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技术运动”与“艺术运动”的颉颃与交流

2020-12-28 06:57张罗欣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

张罗欣

摘要:音乐表演需要具备技术条件和艺术条件。对于一位优秀的歌者来讲,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歌唱技术、技巧和良好的乐感以外,形体表演对于歌者舞台的整体艺术呈现来讲也是极其重要的。在音樂作品的呈现过程中,充分调动歌者身心各相关因素完成具有“身心互动”特点的“技术运动”与“艺术运动”的颉颃与交流,从建基于“理性根基”的技术和“感性根基”的艺术的辩证关系中,使观众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关键词:声乐演唱  技术运动  艺术运动  美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183-03

声乐演唱艺术是歌者在舞台上通过美妙动听的歌喉与细致传神的表演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对于一位优秀的歌者来讲,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歌唱技术、技巧和良好的乐感以外,形体表演对于歌者舞台的整体艺术呈现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观众所体验到的完整的音乐表演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往往是通过“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所获得的双重感性体验所致。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所说“声乐表演的艺术美感体现在声音语言和形体语言两个方面,声乐表演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这就是说,对于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而言,除了要运用动听悦耳的歌喉和纯熟的技巧打动观众之外,还需要有入木三分的形体表演来辅助刻画和塑造声音形象,使歌者的舞台表演更加生动而丰满。

声乐演唱者对于音乐作品舞台呈现的过程亦可称为音乐的“二度创作”过程。因为作曲家的创作是体现于乐谱之上的,要使观众能够欣赏和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感受,就必须通过表演者将其转化为音响并呈现于舞台,而在音乐表演的过程当中,表演者架起作曲家、作品与观众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同时,表演者的舞台表演也关系到音乐作品是否能够得以充分和完满呈现,因此音乐表演和呈现的环节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一、声乐演唱中技术运动的美感体验

声乐表演是歌者将歌唱和形体表演相结合并作为艺术呈现的载体以充分、立体的表达作品情感和内容以及塑造鲜活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这个时间延展中呈现艺术美感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获得审美“高峰体验”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也可以说是歌者通过动听的声音配合协调的形体动作对观众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产生刺激的过程。而不论是美好声音的发出,亦或是协调优美的动作和身姿的展现,都是由于某种人的机体运动所产生的。

对于歌者所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来讲,是因为歌者通过对于声带、口咽腔、額窦、软腭、喉腔、胸腔和横膈膜等一系列参与发声、歌唱和与之相关的喉器以及肌肉群乃至共鸣腔体的运动、调节所致,可以说歌唱的过程对于歌者来说,也是自身某些器官和机体的科学运动,这是一种与歌唱密切相关的“技术运动”。对于参与艺术形象塑造和内容情感表达的艺术性的肢体语言和身体外部肌肉所呈现出的协调的形体动作来说,即可视为是“艺术运动”。二者在声乐演唱者的舞台表演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同时对于歌者艺术的呈现和表达起作用,而这两种运动形式在演唱者表演的过程中,其机理是否存在相悖之处,以及二者如何能够在歌唱者演唱过程中做到协调配合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自古以来,歌与舞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大大不同于以往,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较过去单一的听觉体验而言,已经发生了极大转变,只有将动人的声音与生动的形体表演相结合,才能引人入胜。也就是说只有将“技术运动”与“艺术运动”完美结合在一起,艺术化的统一才能使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艺术表达的美感直抵人心。著名美学家宋瑾教授将这种由“技术运动”和“艺术运动”相结合而进行的舞台表演过程定义为“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演化成声音的感性世界”的过程。这也可以理解为,无论是“技术运动”还是“艺术运动”,都必须是经过艺术化和具有表现性的运动过程,而非普通意义上的机体和肢体的运动。这个运动的过程在舞台整体的艺术呈现的过程中,可通过“演唱站姿”与“声音支点”“气息下沉”与“气韵流动”“表情夸张”与“状态适度”几个具有辩证和统一关系的运动体现。

