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2020-12-28 06:52宣金祥彭大勇刘金山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

宣金祥 彭大勇 刘金山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天长市坚持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坚持改革促振兴的总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打造全省和中西部地区排前列,比肩东部乡村振兴的天长样板。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天长市打好改革“组合拳”力推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改革

近年来,安徽省天长市坚持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坚持改革促振兴的总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实行‘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引领、要素保障,深入实施产业提质、环境提优、文明提升、治理提效、富民提速“五大工程”,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奋力打造全省和中西部地区排前列,比肩东部乡村振兴的天长样板。

一、改革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天长市凝心聚力,做足绣花功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天长市委书记邓继敢介绍说,近年来天长市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谱写了具有天长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新篇章。

(一)新布局规划先行

走进位于大通镇周氏羊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在10多座彩钢养殖大棚里,上万头杂交波尔山羊正在安静的吃料、饮水。董事长周建军说,他的养殖场是皖东地区专业化从事秸秆养羊、羊产品加工配送、有机肥销售相结合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公司年出售种羊3000多头、商品羊出栏量达到4万头以上,年产值超亿元。”周建军饶有兴致地进一步介绍了公司发展情况,为发挥好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他正带领公司和120多家养殖大户和1500多个农户谋发展奔富路。

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介绍,近年来天长市结合实际,编制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了近百个产业发展类项目。他说:“天长市重点打造了‘五园两中心产业支撑体系。‘五园,即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芡实产业园、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园、池塘健康养殖园、畜牧养殖精品园;‘两中心,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二)新主体生机勃发

在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的大田里,农场主陈宏平正在开着旋耕机种植冬小麦。他是种田的“老把式”,先后流转了300多亩高岗地,种植麦稻。“老陈是凭着扎实的农技功底和精细化管理,愣是在咱岗区把麦子和水稻亩均单产提高到2200斤,亩均纯收入达到700多元。他的事迹还多次上了《农民日报》呢。”农场所在地冶山镇高巷村党总支书记王殿山说。

“几年来,稼农家庭农场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绿色标准化技术,运用良种良法,挖掘高岗地区粮食增产潜力,种植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不断提高。”天长市农业科技中心主任崇殿祥说,陈宏平科学种田带动了附近20多个家庭农场和周边300多个农户增产增收,“天长稼农”成了安徽省家庭农场的一面旗帜。今年,该农场还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认为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近年來,天长市培养造就了像“天长稼农”这样的一大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14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1家。不仅如此,天长市还精心打造了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拥有圣丰农业等1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公司今年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新业态方兴未艾

铜城镇龙岗社区种植芡实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该社区千方百计打造芡实“小镇”,集中财力扶持“芡实”产业发展,先后争取财政投资上千万元,建设了占地3.8万平方米的芡实大市场,将散落在社区街面上的上百家芡实经营户整体迁入大市场,形成集团化、规模化产业集聚效应。

“社区各大芡实经营主体还走出去承包种植周边省市10多万亩水面,拥有芡实种植、加工户108户,年销售额4亿多元。”镇党委书记赵森华说,该社区形成了“水面发包+固定资产出租+入股分红”经营模式,社区集体仅芡实产业一项每年收入80余万元,2018年芡实种植户人均收入23315元。

“充分发挥优质水稻和芡实两大主导产业优势,天长市倾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长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天长市以高邮湖为依托,建设芡实种植基地4万亩,2018年以来每年举办芡实剥菓节,“天长芡实”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在争创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天长市成立了稻米协会,申请“天长大米”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南有天长、北有五常”大米品牌。

二、改革绘靓乡村美丽“新家园”

“天长市农村因生态而美丽,因生态好而产业兴,在发展中以‘含清量求‘含金量,垃圾随处丢、污水四处流、道路多断头的陋习和顽症已成为历史。”天长市政府副市长陈学文充满自信地向笔者介绍道,天长市巧借改革东风,多点发力,串珠连线,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一)污水处理美化环境

