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作”下的江淮地区乡村建设途径探析

2020-12-28 02:17马远
价值工程 2020年32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

马远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大半,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乡村如何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中,如何适应当下发展变化,如何将生态和产业驱动结合的理念运用到乡村建设中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本文通过笔者参与设计的位于安徽江淮地区转水湾村以及具有代表性案列的分析,从空间改造、产业驱动、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做出优劣研判,最后提出适合多方协作下的乡村建设策略。

Abstract: As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complet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development trend. How to integrate the countryside in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how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ecology and industry to rural constructionm, these series of issues need to be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Zhuanshuiwan Village in the Jianghuai area of Anhui Province, which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and th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cases, this paper makes a judgment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dustry drive, and talent traini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rur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suitable for multi-party cooperation.

关键词:多方协作;乡村建设;产业品质

Key words: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rural construction;industrial quality

中圖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2-0040-02

1  绪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乡村发展达到了历史性新高度,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的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当下,城乡发展依旧不均衡,农村依旧普遍落后,人均收入低廉。面对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打破城乡固有的“二元对立”发展观点,多方参与,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是当下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径。笔者以我国江淮地区乡村发展实践为例,建设方法、途径、模式各有差异,但都以多方参与,共同协作,以产业驱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居住环境为目标。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江淮地区乡村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2  空间更新策略

乡村建设中,我们应尊重乡村的自身发展和演变,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不同的区位环境,不同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发展现状,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盲目的跟风复制。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把我国现有乡村发展归纳为四类: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每一类的村庄的发展都有相应的策略。在此笔者针对集聚提升类型乡村空间的更新策略进行分析。

2.1 守护传承

固本即针对乡村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人文特色丰富的现有遗存,或遗址进行保护其原真性,同时针对一些老建筑,以及场地外围可以进行创新性保护和新建。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安徽舒城县转水湾传统村落的空间改造为例,转水湾村兼有背靠大别山腹地自然、经济、文化资源,面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广阔市场,以及客货交通运输便捷的三重优势,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行政村辖区及周边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拥有“高阳城”“七门堰” “篆(转)水湾”“马安(鞍)山”、明代石狮、转弯(湾)码头、舒庐干渠,以及古庙(朱公禅院)、古井、古岩洞等多处各个年代的文化遗迹和有关历史记载。

设计之初,定位打造“生态”博物馆开发乡村旅游,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特定区域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设计团队将散落在村落四周的历史文化遗址点,用动线串联,形成链动。游客走入转水湾,可以通过地图的导览,走进遗址时,配合互联网设备和二维码,可自行操作并了解遗址文化的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原真性。

2.2 固本创新

村中现存的传统建筑多以夯土结合石木建造而成。并存有少量明清建筑群。其中,部分历史建筑由于久无人居,年久失修,已剩残垣断壁,宅基地周边散落大量明清时期青砖,砖上刻有精美图案,部分青砖被村民整齐归类摆放。在村中自然形成一道景观墙。类似场景在村里有多处,设计团队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其利用,于是对废墟进行再造,营造可供游人参观、休憩、了解传统建造工艺的废墟景观场所。材料上选用了建筑废墟中石、木、砖并揉入现代金属材料和工艺,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对比,让废墟重新得到“活化”。

转水湾由于空间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从普通民宅转型为民宿及餐饮,原有单一的空间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使用,简单的装饰也不能满足商业需求。所以设计师对原有民宅重新群组,通过围合和半围合的方式将几组民宅组成新的功能单元,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建筑装饰上尊重当地建造方式,减少非结构性符号,采用朴素的建筑学姿态,注重材料本体装饰。如此,既保留建筑的原真性又体现了生产场所的未来。原真性保留了“曾经的此地”人们乡愁的集体记忆,同时,通过“传统精神的继承”来建构普遍意义上“无根的现代人”的故乡。

2.3 优化拓展

发展不但要对乡村风貌固本创新,同时也要对乡村文化优化拓展。现有的乡村经过建设环境得到提升,我们以安徽巢湖靠山张村为例,看似乡村的空间恢复了原有风貌,但实际上原有的乡村特有的熟人社会关系被打破了,从而形成了新人组合的社区模式。所有的居住户都不是原有居民,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居住群体,组成了社区群体。所以,要形成新的熟人社区,是需要慢慢拓展建立的。