对于一名声乐表演者来说,正确的站姿既能体现歌者优雅的舞台气质和动人的舞台魅力,同时为歌唱者能够正确科学的演唱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在声乐音乐会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境:很多歌唱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手臂和腿的小动作很多,而且在站姿方面常出现低头和弯腰驼背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歌唱者在歌唱时的声音支点出现错误,而且不能够获得深呼吸的有力支持。所以,可以说“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歌者和声乐学习者,无论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还是在课室中的练习,都要保持自然和放松的身体状态,同时还应具备积极的歌唱状态。这就是说,这种身体上的自然与放松是相对的自然与放松,完全不同于那种松垮或是几近懈掉的状态,是一种始终保持着积极并富有饱满热情的歌唱状态,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这里提到的“自然”和“放松”是指身体肌肉的放松,包括喉部肌肉、颈部肌肉和胸肌的放松,同时,歌者的双肩、双臂也要自然放松;当然,歌唱时的放松和自然状态也伴随着歌唱时表演者心理的自然与放松状态。

而与之相对的积极的机体部分则是在演唱发声中最重要的、起到支撑作用的脊柱,也就是说歌者在演唱时,身体应处于挺拔的状态,这样才能在歌唱时形成稳定畅通的咽腔通道,形成积极有效的声音共鸣腔,这也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所做的形象比喻:“好像在脊梁骨里插了一根擀面杖”。这种歌唱时身体挺拔的内在感觉,会使得演唱者整个人在舞台上看起来状态非常的积极、向上,同时也为歌者正确、科学的演唱发声提供了有益的前提。

通常,在声乐演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过程中,会采用“力士型站姿”“丁字型站姿”和“前倾型站姿”等三种站姿。在一般情况下,男性演唱者多采用“力士型站姿”,这种站姿要求双脚距离与肩同宽,目视前方。这时,演唱者的重心会在身体的中部;相对来讲,女性歌唱者则多采用“丁字型站姿”来进行舞台表演,这是因为“丁字型站姿”会使得演唱者看起来端庄挺拔、气质高贵。因为女士在舞台演唱时多穿着高跟鞋,而挺拔的身姿会使得身体的中心恰好落在后脚;另外还有一部分声乐表演者会在演唱时采取“前倾型站姿”,这个站姿要求演唱者腹部微收,颈、腰、腿三点成一线,而这时,演唱者的身体重心则是在腿部。以上三种站姿是歌者在演唱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当然,这三种站姿也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歌者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表演需求和演唱习惯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站姿。对于演唱者来说,以上的三种常用的站姿都是利于歌唱支点的稳定和歌者的演唱发声的,而对于表演者的形体所呈现出的状态来讲,也会给观众的视觉上带来挺拔、松弛的视觉效果。所以,演唱者正确的站姿,不仅会为观众呈现出美的视觉效果,也会使得歌者的歌唱状态和声音支点更为积极和准确。

二、声乐演唱中艺术运动的美感体验

通常来讲,观众对于演员的印象是从演员走上台的那一刻开始的,演员站在台上的一瞬间,也是演员“精”“气”“神”的集中体现。而演唱当中的“精”“气”“神”也通常体现在“气息”与“气韵”辨证关系的运动当中。

正确的呼吸,是科学歌唱的首要因素。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可见,歌者的歌唱方法正确与否,演唱的声音优美与否,都与正确的呼吸息息相关。纵观声乐发展史,以往的歌唱家多采用三种呼吸类型,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呼吸。目前,在演唱中使用最广泛的呼吸方式是胸腹联合呼吸。同时,胸腹联合呼吸也被广泛认为是当下最科学、最合乎艺术要求的呼吸方式。

