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科书中,段祺瑞这位北洋军阀代表人物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讨伐对象。但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葬令里,段祺瑞则是另外一种公众形象:“持躬廉介,谋国公忠……”为何历史上有对他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历史教科书中,段祺瑞这位北洋军阀代表人物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讨伐对象。但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葬令里,段祺瑞则是另外一种公众形象:“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慷慨凛然……”为何历史上有对他截然不同的评价?
开枪
1924年10月23日,西北军阀首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请段祺瑞出山,入京维持大局,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这是段祺瑞一生最为显赫的职位。
1926年3月18日,迎来了“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一起屠杀惨案永远把段祺瑞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据执政府卫队旅参谋长楚溪春回忆,3月18日下午,在执政府前,卫队对前来请愿的数千群众开枪。“霎时,执政府门前血肉横飞,死者、伤者互相堆压在一起。与此同时,有的卫队还用刺刀、铁棍砍杀殴打群众。这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持续了半个小时,造成200多人受伤,47人死亡。”
次日,《国民新报》直指最高首领段祺瑞“屠杀爱国民众”。面对这场屠杀,总执政段祺瑞的态度如何呢?
一种说法是,段祺瑞得知卫队士兵屠杀学生,顿足长叹:“一世清明,毁于一旦!”他随即赶到现场,长跪不起,并发誓吃素以终身忏悔。
楚溪春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1959年,他在《“三一八”慘案亲历记》中回忆,事件发生后,他去吉兆胡同段宅汇报,段祺瑞竟然说:“楚参谋长,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我不但不惩罚他们,还要奖赏他们。这一群土匪学生!”
如今没有进一步的资料可以明确段祺瑞的真实态度,但无论如何,那些群众的血是流在了政府门前。正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所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而这一切,得从引发这次请愿的“大沽口事件”说起。
起因
1926年3月7日,驻守天津大沽口的国民军发现奉系军舰在大沽炮台附近活动。国民军立即开炮将其击退,并于3月9日在大沽口布设水雷,封锁港口,以阻止奉舰侵犯。3月10日,英、法、日、美、意等12国驻华使馆开会,认为国民军封锁大沽口违反《辛丑条约》,要求北京政府撤除一切入京障碍。
国民军被迫于3月12日宣布开放大沽口岸。可是当日下午,日本驱逐舰驶入大沽口,因未按事先与国民军约定的信号和时间联络,并跟随有另一驱逐舰。国民军鸣枪示警,令其停止,但日本军舰却开炮轰击大沽口,酿成“大沽口事件”。
3月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工事。如若不得满足,“将采取所认为必要之手段”。
3月18日,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80余团体,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游行队伍按预定路线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担心局势失控,进行镇压,结果酿成了“三一八”惨案。死者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
各地舆论纷纷谴责执政府门口屠杀,强大民意压力迫使段祺瑞执政府倒台。4月20日,段祺瑞宣布下野,带着家眷和一批部属离开北京。
争议
真的是这场屠杀毁了段祺瑞的一世清明吗?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章伯锋在《皖系军阀与日本》中指出,“段祺瑞为了换取日本的实力援助,什么国家主权、民族利益,都可以廉价拍卖。从铁路、矿山、工厂到各种税收,被段祺瑞作为各种名目借款的抵押和担保,其卖国的本领,远远超过其前辈袁世凯”。但不可抹杀的是,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他又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他严词拒绝。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他举家迁至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
(《国家人文历史》等)
民国历史历经沧桑,满目疮痍,却又因此悬念遍布,精彩绝伦。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民国秘史》(精装16开,全4册。原价1295元,现价298元。订购咨询热线027-8792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