入、富民强省的双赢。一是突出建设现代蔬菜产业大省。长三角、粤港澳常住人口近3亿人,蔬菜需求量大。江西生态环境好,农村劳动力较为丰富,又毗邻长三角、粤港澳。要把蔬菜产业作为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引导和扶持。要在总结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出台江西《关于建设现代蔬菜全产业链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冷藏、物流、分销、配送等环节,全面支持蔬菜全产业链对接长三角、粤港澳,打响江西绿色蔬菜品牌。二是突出建设现代渔业强省。要充分利用江西鄱阳湖和大江大河优势,以家庭渔场、专业大户、渔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重点打造有机鱼、虾蟹、鳝鳅和龟鳖等百亿产业,引导发展健康养殖、水产品加工、现代流通、电子商务等多元化产业,打造千亿渔业大省。三是突出建设生猪养殖和猪肉输出大省。当前,要加大力度实施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建设一批生猪养殖大县,千方百计尽快扩大生猪产能和调出规模。四是突出建设现代特色果业强省。以赣南为重點,加强病虫害防治,稳步扩大赣南脐橙、蜜桔、蜜柚、猕猴桃和油茶等特色果业种植规模,促进果业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助力兴赣富民。

2.着力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目前,江西已形成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比如南丰蜜桔、赣南脐橙、井冈蜜柚、泰和乌鸡和鄱阳湖水产等一批区域性品牌。要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扩面、提质、增效”要求,突出绿色、富硒、有机农产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努力把江西打造成长三角、粤港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要充分利用富硒土壤独特优势,因地制宜推动“优势农产品+富硒”,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富硒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硒+农业”“硒+加工”“硒+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大力开发富硒农业多种功能,打造全国知名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大品牌整合、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发展模式,加强省级统筹和支持,全力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江西农业品牌。

3.突出产销市场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平台对接等方面的引导推动作用。江西各级地方政府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政府的战略合作,积极为企业搭建对接合作平台,并在区域物流、批发配送、冷链物流、产品检测检验、农产品绿色通道和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政府定期举办江西农产品推介会,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和批发市场在赣建立直采基地、加工基地和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以产品编码管理为手段的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市场需求大数据中心,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帮助企业和农户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

(四)以省级以上园区为“主阵地”,打造产业梯度转移“首选区”

要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开发区为主阵地,以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招商为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着力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区”。

1.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力。开发区是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力军。目前,江西共有各类开发区104个,其中国家级新区1个(赣江新区),国家级经开区10个、国家级高新区9个和省级开发区84个。要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探索“管委会+平台公司+基金”运营和管理模式,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着力提升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赣州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支持省级开发区调区扩区,在优化布局、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全力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和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

2.充分发挥“飞地经济”“领头雁”作用。发展“飞地经济”,是打破区划限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路径。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共有“飞地经济”园区200多家,“飞地经济”成为江浙皖对接上海的“领头雁”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西一直重视“飞地经济”发展,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九江沿江地区“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实施效果不理想。要强抓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有序发展“飞地经济”的战略机遇,根据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科学分析发展需求、合作意愿和合作互利点,以综合承载力强、区位优势明显、合作基础较好的赣南地区和上饶等地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方式,建立健全“飞地经济”常态化沟通协调和高位推进机制,明确税收征管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土地、资金、财税的支持力度,鼓励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地方政府、管委会和龙头企业来赣共建“飞地经济”。要突出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吉安市与深圳市南山区深化合作,将吉安南山示范园打造成赣粤“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区。同时,鼓励江西龙头企业在深圳、广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创新型城市创建“飞地经济”园区和“科创飞地”。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瞄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产业,以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为主要目标,做大做强各地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创新市场化招商方式,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政府的高层互动和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广交会、深交会、中部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赣深赣港经贸合作等交流合作平台,强化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平台型企业招商。同时,用好国家战略叠加红利,争取国家更大政策支持,高标准建设南昌、吉安、赣州、上饶等国家级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区。