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讲,呼吸是“自然的氧气和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吸气和呼气。吸气的过程是将氧气吸入肺部,并输送到肌肉细胞当中,为参与歌唱的机体和器官提供动力;呼气的阶段是将二氧化碳呼出体外,同时为声带的振动提供源动力。两种呼吸的不同之处在于歌唱的呼吸更为积极,而这个相对更为积极的呼吸过程则较自然呼吸更为被动,因为,歌唱所要求的呼吸是更“深”的呼吸。歌唱的呼吸要求柔和、平稳并且适度,同时横膈膜要下降,身体两侧的肋骨张开,使胸腔扩展并向下延展,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亦可将这种被动看作是一种“对抗性”,但这种深呼吸则更为高效。当然,正是这种高效的呼吸,更加促进氧气进入肌肉,为参与歌唱的喉器提供能量保证。

众所周知,“深”的呼吸是歌唱声音高位置的基础和保障。歌唱时,“气沉丹田”会使得歌唱者的声音更加明亮、流畅,同时能够使得演唱者的声音从額窦处发出,并以“抛物线”的运动路径传入观众的耳中。如果将这种由額窦发出的具有高位置的声音运用于作品的表达当中时,就会营造出一种不断向前流动的、积极的富有“意蕴”的境象,让听众感到像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一幅“气韵生动”的“水墨画”。由此可见,正确的呼吸方式(深呼吸)非但不会影响到作品意境和内涵的塑造与表达,反而会使得作品产生了“气韵生动”的“可视性”。

在我国戏曲艺术的舞台表演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演员,虽不必像戏曲演员那样在演唱中去展现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情,但是准确、恰当的动作与表情对于歌者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就是视觉化的音乐,人们从表演的动作神态中加深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实际上,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在舞台上通过嗓音或乐器展现作品音乐美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动作、表情及肢体语言的魅力,带给观众美好的视觉享受。

演唱者为了表现剧情冲突、人物内心情感与人物性格塑造,通常在演唱的过程当中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来配合演唱,将夸张的、戏剧性的表情与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有机结合,以达到传神的演唱。因为,面部表情是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很多声乐学习者会担心丰富与夸张的表情会影响到演唱者唱歌时发声的状态,但事实上,夸张、丰富的面部表情会使得歌唱者的状态更加积极,更有利于歌唱状态的保持。譬如,当歌者在歌唱中保持微笑的状态时,颧骨会向上抬起,软腭也会打开,从而形成更加通畅的歌唱通道,发出优美的声音;当歌者瞪大双眼表现出惊讶的状态时,会使額窦腔体扩大并呈现积极状态,从而获得富有头腔共鸣的“高位置”的声音。而夸张的口部动作,也有利于歌者放松牙关,打开喉咙,使歌唱的声音更为松弛和流畅。当然,这种夸张也并不是无界限的、随意的,而是在“适度的”和美的原则下的夸张。相反,歌者在演唱時,如若面无表情,不仅不容易获得打动观众的美妙动听的声音,反而会使观众感到这样的歌唱索然无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歌唱中的“技术运动”与“艺术运动”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相互依赖且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歌者不可片面和孤立的只强调单一一方对于歌唱的作用。况且,任何完美的舞台表演都需要以精湛的技术和完美的艺术作为基础,技术是手段,而艺术则是目的。声乐演唱应“以审美理想为引导,以音响感性显现为核心”,在音乐作品的舞台呈现过程中,充分调动身心各相关因素完成具有“身心互动”特点的“技术运动”与“艺术运动”的颉颃与交流,从而使观众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139.

[2]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56.

[3][4][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60.

[6]宫妮,刘琳.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指导探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91.

[7]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61.

[8][美]雅基·格林·哈斯(Jacqui Greene Haas)著,王会儒译.舞蹈解剖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7:30.

[9]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56.

[10]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60.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
谈歌唱的形象思维
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浅谈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中的合作与艺术指导性
关于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演唱中紧张的心理现象分析
声乐演唱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