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华
摘要:大学生艺术实践应走校内加校外相结合的路线,通过真实演出情境,不断提高专业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舞台实践经验,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表演实践教学的做法、成效和探讨,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实践教学的理念、创新课程、管理模式和演出考核体系等,总结出一定的实践经验。本研究项目缓解了校外企事业单位演艺人员的不足,其实践产出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学实践;演出
一、背景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指出:为提高浙江省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要大力推动大学生艺术实践。艺术类大学生有责任为区域群众服务,通过文化演出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大量的演出实践活动也会进一步推动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会围绕着如何培养出符合舞台表演艺术要求的应用性表演人才这一主题而组织教学与管理,促进更多适合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做法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在省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号召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近年来,音乐表演专业走出了一条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线,形成了舞台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院团模式”。
(一)“院团模式”简介。本模式是在高校中成立与市场接轨的艺术院团,用艺术团的模式去管理和发展,艺术团的演出从校内走向校外,演出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该模式以舞台为中心,以演出曲目为载体,以艺术实践为主线,形成校内教学加校外实践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通过最终演出项目导向授课过程,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多维协同,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协同,建立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实现理论课和实践课协同,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本校2019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增设了音乐技能比赛、剧目排练、音乐会等模块化课程。
2.师师协同,架构授课模式。在平时教学中,各个教师采用分组教学加团体训练相结合,期末汇报以演出为导向,这样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台演出,教学相长。
3.师生协同,共同创造创新。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曲目,自编讲义和教材。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声部配置,对每位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把一些经典作品重新进行编配、创作、整合,逐渐纳入本校实践教程体系。
4.生生协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管理模式上采用专业院团的“首席制”。“首席”是学生艺术团体中各声部业务能力最强的代表,“首席”在重要的演出中担任领奏、领唱,在排练演出中起到了带头作用。“首席制”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和积极性。
(三)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演出活动。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校企深度合作、产学融合是未来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音乐团队教师的指导下,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先后走进了当地敬老院、乡镇文化礼堂、小学校园、旅游景区、武警部队、火箭军部队等地进行慰问演出活动,给数千名群众和官兵送去了“文艺大餐”。此外,专业师生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艺术培训活动,先后开展了多期公益性器乐、合唱培训班,受益群众达千人,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三、成效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培养音乐表演类高素质和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学生技能对接岗位能力的教学目的;以培养舞台表演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群体训练、自我强化为手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营造保障教学质量的艺术实践环境;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出实践能力,本专业积极探索出以演出导向课程,以师生同台演出并现场教学的新实践体系,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双师队伍。
(二)竞赛与科研成果。自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成立以来,专业学生参加了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项目,如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韩国际音乐比赛、亚太艺术节、全国美育展演评比等,先后获得奖项达60余项。团队教师获得多项全国教育课程改革教研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奖,主持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
(三)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参加社会演出活动是公益性质的,其目的是为了锻炼自身艺术技能和舞台实践经验,这为政府、企业、社区节省了大量的活动经费。按照市场演出行情,企事业邀请专业团体每场的酬劳约为5-10万元,而邀请本校艺术团无需付演出费,这为政府和企业每年节省几十万元的资金。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了,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四)社会影响力。專业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参加了多项社会演出活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部分演出活动也得到了重要媒体的报道,如2017年我校室内乐团在景区演出,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浙江卫视报道。通过这些影响力,扩大了本专业的辐射面和吸引力,增添了我校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
四、探讨
(一)本成果的推广应用。本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对其他省市高校同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参考经验。通过校外艺术实践能更加直接、真实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也反哺着教学,这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二)产教融合。积极依托政府资源提供实践机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艺服务于地方百姓,对于各高校开展艺术类教学改革带来了好的机遇。高校与政府文化单位、相对应的企业单位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指导,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撰写、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共同协作。另一方面,我校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文艺演出,补充了企事业单位的演艺队伍,解决了其演艺人员的不足。
五、结语
近年来,报考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更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培养的人才如何与社会紧密衔接是本专业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后,音乐表演专业仍要沿着服务社会的道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积极开拓创新,进一步加深教学实践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