(五)以招才引智借智为“先手棋”,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新洼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十四五”时期,江西要把招才引智借智摆在区域合作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合作为重点,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新洼地”。

1.着力搭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开放平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科学工程,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江西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昌航空科创城、赣州稀金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上饶大数据科创城、鹰潭智慧科创城和南昌VR科创城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主要载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主动引吸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技研发、检验检测、孵化转化和咨询机构来赣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增强协同创新能力。重点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大胆创新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体制机制活、研发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新型研发机构。借助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平台,推动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试验平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体系。支持和鼓励江西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派驻机构,鼓励企业组建以科技协同创新为主要类型的研发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

2.着力吸引科技成果来赣转移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短板。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比如,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53.5万件、30.2万件、28万件、26.2万件和11.8万件,分别居全国第2、第3、第4、第5和第8位。要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加快构建技术市场转移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网络市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与江西重点企业的供需对接、信息共享。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力度,对来自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赣创办公司或与省内企业共同设立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科技团队,在市(县)先行投入支持的基础上,省级层面以债权投入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根据投资额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标一线城市,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團队的比例由60%提高到不低于70%。同时,对在赣企业购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技术成果并在赣转化和产业化的,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

3.着力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江西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和成长环境有一定差距,全职引进有较大难度、且数量有限。要强化柔性引才理念,以契约管理为基础,鼓励江西企事业单位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研发、技术引进、成果转化、规划咨询、人才培养等方式,采取挂职、兼职、技术合作、短期聘用等柔性引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推行特聘教授(专家)制度。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柔性引才激励办法,柔性引进人才与本地同类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表彰奖励、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可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要坚持开展“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以优惠政策吸引赣籍乡贤、校友返乡创业就业。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加大投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引进与激励,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

1.共抓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和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推进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长江江西段“最美岸线”。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行动计划,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充分用好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深化与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积极参与构建长江经济带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实现沿江各省市对评价结果互认、全流域跨部门联合奖惩。

2.共保东江源一江清水。目前,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已经实施东江源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并取得积极成效。会昌、寻乌、安远等东江源重要县,为东江源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生态贡献,经济底子仍然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要用好国家对口支援中央苏区等政策红利,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低质低效林改造、地方政府债券转贷等资金支持,争取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将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予以延续[21]。加快推进第二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并提高补偿金额。同时,依托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采用直接补助和运用贴息、股权投资、设立投资引导资金、事后奖补等方式,加快扶持和引导东江源地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

3.共建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建立健全江西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信息互通、联合监测、数据共享、联防联治”工作平台,积极参与建立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实现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合应急、共同治理及协作监管。建立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联防联治工作机制,联合打击非法运输、处置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行为。同时,不断完善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宗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赵盼欣.我国内陆开放进程回顾及发展机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8).

[3]王骏.论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指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周小川.走向开放型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5).

[5]张幼文.跨越时空入世后改革开放的新阶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闫朝阳.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8.

[7]李晓丽.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6.

[8]周迎君.重庆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战略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9]歐阳琳,洪敏,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开放型经济水平及贡献评价[J].经济地理,2017,(8).

[10]李春香.补齐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短板研究——以湖北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

[11][13]迟福林.安徽如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J].决策,2017,(6).

[12]王雪垠.河南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14]张瑾.中国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15]彭纯华.加快江西对外开放开发步伐及金融对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1993,(1).

[16]梅茂发.加速江西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1993,(5).

[17]潜景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江西对外开放[J].江西社会科学,1999,(3).

[18]冯雪娇,邹慧,王小红,俞颖.江西省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中国,2020,(3).

[19]王水平.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谱写开放发展江西篇章[N].江西日报,2015-12-01.

[20]郭斯华,郭新宇.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探讨[J].企业经济,2020,(5).

[21]曾光.会寻安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苏区研究,2019,(6).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