在石梁镇污水处理厂,水深数米的尾水排放池清澈见底,池中小鱼游弋。“以前乡镇污水随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现在有了污水处理厂,一天可处理污水700吨,集镇生活污水全部由管网收集,集中处理后排放,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镇长陈国林边说,边随手打起一桶清澈的水。

“2017年,天长市全面启动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天长市住建局局长周思国介绍,截至去年底,天长市总投资约1.83亿元,配套建设管网总长度240多公里,可日处理污水上万吨,经处理后水质达到一级A类标准。成为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同步全覆盖的县(市)。

(二)垃圾分类成为自觉

每天吃过饭,天长市新街镇李坡村村民徐世林会把家里的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各装进一个袋子,分别投进摆放在家门口的干湿垃圾桶内,这已成了他全家人的习惯。

“把垃圾分分类,不仅能保护环境,而且还能领到镇里免费发送的有机肥料,太好啦!”老徐一边说,一边将笔者领到建在李坡村的新街镇农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中心。该中心的设备正在运转中,伴着隆隆的机械轰鸣声,只见出口处不断流出褐色的“细土”,却闻不到刺鼻的气味,

“近年来,天长市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民生工程,农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中心建设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天长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副主任凌学荣说,天长市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试点,全市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三)推进乡村“厕所革命”

绿草茵茵,铺着红砖的步道干净齐整,两旁排列着休闲健身器材,造型独特的乡村公厕坐落在最边上,每到早晚这里是村民们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这是位于金集镇益民村党群服务中心近旁的一处农民休闲公园。原本杂草丛生的一处废弃养殖场,缘何摇身一变成了美丽的乡村公园?这一切,还得从天长市强力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工程建设说起。

近年来,天长市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已建成乡村公厕120座、农家旱改厕6.9万余座、镇村休闲公园52座。“从前到镇上赶集,到处找洗手间,很不方便,现在有了乡村公厕,这才是咱乡里人真正的福利啊。”居住在铜城镇铜北村的村民对新建成的乡村公厕纷纷点赞。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资金哪里来?天长市创新了‘五投法。”天长市财政局局长潘中勇介绍,3年来天长市通过财政预算投、整合资金投、对接银行投、群众自筹投、壮大集体经济投等五大渠道累计整合资金20多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三、改革兴起乡村社会“文明风”

“近年来,天长市打造改革创新的强大引擎,多管齐下,有效促进乡风文明,弘扬新风正气,乡风民风不断好转。”天长市委副书记陈军告诉笔者。

(一)农家书屋成致富“智慧屋”

日前,刚吃罢晚饭的石梁镇陆营村村民俞长山走进村里农家书屋,借阅了几本有关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农技书籍。前年春季,他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通过书本学习技能,科学种田使他的生产效益稳步提高。这不,钱包渐渐鼓起来的老俞计划明年种植中药材,准备发“药财”呢。这是天长市农家书屋实现从为村民“送”文化到“种”文化的一个缩影。

“为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挥农家书屋在服务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天长市不断加大投入,掀起农民群众自觉学科技、用科技热潮。”天长市文旅局局长曹文香说,市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为农家书屋配备相应的农业科技书刊,截至目前,天长市建成178家农家书屋(大村2家),每个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达到了2500多册,农民群众开心地将农家书屋称为科技致富“智慧屋”。

(二)“薄葬”助推文明乡风

近日,天长街道园林社区的87岁方星老人去世了,家人正计划将老人的丧事当作喜事办,气气派派地办酒发丧。

“当天中午,知道信息后,按传统风俗,咱立马前去慰问逝者亲属,然后向其宣传市里有关移风易俗文明办理红白事宜的规定,通过深入浅出地说事论理,其家人最终同意缩小规模,在两天内办完丧事。”园林社区党总支书记孙学忠表示,经劝说,在治丧期间其家人只摆放供亲友喝茶的桌椅,免去酒席招待,送葬时也只安排主要亲属。今年以来,该社区共发生32起丧事,经劝导教育,都实现了丧事简办。“以前,办一场丧事至少要花费五六万,没六七天下不来,如今一两天就搞定了,孝章、小白花、租冰棺、骨灰盒等各种支出不到5000元。”该社区居民周作明开心地说。

