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业与工业耦合协调度评价

2020-12-28 02:13杨欢朱洪兴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长三角地区评价指标体系

杨欢 朱洪兴

摘 要:针对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对象,对其2016年物流业与工业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以耦合理论为基础,分析物流业与工业之间的耦合机理,构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虽然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但是其内部还是存在区域差距的。在16个城市中,物流业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市和舟山市。而工业发展得最好和最差的城市同样也是上海市和舟山市。上海市属于极度耦合协调类,说明在上海地区物流业和工业有着非常好的协调发展关系。物流业和工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的绍兴市、泰州市、嘉兴市、台州市、湖州市和舟山市同样也是长三角地区发达程度较低的6个城市,因此,对这6个城市应当加强政策扶持,这样才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城市物流业;工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2-0018-06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物流业在这40年里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前行,消费与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最大动力,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物流业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支持物流业的政策与降本增效力度,促进了社会物流效率稳步提升。从目前看来,我国工业物流费用占了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大头,也是物流业要降费增效的重点。丰富的要素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加上系统的改革路径,为我国工业发展增加了较大的韧性,保障了工业的稳定运行。但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要素制约强化、系统性风险增强等复杂环境,我国工业增长动能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程度提升等问题更加明显,也使得解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变得更加急迫。

一、文献回顾

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经济是城市物流存在的条件。其旨在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物资流动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物流公害,减少物流负面效应,达到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1]。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不断研究城市物流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赵莉琴、郭跃显从基础设施层、相关主体层和服务保障层三大类指标入手,最终将其分为32个三级指标,以此對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2]。金芳芳等人从城市物流竞争力和竞争潜力两方面建立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16城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能找到的文献有限,所以建立的体系也不够全面。但是由于城市物流属于区域物流的范畴,因此在建立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王圣云、沈玉芳选取了区域物流区位、环境、区域物流硬环境、区域物流软环境和区域物流运行四大类要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态势[4]。高秀丽等人从区域物流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维度入手构建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5]。李旭宏等人从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消费和流通、交通运输、人力资源、信息发展水平和政策与环境六个指标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从而分析区域物流发展[6]。马光霞采用突变级数法评价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7]。

对于工业体系的评价,前人已有许多的探索,形成了各种全面且层次丰富的评价体系。魏后凯和吴利学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五个方面构建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8]。张樱馨和廖信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分别从工业投入水平、工业产出水平和工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构建工业化指标体系[9]。龚奇峰、彭炜和于英川运用改进后的荷兰格林根大学建立的ICOP方法对上海地区的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10]。王涛和石丹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2004—2015年间我国各区域工业竞争力情况进行横向静态比较和纵向动态变化分析[11]。王杰等人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出地区工业竞争力数值[12]。

二、背景及发展现状

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0万亿元。中国已然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大国。不论是对国民经济贡献、工业化水平提高、相关行业影响程度等,还是节能减排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来看,物流行业都举足轻重。政府大力扶持和引导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物流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是关键时期物流业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催化剂。2019年物流相关政策近60条,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高度支持。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的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得不说,这40年中国工业的增长轨迹堪称直线向上。当然,尽管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着跳跃式的前进,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处在一个由大转强的艰难时刻。只有把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才能找到中国经济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业,工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工业是现代金融的主脉,工业是人力资源的主场。近年来,我国的三产比重不断提高,但如果过于强调三产,而忽视二产的转型提升,那么三产也就没有了服务的对象和来源。放眼全球,各国都开始重新重视工业。比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的简称,是我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圈。长三角城市圈总共包括26个城市,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下16个主要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杭州、绍兴、宁波、湖州、台州和舟山。

三、方法和数据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是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

Cn=n*

由于本文中只研究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与工业两个子系统,因此,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二维耦合度函数:

C2=?琢*

其中,耦合度值C处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两个系统耦合度越高、越有序,反之则越无序。

上述耦合度模型能够判别出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的强弱程度,但无法反映出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的整体协同效应。为此,还需要构建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

建立的耦合协调度函数为:

D=(C*T)

T=?琢u1+?茁u2

上式中,D是耦合协调度;T是反映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数,?琢、?茁为待定系数,是物流业和工业对区域产业整体系统协同运行的贡献程度,结合长三角经济圈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此处取?琢=0.5,?茁=0.5。为了评价物流业和工业耦合协调度,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制定一下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二)各系统指标的构建和数据来源

