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2020-12-28 06:49曹震肖湘平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曹震 肖湘平

摘 要: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于新农业、新乡村、新生态,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握好立德、固本、重品、融通、强特等五个着力点,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农林高校;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林高校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程,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农林高校肩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在精心培养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一招。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于新农业、新乡村、新生态,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1],把握好立德、固本、重品、融通、强特等五个着力点,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立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衡量农林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量尺。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德,立德不仅是要立基本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更是要立“大德”。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大德”首先是心理认同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2],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促使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真正共同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宏农学、扬国光”是华中农业大学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坚持的“大德”。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精神内核,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嘱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五育并举,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育人职责,在专业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与强农兴农使命,丰富国情民情农情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学校创新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发挥名师大家引领、专业学科文化浸润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使命担当;创新实习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亲历农业发展变革,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源动力;创新华农精神传承,讲好“强农兴农”故事,强化学生“兴农报国”使命。疫情期间,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创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生疫情期间成长“不掉线”,千余名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就地服务春耕生产,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二、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固本

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固本培元就是要巩固基础、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农林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巩固强农兴农人才之本、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之元,强化学生兴农爱国之志、坚定强农报国之行,这是农林高校的使命所在和责任担当[3]。固本培元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人类健康需要固本培元,人才培养更要固本培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耕文明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成功解决了国内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促進了整个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与高等农林教育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高等农林教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涉农本专科高校700余所,每年招生近20万人,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林人才。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源源不断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抓手,也是确保农林高校主动参与国家战略实现特色发展的固本之策。

华中农业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唤醒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源动力为重要目标。目前学校的农科专业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学校五个双一流学科全部在农业领域,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依然在农。作为农林高校的国家队,作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的主力军,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农专业学生一定要懂农强农兴农,非农专业学生一定要知农爱农支农,共同立志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三、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重品

大学是科学研究的殿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创新文化的开拓者,也是文化传承的制高点与发源地,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上也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品”字,牢牢把握学术品貌、育人品性、文化品位。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育人案例、每一个思政元素都要在具备良好学术品貌、育人品性、文化品位的基础上,仔细琢磨、打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确保精品呈现。坚持良好的“学术品貌、育人品性、文化品位”,教师是关键。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术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文化品位,确保思政元素悄然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得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同时也要警惕“高级黑、低级红”,严禁把党的信念和政治主张简单化、庸俗化,严禁披着学术的外衣极端化解读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方针、政策等。

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一个“品”字,实现了文化育人活动的“四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展示型向参与型转变、娱乐型向涵育型转变、“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有益借鉴。今年疫情期间,云裳狮山春、狮山读书节、艺术节、“再荟狮山 狮山再会”毕业季活动等都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校园文化育人活动以促进师生融乐、激活校园创意、体验生活美学为主旨,内容丰富、成效显著,正在重塑大学的精神、形象和气质,正在形成更人文、更开放、更诗意的校园生活环境和育人氛围,正在提高师生的审美判断力,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全体华农人耕读新甲子、奋进新征程,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融通

长期以来,农林高校作为行业型高校,虽然具有较为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沉淀,但总体而言仍然带有非常鲜明的单科性学院特点,在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方面先天不足。而跨学科人才培养、实施通专融合的全人教育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趋势,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必须突破现有农科界限,推进多学科渗透与融合的新型农科教育。因此,农林高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融通,这也是落实通专融合全人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实现路径。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虽有差异,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学习的方法等是相通的,这就是价值塑造的道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跳出原有的课程知识逻辑,按照价值塑造、能力训练、知识传授的逻辑重新设计教学[4],从育人的角度用价值塑造统领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从课程目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角度引导学生系统领会课程要义,从通专融合的层面明晰教学内涵和学习实质。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农业的概念已经超出了第一产业的范畴,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凸显。农林人才培养应立足大农科理念,面向新农科,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支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知识体系创新链,以农业产业新业态发展驱动知识创新链形成,促进多学科专业融通,重构服务经济全球化、农业现代化、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学校启动了一流本科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实施通专融合的全人教育。通专融合要求通识教育要体现在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教育在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既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又要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文史哲和艺术及审美素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有效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专业课程具备通识教育的作用,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融通要求,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大纲,摈弃传统的条条框框,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构,将教学大纲变成育人大纲。

五、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强特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分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强化特色。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备丰富的特色资源和强化特色的基础。当前国家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农林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坚持强化农林特色,开展思政资源深度挖掘,注重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厚植“大国三农”的家国情怀,增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农林高校强化课程思政特色,要结合自身历史积淀和优势特色,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设计,通过校本化、多样化、个性化,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特色推进。校本化要求有独特的评价标准、实施方案和典型案例,要体现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5]。华中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典型案例挖掘,增强了课程思政的校本特色,例如,“橘翁”章文才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秭归县传授脐橙种植技术,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75岁担任副校长,81岁时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其奋斗精神让人钦佩不已。刘后利先生是傅廷栋院士、张启发院士的老师,他读大学时研究的是水稻,之后因为抗战改研究棉花,在国外读研究生时研究大豆,落脚武汉在油菜种植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傅廷栋院士曾在油菜地里苦苦寻觅了多年,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其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发人深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依托环境生态类学科专业,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式方法,鼓励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于教育教學。学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本化、多样化、个性化,最终实现不同学院、不同教研室、不同课程的不同做法、不同策略、不同形式,实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殊途同归,达到异曲同工的育人效果。

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遵循,将强农兴农作为首要使命,将品貌品位品性作为更高追求,将学科融通、通专融合作为主要路径,将凸显农林特色作为重要标准,准确把握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 光明日报,2020-06-06.

[2]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3]吴平,肖湘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7-9.

[4]朱邦芬.我对本科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0(1):4-8.

[5]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本文系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与一流人才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1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