2018年以来,天长市先后出台《天长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意见》《天长市“移风易俗文明治丧”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倡导丧事简办,坚决破除大操大办陋俗。

(三)“四德榜”激发道德力量

“今后一定加倍孝敬公婆,让儿女们照着咱的样子做,知孝道、做善事,争取继续上榜。”万寿镇张安村有名的“孝媳妇”吕家兰瞅着“四德榜”上自己的头像很自豪。在该村文化广场的宣传栏中“四德榜”格外惹人注目。

据了解,天长市从三年前就结合乡情实际,紧扣“诚德、爱德、仁德、孝德”四個重点,建立“四德榜”,他们将“四德榜”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四德榜”上榜村民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金集镇草西村党总支书记陈叶桃说:“有了‘四德榜,村里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咱就是要让榜样作用激励引导更多的人,让那些不够孝顺、道德意识淡漠的人颜面扫地。”

“天长市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持续开展市直单位与镇村结对共建,目前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比例已达到70%以上。”天长市文明办副主任何晓莉说,天长市开展评选和表彰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诚信经营户、文明村庄、文明庭院等活动,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四、改革激发基层治理“正能量”

“天长市改革激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基础更加坚实。”天长市委书记邓继敢说,近年来,天长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多方共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出具有天长特色的乡村治理品牌。

(一)“清单+积分”管住“微权力”

在最初试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的新街镇,笔者发现,该镇通过实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完善“清单+积分”,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完善制约机制,在农村筑牢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从源头上把农村基层权力关进“笼子”。

天长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汪明阳告诉笔者,“清单+积分”优化了基层政治生态。推行清单+积分,村干部在村监委监督下,以权谋私的空间大大缩小,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问题的发生。近年来,天长市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折射出的是村干部有权不再任性。

“集体经济和工作活力明显增强。”新街镇兴隆社区党总支书记陆兆平介绍说,该社区官田水库原承包合同2016年5月到期,原承包价每年仅1500元,通过规范运行,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处置,该水库最终承包价为每年42000元,承包期10年,年承包金是原来的28倍,超出了所有村民的预期。

(二)“好信用”也能当钱用

汊涧镇居民徐红云,因做生意资金有缺口,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得知这一情况,主动上门服务,为其办理了30万元的信用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是天长市努力探索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的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子的一个缩影。”天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梁相国介绍说,今年以来,天长市深入推进农村党建“一抓双促”工程,针对农村融资难、发展慢等难题,全力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通过信用评定,着力培育一批红色信用村、示范信用户,推出一批创新型金融产品,为信用户、农村经济实体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对授信为AAA级、AA级、A级的信用户,可分别获得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贷款额度。“信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可给予100万元贷款额度,对信用村内的新型经济主体,可给予500万元以内的信用贷款,推动更多金融资本向农村集聚,助力乡村振兴。”梁相国由衷地说。

(三)幸福生活“约”出来

走进金集镇芦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的两层白墙灰瓦新民居、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果林,通村道路旁一颗颗香气扑鼻的桂花树、挂满红红石榴的石榴树,勾勒出了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然而,比乡村美丽风景格外吸引笔者眼球的是村务公开栏里的“村规民约”:提倡勤俭实干、反对铺张浪费、革除陈规陋习、关爱老人妇女儿童、严禁赌博酗酒、维护生态文明、支持产业发展……18条“约定”已成为村民自觉践行的行为规范。去年,该村两委决定,由村干部带头,请“五老”乡贤具体操持,动员村民群众积极参与,从革除陈规陋习、反对铺张浪费开始,制订一部村规民约。同时,村里还专门成立“新三会”,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依托乡贤带动、干群共同发力,推动村规民约的执行。