选择评价指标的时候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功能性原则,即指标要具有描述功能、评价功能和解释功能;(2)可获取原则,即指标数据要能够从权威性的刊物、媒体或其他途径获得;(3)可比性原则,即指标在含意、统计口径和时空上要有可比性;(4)完整性原则;(5)非重叠性原则;(6)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物流业与工业能力的内涵、屬性和要素,并在遵循系统性、客观性及相应数据可获得性和易操作性的指标构建原则下,参照欧阳小迅、陈吉铭、常阿平等学者关于物流业和工业评价指标的设计[13-17],并结合的调研结果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依据文献研究法与频度统计法,确定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18-20]。

对于物流业系统的构建,根据选择指标时所依据的原则,本文结合前人的思路,共选择了四大类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规模、人力资源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区域物流发展的条件,由人均GDP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这一指标反映。(2)物流发展规模反映当地现有的物流运输能力,是其物流竞争力最基本、最直观的体现。本文选取了货物运输总量、公路运营里程及汽车拥有量这三项指标来分析当地的物流发展规模。(3)人力资源水平能够体现物流业从业者的素质,高素质人才在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能够帮助物流行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本文选取了在校大学生数量和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两项指标来评价当地人力资源。(4)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现代物流以高新技术水平为特征,给社会和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选取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和邮政业务总量这两个指标来反映当地信息技术发展水平。

长三角地区有着中国最繁荣的城市群,它们代表中国最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工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往的文献已经建立了很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略作改进,选取了四个一类指标来评价当地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分别是工业发展规模、外资利用情况、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1)工业发展规模反映当地城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由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利润总额、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以及工业从业人数占整个社会从业人数比重这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2)外资利用情况能够反映当地工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水平,本文选取了实际使用外资和FDI新批项目数这两项指标来反映。(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本文将技术创新能力这个一级指标分为R&D经费内部支出和专利授权数两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价。(4)为了评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这一指标(如表2)。

本文构建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各含有9个二级指标。为了体现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本文的数据源于各城市统计信息网发布的统计年报和行业数据资料。本文的数据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信息网发布的统计年报和行业数据资料。

目前针对多重变量的研究方法较多,例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物元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等。本文要对两个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评价。由于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中均含有9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过于复杂,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在综合比较各类分析方法后,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由于熵权法具有简洁、可操作性强、评价过程客观以及科学合理等优点,本文选择使用熵值法进行实证分析。

1.归一化处理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它们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如果直接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各个指标间的水平相差很大,就会使得拥有较高数值的指标在综合分析中作用突出,而数值小的指标的作用就会被削弱。为了解决因指标量纲和数量级不同造成的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处理方法与上文中一致,处理结果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滋ij,令

?滋′ij=

对于逆向指标?滋ij,令

?滋′ij=

在上式中,?滋′ij为标准化处理后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数据,?滋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max(?滋ij)和min(?滋ij)分别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wj

第一,计算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所占比重:

pij=,i=1,2,…,n,j=1,2,…,m

第二,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值:

ej=-k∑pijlnpij,j=1,2,…,m

其中,调节系数k为常数,k=1/ln(n)>0

第三,计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

dj=1-ej,j=1,2,…,m

最后,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中第5列所示:

wj=,j=1,2,…,m

3.计算两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估值ut

定义ut为区域物流业和工业评价体系的外在发展功效,表达式为:

ut=∑wij ?滋′ij,t=1,2

其中,u1为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子系统序参量,u2为工业发展水平子系统序参量。

四、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将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到的权重代入功效函数,计算出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两个评价体系的功效值,并累加得到u1和u2。接着将u1和u2代入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分别计算得到C和D的值,得到2016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状况,如表3所示。

(一)区域物流业与工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由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可得,2016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物流业和工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从物流业的角度看,发展最好的6个城市为上海、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和杭州,而最差的6个城市为台州、泰州、绍兴、嘉兴、湖州和舟山。从工业的角度看,发展最好的6个城市为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无锡和常州,而最差的6个城市为泰州、湖州、镇江、扬州、台州和舟山。由此可见,在这16个城市中,物流业和工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

