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课标积极施行以来,在教育与教学改革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成为校园内广大师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要历经一个逐步适应和日臻完善的发展性过程。”时至今日,无论对于教师的“主导”还是学生的“自主”现象来说,同时存在一些缺乏相对成熟且需亟待纠偏改错的普遍问题。只有把“主导”与“自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在“和谐互动”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最优化效益。笔者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课堂环节“教师主导”角度,在简析相关问题现象的基础上,主要就如何“科學示范、有效主导”方面,试提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启蒙教育;美术课堂教学;教师示范引领;探微与反思
与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是,新课程理念在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关系的同时,还把后者的“进步或发展”视为考量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效与否(或高效与否)的唯一实质性标准。毋庸置疑,这就为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做出了一种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然而,我们从专项调研和校园观察中不难发现,小学美术学科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象,似乎让人切实地感知到了教师以“课堂示范”为集中体现的主导作用发生“变了形或走了样”。对于这些现象,若不加以认真地纠偏改错,其误导下的危害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这种“变形走样”现象究竟体现在哪里?如何才能在课堂中进行科学性示范引领呢?
一、 简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示范引领的问题现象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开展学科活动中的两大人力因素。只有两者长期处在“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状态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现象;反之亦然。令人遗憾的是,小学美术课堂活动在“教师示范引领”上,集中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和现象。
一是在教师“一味示范”下,儿童形成了“依瓢画葫芦”习惯。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儿童群体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对于老师始终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性。不仅如此,由于所掌握的绘画技法不够,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绘画思维,尤其中低学段儿童,他们多以“模仿”绘画为主。尽管老师课堂“示范”很认真,如果不注重在“生活互动”下进行激励与唤醒、启发与引导,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在长期“仿作与复制”中养成惰性思维,变相地禁锢(扼杀)了他们美术思维的原创性。二是在全面强调学生“自主”下,老师的“示范”作用大为淡化。有许多小学美术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精神的理解有所偏差,片面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时间越多越好,空间越大越好”。殊不知,一旦失去老师的有效“引航”,很容易让儿童“原地打圈”甚至“偏离航线”,长此以往,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的。三是在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下,“机教”替代了“人教”。在教育“微时代”下,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是与时俱进,并能带来令人惊喜的“科技附加值”;然而,过度地迷恋甚至依赖信息技术,让“机教”替代“人教”,那么小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也只能是停留在“视觉(视听)感官”层面上,而难以真正地进行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美术活动的想象与创新能力又从何谈起呢?而缺乏一定的想象能力与创新元素,那还是“健康”状态下的美术学习吗?
二、 对小学美术课堂有效“示范引领”的实践与探微
“教无定法,确有章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善于发挥有效主导和示范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把小学生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善于在因材施教中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示范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手段,而不是根本性目的。正是因为并非为了示范而示范,所以应把示范应用到“合适”时候,努力做到“恰到好处”。以低学段美术课堂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儿童畅想“眼中所见、心中所思”,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尽量帮助他们完善构图,并添加相应的背景;最后引导他们努力表达出自己的心中画面。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思维能力偏弱的儿童,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性实例,并且给出一定的“空白”现象,通过“适量的空间”逐步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和绘画能力。再如,在高年级“中国画”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时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调墨运笔,并在“主体物设计、背景构图”上稍微加以点拨,至于“画些什么”以及“如何绘画”等现象,都可让小学生去自由发挥、合作探究。这样可把教师的“示范引领”与学生的“探究合作”相互结合起来。至于物体造型的准确性,则需在熟能生巧中打磨与锤炼。
(二)善于在整体推进中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人所共知,美术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目的,不在于造就大批量的“专业型储备人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基本能力素养。尤其在美术启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本着“个性差异”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人有左中右、花开有早迟”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在“不拒绝、不选择、不淘汰”学生的基本信念下,根据不同基础素质和学习能力等实际状况提出不尽相同的标准和要求,在充分发扬个性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群体的整体性发展,从中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实实在在效益,并不断放大善教乐学下的“示范与引领”效应。以“剪窗花”为例。在课堂活动环节,教师首先示范了“对折边角对齐、图案考虑镂空、镂空注意整体连续性”等一系列折纸技巧,并且强调了作品外形与内部图形的对应关系;然后,就让小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个体创作和相互探究活动。尽管最后作品有参差不齐现象,但是每个儿童都获取了相应的“获得感”。
(三)善于在情境教学中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从表象入手,学于直观感知。”这一信条式经典之言,意在强调“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儿童群体,正处于“形象性思维主导、抽象性思维不足”的过渡发展状态,而美术活动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这对于他们来说往往具有挑战性和考验力。也就是说,“情境教学”是美术启蒙活动中的常用手段,也是教师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有鉴于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发展需要,积极引入或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并注重示范、加强引领,最大化地攫取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以“纸卷魔术”为例。教师在示范中让孩子们学会“老鼠身体”纸卷后,提出“还有哪些特质”问题。尽管老鼠是常见小动物,由于小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时间难以周全。在此状态下,教师借助多媒体让一只“老鼠”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大家帮助老鼠“长”出了尖嘴巴、小胡须、长尾巴、竖耳朵和圆眼睛等。这种课堂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善于在自主体验中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与其他多类学科相比,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征。在学校教育启蒙教学中,丰富多元的美术学科活动不仅迎合小学生“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手、口、眼、脑”多种器官良好互动、协调共进的学习意识和行为能力。不仅如此,“儿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为儿童提供亲身实践下的自主体验时空,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行为实践能力和情感活动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自主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示范、引领有方。以“画太阳”为例。教师首先示范“简笔画”下的太阳和“有技巧”下的太阳画;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通过“求同与求异”下的类比活动,再通过个体感悟和小组探究等形式,进行“自主體验”下的绘画学习和技巧完善。在有效示范与引领下,既丰富儿童学习思维,又拓展了他们的动手空间。
(五)善于在多元评价中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学艺术的本质,绝不是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无论在教学过程还是在评价环节,这种“激励、唤醒和鼓舞”都能集中地体现教师的“示范与引领”艺术。上文所说正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体现。再以“教学评价”为例。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反馈教与学的得失情况,更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应本着“扬长避短、再接再厉”指导思想,对儿童美术学习情况要始终坚持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现象。比如,对于低学段儿童,注重在“动手能力”上进行示范与引领;对于中高学段儿童,注重在“绘画技法”“思维想象”上进行示范与引领;此外,教师在示范评价基础上,善于把“教师评学”与儿童自评、相互评价相结合,更好地引领他们走向自我教育的良性发展道路。
小学教育是人生旅途的奠基之作,在这一极具启蒙性质的教育阶段,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来说,以“示范与引领”为主要体现的教师主导活动,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很深。“课堂活动”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主体阵地和重要形式。在这个非常重要的中心舞台上,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融“智慧、情感、艺术”元素为有机一体,坚持以学科活动为支撑,善于通过“示范与引领”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儿童充分发挥积极有效的主导作用,从而把他们逐步引向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自我提升、良性循环道路。这是一项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促进教学相长的重大课题,我们应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县媚.小智慧成就大智慧: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点拨与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
[2]闫文才,黄俊军.学海中的“灯塔”: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思考[J].新校园,2019(12).
[3]骆萍.点亮学生心理健康的灯塔: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书文摘,2019(5).
[4]孙洁.我的课堂我作“主”: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10).
作者简介:吴静,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高良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