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 乔健丽 顾秋丽 沈陶 邓鹏
【摘 要】 近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转化为内涵提升,学业辅导的概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也有所拓展。目前,我校开展的选考前辅导主要基于专业教师为学困生提供的辅导。本文期望通过对当下开展的第二课堂选考辅导工作干预效应研究,找出影响选考辅导工作的积极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导工作的有效性,也为后续开展系统化辅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第二课堂;选考辅导;干预效应
高校扩招虽然提供了教育机会的供给,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其中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学习兴趣不足等,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与高校的要求之间形成较大差异,出现挂科、学业警告、留级、退学等现象的学业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量日趋攀升。
一、学困生群体特征与选考辅导干预效应相关性分析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人有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学困生存在自我救助的心理动机,希望通过努力改善学业表现。在考虑选考辅导干预效应时,不同程度的学困生可能存在异质性。
本次调查选取2019年下半年参加选考的57名学生和2020年上半年参加选考的74名学生,根据选考前不及格门次确定,5门及以上的“特困生”41名,4门及以下“普困生”90名。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89.91%的学生对选考辅导比较认可,其中66.97%的学生认为“有意义,提高了选考通过率”,22.94%的学生认为“意义重大,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见表1。
选考辅导班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参与学生的自我救助意愿度较高。从选考结果上看,选考辅导对“特困生”的干预效应显著,选考平均通过率高达81.8%,具体见表2。可见学业问题越严重的学困生选考辅导干预效应相对较强,说明选考辅导能显著提升学困生的学业表现。
二、学困生参与情况与选考辅导干预效应相关性分析
结合选考辅导参与情况,本文从规则性参与即出勤情况、上交作业情况等;过程性参与即课上是否积极参与互动思考等;以及自主性参与即是否课后讨论和课程相关问题、利用图书馆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课后向辅导老师个别请教等三个维度研究选考辅导与学业参与的交互项进一步检验选考辅导的干预效应。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中看得出,参与选考辅导的学生出勤较高的占比88.99%,具体见表3;能按时上交作业的占比83.48%,具体见表4;参与互动的占比87.16%,具体见表5;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占比94.5%,具体见表6。
针对学生在第二课堂选考辅导中的表现,本文进一步统计分析了他们的选考通过情况,经过对比分析,表现积极的学生选考平均通过率高达84.06%,具体见表7。因此,第二课堂选考辅导班可以通过改善学生的主动学业参与来提升学困生的学业表现。
三、选考辅导班开课情况与选考辅导干预效应相关性分析
本文从选考辅导班讲师授课经验,自身学习情况,政治面貌,备课时长,授课课时数,选课学生满意度等几个维度研究选考辅导班与学困生学业表现相关性。
本次统计选考辅导班讲师共计25人,我们在参与选考辅导的学生中调查发现,63.3%的学生对辅导班讲师非常认同;33.94%的学生比较认同,具体见表8
针对辅导团队的讲师们,本文结合学分绩点、政治面貌及自身授课情况等因素,组织18名讲师参与调查,具体见表9,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讲师的授课经验、学分绩点对学生的辅导结果起到影响作用,接下来,本文会进一步跟踪,通过样本分析进行相关性研究。
四、结论
本文从学困生群体特征、学困生参与第二课堂辅导情况及选考辅导班开课情况等三个方面分别研究了它们与辅导干预效应之间的关联,结合问卷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学业问题越严重的学困生选考辅导干预效应越强,开展第二课堂选考辅导能显著提升学困生的学业表现;二是第二课堂选考辅导通过改善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提升学困生的学业表现;三是第二课堂选考辅导中学生讲师的授课经验、自身学习情况及备课授课时长等因素均會影响学困生的学业表现。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参考文献:
[1]鲍威,金红昊,曾庆泉.学业辅导对高校学困生的干预效应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9(1).
[2]姚敏.大学生朋辈学业辅导探析.中外企业家,2019.(26).
[3]杨琳,陆瑶.“校院班”三级联动推进高校发展性学业辅导的实践探索.实践探索,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