(二)區域物流业与工业系统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在表3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这16个城市在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上海市属于极度耦合协调类,说明在上海地区物流业和工业有着非常好的协调发展关系。苏州市属于中级耦合协调类,无锡、南京和常州属于初级耦合协调类的城市,宁波、杭州、南通和扬州属于调和协调类,镇江、绍兴、泰州、嘉兴、台州和湖州市属于勉强调和协调类,舟山市属于轻度不协调类。根据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和工业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将耦合协调度类别分为两种类型:u1>u2,工业滞后型;u2>u1,物流业滞后型。从这16个城市的物流业和工业评价分数来看,上海、苏州、宁波、杭州、南通、绍兴、泰州、嘉兴和湖州这9个城市都是物流滞后型,其余7个城市物流业评价分数都是高于工业的,属于工业滞后型,说明这些城市工业发展是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

五、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但是其内部还是存在区域差距的。在16个城市中,物流业和工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最高的上海市,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而较低的绍兴、泰州、嘉兴、台州、湖州和舟山等6市同样也是长三角地区发达程度较低的城市,因此,对这6个城市应当加强政策扶持,这样才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发达地区应带动欠发达地区联动发展

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超级城市,应当肩负起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共同发展的责任,加强自身辐射作用。政府也应该加强其行政工作,比如,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效能改革和政务服务提升工程,如上海市的“全网通办、全市通办、全域共享”,江苏省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应加速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物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一些物流企业被动服务的理念仍较普遍,缺乏主动适应市场、引领市场的服务意识;物流供给服务能力不强,市场主体“小、散、弱”仍较突出,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物流运作方式仍较粗放,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创新发展要求;物流服务仍集中在较低附加值领域,价格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难度加大等。因此,应当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以智慧物流为重点,加强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21],加速改造转型提档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三)政府应出台政策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政府应当在减少由货运交通引起的消极外部性并同时在不损害私营活动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物流系统的效率[22]。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业不仅应当注重自身成长,还应当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物流业拉动别的产业的壮大。比如,近几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两业联动也从过去的简单外包、业务合作,逐步向相互渗透、战略合作方面发展。尤其需关注的一点是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物流业应当与信息技术产业联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4-156.

[2]  赵莉琴,郭跃显.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78-81.

[3]  金芳芳,黄祖庆,虎陈霞.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竞争力评价及聚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9):183-187.

[4]  王圣云,沈玉芳.我国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特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0):104-110.

[5]  高秀丽,王爱虎,房兴超.广东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2012,(1):60-65.

[6]  李旭宏,李玉民,顾政华,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98-401.

[7]  馬光霞.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及溢出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1):126-129.

[8]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54-62.

[9]  张樱馨,廖信林.生态文明视角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4):106-111.

[10]  龚奇峰,彭炜,于英川.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9):5.

[11]  王涛,石丹.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9,(7):136-140.

[12]  王杰,王翔宇,孙学敏.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9,32(2):79-86.

[13]  欧阳小迅,黄福华.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证——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2):69-74.

[14]  陈吉铭,刘芳,何忠伟,王琛.京津冀乳制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及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8,54(1):138-142.

[15]  顾丽琴,吁云云.中部六省区域物流竞争力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4):36-39.

[16]  常阿平,郭海华.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8):89.

[17]  李梦觉.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4(5):107-109.

[18]  宋东林,王潇.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运用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3):224-230.

[19]  谢乔昕,王斐波.浙江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协同效应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3):250-255,262.

[20]  弓宪文,王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7):8-12.

[21]  Giovanni Zenezinia,Alberto De Marco.City logistics policy evaluation with system dynamic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20,(46):253-260.

[22]  Jianxin Wang,Ming K.Lim,Yuanzhu Zhan,XiaoFeng Wang.An intelligent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for enhancing dispatching operations in an IoT environ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20,135(3):1-23.

Evaluation on the Co-ordin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n Urban Group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YANG Huan,ZHU Hong-xi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unbalanced and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1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taken as the object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coupling in 2016.Based on the coupling theory,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s analyzed,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is constr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largest economic circle in China,there is still a regional gap within it.Of the 16 cities,the highest and lowest level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are Shanghai and Zhoushan.The best and worst industrial cities are also Shanghai and Zhoushan.Shanghai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xtreme coupling coordination,which shows tha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n Shanghai have a very goo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haoxing City,Taizhou City,Jiaxing City,Taizhou City,Huzhou City and Zhoushan City,which have low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are also six cities with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refore,policy suppor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Coupling Coordination;Urban Logistics Industry;Industry;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长三角地区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