据了解,天长市151个行政村推进村规民约乡村自治模式,农户家举办红白喜事燃放烟花爆竹、请戏班子唱戏的现象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红红的对联和喜庆的灯笼。

五、改革实现集体个人“双增收”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天长市委常委、市长贺家平说。

(一)股权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我镇是全市农村集体股改的火车头、示范镇。”杨村镇镇长冼和杰介绍说,2016年,该镇10个村都组建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镇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8766人,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626万元,发放股权证书10608本。村民都是村集体的股东,人人都在操着集体经济发展这份心,因为大伙明白“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当年,10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3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71%,光华村率先在全市分红,人均100元,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尝到股改甜头的龙岗人,进一步明确股份合作发展方向,转变了发展思路,坚定走股份合作新路。”铜城镇农经站站长黄宗玉说,龙岗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进行“农民变股民”改革,社区动员村民将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房产权、宅基地入股到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让村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村民刘在祥清楚地记得,2017年,社区干部多次与他商谈土地流转、并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事宜,他质起初疑会不会“没了土地就没了活路”。如今,刘师傅靠流转土地流转金和在合作社打工,一年都有3万余元收入。年底,他家作为合作社的股东参加了“二次分红”。

“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市之一,2017年天长市在全国率先完成试点任务。151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39个、经济合作社12个,发放股权证书12.3万份,46.4万农民成为股东,先后有13个村向农民分红。实现了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转变。”贺家平进一步介绍说,股改赢得动力,广大群众都来关心和支持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改革前增长近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5元。

(二)农民走出田头照样有奔头

“天长市土地流转面积82万亩,流转率达62%,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可以安心务工经商增加收入。”天长市农业農村局副局长赵义科说,天长市乡村玩具厂、电子厂和各类家庭作坊星罗棋布,这些场所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致富的“车间”。

近日的一个清晨,石梁镇周营村45岁的村民余香云等16名妇女组成的“巾帼创收队”,坐上6公里外的天长市红草湖湿地公园专程开来接她们的中巴。她们是去该公园除草和修剪花木,包接送和中餐,人均日工资120元。

“田地流转给大户,咱钱并没少挣。除每年每亩流转金800元外,咱夫妻两还有年均6到10万元打工收入,加上惠农政策好,小日子可滋润哩。”万寿镇百子村村民吕淑萍深有感触。截至目前,天长市各地建立类似“巾帼创收队”的农民创收组织3360余支,参与人数15.8万多人,正在带动从田地里走出来的农民致富。

(三)“阳光平台”盘活集体资源

乡村闲置的集体资产资源如何“变废为宝”、增值增效?笔者了解到,天长市自2017年5月挂牌成立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分所以来,各镇街以产权交易平台为依托,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获得了不小的回报。

2017年4月,杨村镇张行村林场52亩老旧树木要对外出售,来了几拨树贩子只同意出4万元。“你们不要着急卖,市里将建农村产权交易所,上平台公开交易,会卖出好价钱。”该镇“三资办”主任仲文余帮忙支招。在“三资办”指导下,该项目通过“阳光平台”交易,当年5月23日,到网络动态报价截至时点前,共有5家竞买人、经31次线上竞价,最终以16.8万元的高价位成功交割,也是天长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成立的第一单,比树贩子出价高了12.8万元。

“‘阳光平台盘活乡村集体资源也不单单是杨村镇,其他14个镇、街道的173个村、社区都通过‘阳光交易获得了高效益。”天长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宋家发介绍,自天长交易分所挂牌至今,全市进场成功交易项目共458个。2019年1至10月,该中心已受理项目208个、成交188个,成交金额7710万元,增值910多万元,平均增值率18.5%。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凌玉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