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网络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外贸业务增长的重要贸易方式之一。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指出了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外贸复合人才试点班为例,提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外贸人才需求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面临挑战。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在以数字化技能为代表的关键应用型技能培养的前瞻性、实践性方面与外贸企业用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表现为:首先,数字技术深入改变了传统外贸行业的商业逻辑,带来大量新兴外贸领域的人才需求,尤其是能够在外贸企业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理解互联网+运作方式的跨界人才——他们既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又要熟悉外贸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其次,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大大增強,因此,对外贸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和人际沟通、创造性、灵活性、快速学习等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型的跨界技能储备也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数字经济激发了我国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更是加剧了外贸企业间的人才争夺战,尤其凸显了对高阶、稀缺的数字化人才、跨界人才的旺盛需求。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
目前我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院校为588所。但大多数院校并没有结合本校特色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同质化严重,定位较为模糊。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有些院校课程开设“过宽”,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方向不明显,并且还出现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外贸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另一些院校出现课程开设“过窄”,课程内容不涉及电子商务的有关内容,使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按照2017年教育部实施的《贸易与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有些院校由于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往往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外贸行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需求。
三、武汉纺织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武汉纺织大学国际与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武汉纺织大学为了发挥纺织行业优势,凝练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对1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开设纺织外贸复合人才试点班,致力于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基于上述背景,武汉纺织大学对纺织服装外贸试点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互联网+纺织品服装外贸(跨境纺织品服装电子商务)。跨境纺织品服装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代表着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国际商务的主流和各国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该校在确定纺织服装外贸试点班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在考虑国家教育部《贸易与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基础上,充分体现该校的特色、亮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以经贸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纺织品服装为特色、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纺织品服装外贸人才。
2、理论课程设置精准化
该校在纺织服装外贸试点班的理论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纺织品服装类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由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类课程,购买跨境电商软件,将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从事跨境电商的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精准化
该校纺织服装外贸试点班采用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程实验(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
(1)强化课程实验,确保外贸实训能力有效提高
该校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单证、外贸制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课程的实验内容,购买国贸实训平台软件,建立实训室,以确保此类课程实训内容的有效进行。
(2)积极与外贸企业合作办学,实现外贸人才订单式培养
该校积极走出去与外贸公司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真诚邀请外贸公司中的资深业务骨干来校讲学,并聘请其担任学生外贸业务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将学生送至实习基地实习,以提高学生从事外贸业务的能力。通过与学外企企业深度合作,以实现外贸人才订单式培养。
(二)武汉纺织大学国际与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1、专创融合,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
2019年11月25日,该校纺织外贸复合人才试点班学生在经济学院黄俊鹏书记的带领下,赴华中科技大学参观了机器人技术、VR技术和3D打印技术,以及方程式赛车、智能车等,同时学生与华科大学生创新团队中的智能机器人团队、3C团队、T团队,就物流、技术、贸易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不仅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2、产教融合,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为提高国贸专业学子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2019年1月11日,该校纺织外贸复合试点班学生蒋晓彤、苏哲、张玉洁、黄勇、吴咏琦五位同学通过严格面试后,赴实习基地----山东烟台明远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实习。
烟台明远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8日。这是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国际国内贸易与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贸易型、生产加工型供应链管理公司。实习同学经过短暂培训后,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寻找客户,通过libaba、Made in china等电商平台,与客户进行函电交流。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对产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熟练使用Photoshop、isee等图片处理软件。
3、以赛促学,全面提高专业技能
2018年11月27日,经过精彩激烈的角逐,纺织外贸复合人才试点班学生代表该校参赛的全国pocib从业技能大赛圆满落下帷幕。该校参赛选手取得了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第八届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秋季赛)”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经过八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外经贸相关专业领域参赛人数最多,最有影响力的大赛。此次大赛为该校试点班学子全面提高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竞技与切磋的平台。
4、丰富第二课堂,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019年12月26日邀请了来自该校国际教育学院的34名国际留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国际教育学院的国际留学生分别来自于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及俄罗斯等国家,在交流中充分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畅谈的话题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文化、经济、贸易、历史,还就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沟通交流,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及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使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四、结束语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外贸复合人才试点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贸企业、社会、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以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所需要的综合质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人才。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参考文献:
[1]戴枫.复合型经贸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
[2]谭俊杰.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
[3]王新哲.国际经济与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立体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 2019(5).
[4]卢泽回.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高教论坛,2019(3).
[5]陈雷.國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9(2).
[6]沈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态势[J].经济论坛,2019(4).
基金项目:校级教研项目(2019JY082):我国国贸专业本科人才“三维”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作者简介:吕西萍 (196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