3  生态环境修复策略

近几十年的乡村,是一种“自由生长”状态下的发展方式,村民根据自己的需求,私搭乱建,改变了乡村建筑风貌。同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从城市溢出的“低技术、高能耗”的工业在监管缺失下无序发展,给乡村空间格局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3.1 风貌整治

无序的建设,破坏的不仅仅是空间肌理,更是导致乡村建筑风貌杂乱无章的根源。随着社会发展,村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村民开始对自家建筑按需求进行修建、改造,由于没有专业指导,修建和改造在村民的“自我审美”指导下呈现出“自由生长”的态势。建筑形态、装饰和材料的选择上多模仿城市建筑样式,罗马柱、卷草纹、磁砖墙、红色屋面瓦等中西元素在乡村环境中相互糅合,造成不中不西,不城不乡的混乱风貌景象。

传统乡村风貌离不开土、木、砖、瓦、石等传统建筑材料的营造。我们常常在一些坍塌的历史建筑中,发现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从明到清到民国都集合在一栋建筑中。“修旧如旧”的理念,从历史建筑的演变中得到验证。同样在面对乡村建设时,这些传统材料依然适合于当下的乡村。这并非是反对现代材料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例如钢结构在老建筑中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老建筑跨度不足和采光问题。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互补结合,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建筑功能上的不足,也最大可能的融入了周边环境。

3.2 生态护养

伴随乡村的建设,商业模式的进驻,原有建筑功能以及使用者发生了转變,民宿、餐饮、咖啡吧等业态植入乡村,产生了生活污水,于是很多城市化的设计方法也被用于乡村,原本蜿蜒曲折、水草风貌的河流驳岸,被钢筋水泥所硬化,绿地铺装成了硬质的广场,市政管网铺设到村口,生活污水、粪便进入管网,这是我们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看似科学的设计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问题。乡村是集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社会,当忽略生产做出的生态、生活,一定是“病态”的。河流、湿地自身具有污水净化功能。而导致河水、湖水蓝藻污染的氮磷钾,正是农业所需要的富营养。城市中所谓的污染和生活垃圾、粪便等,在乡村里,变成了养料,可以回田,成为生态链环节中一部分。所以,自然生态的护养在乡村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4  产业品牌提升策略

转水湾的香椿产业在发展之初也面临种种困难,一开始都信心满满的,认为凭着我们香椿的品质和价格优势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但后来发现市场并不是像想象的这么顺利,并不这么美好。2017年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回乡创业村民回村投资办厂,大力发展二产,进行香椿的深加工,生产扶贫产品“阙红香椿酱”。但知名度不够,香椿酱的销售也不顺利,酱厂还一度停产。最后村干部调动了村民的智慧,编各种各样的香椿酱的宣传语,通过各个渠道去转发,慢慢打开了市场。与此同时,扶贫工作队也通过各种渠道推介宣传。现在,一家大型餐饮连锁公司和多家单位的食堂都和转水湾村的酱厂签订了定向购买合同,一年能卖出香椿酱十几万瓶。酱厂还对香椿托市收购,让村民没了后顾之忧。

当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香椿种植产业很快形成,随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以“乡愁”、“农耕体验”为主题推进乡村全域旅游。并连续举办了“转水湾香椿采摘节”,成功举办“阙红香椿杯徒步跑山赛”“安徽省首届第一书记座谈会”等数十场活动,吸引了周边约2万游客和数十家省内外媒体,将二产与三产有机融合,扩大了香椿酱品牌知名度和销售。

5  结语

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建设单位,硬件的建设只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多方协作下的产业振兴才是根本。从硬件到软件,乡村问题是复杂而多元的。这也要求更多的专业学科参与其中,从国内外的公众、NGO组织,再到高校的实践探索,从不同层面验证了多方协作下的建设模式是科学而良性的。在未来几十年,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将成为乡村建设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文剑钢,文翰梓.我国乡村治理与规划落地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30(4):16-26.

[2]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6):9-19.

[3]刘家琨.再生砖[J].新建筑,2008(4):52-56.

[4]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91-93.

[5]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演变及其特征考察[J]. 城市规划学刊,2010(2):79-85.

[6]曹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建筑”概念的语境流变[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2):230-233.

[7]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EB/OL]. [2015-10-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 htm.

[8]孙炜炜.乡村景观营造的整体方法研究以浙江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