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单元整组教学策略探微

2020-12-28 02:12朱瑛
江西教育B 2020年12期
关键词:桑娜人物形象小说

朱瑛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编排了三篇小说,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与以往教材的编排有很大的不同。以往,不管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小说课文都被零散地编排在不同的单元里,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把小说里的事件当成虚构的事件,没把小说中的人物当作虚构的人物,让学生误以为小说中的事件是真实的事件,小说中的人物是现实中的人物。而现在的统编版教材,在小说单元的篇章页开宗明义,指出“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就是为了凸显文体特征,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说大多是虚构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而把小说课文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意在提醒我们,教学中,不仅要有文体意识,更要有单元意识、要素意识、整体意识。

一、从厘清情节入手,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先从厘清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比如《穷人》,小说一开始就写了桑娜一家生活过得艰难,天都黑了,出海打鱼的丈夫还没有回来,桑娜为此很担心。接着写桑娜猛然间想到了邻居西蒙,暂时忘了丈夫的安危,去探望邻居。看到西蒙死了,她在未征得丈夫同意的情况下,抱回了两个孤儿,桑娜为此忐忑不安。最后,渔夫回来,一听桑娜说邻居家的两个孤儿无人照顾,他就连忙催促妻子把他们抱回来。故事情节犹如大海上的波涛,此起彼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逐渐丰富、生动起来。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在情节的流动过程中完成,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所说的要重视人物形象的赏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重视对情节的赏析。因为情节总是和人物浑然一体的,特别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二、从品读环境、人物语言入手,感受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元素,有时是为了烘托气氛,有时是为了从侧面表现人物形象,有时则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恰当而巧妙的环境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环境描写在营造故事意境、渲染故事气氛、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暗示情节发展、揭示故事主题等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细细品味,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悟表现手法。《穷人》呈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冬天的夜晚又黑又冷,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风暴,汹涌澎湃的海浪随时可能吞没一切,一早出海打鱼的渔夫还未回家。而这个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干干净净的地板、闪闪发亮的食具、尚未熄灭的炉火、挂着白色帐子的床铺,五个孩子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小环境的温馨与大环境的恶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发读者深思。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或品质,除了情节、环境以外,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而读者也往往能透过语言,见微知著,使文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脑海中立体起来。如《桥》,老汉说的话只有四句。“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三个感叹号,三项指令,简洁明了,却重如千钧!“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一句话,镇住了“歪风邪气”。面对人性之弱,老汉立场坚定,不可商量。“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一个问号,既是对儿子的不满、谴责,又是对其他和儿子有着一样想法的党员的震慑!一个感叹号,更是对所有群众的承诺: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少废话,快走。”老汉穷尽毕生力气吼出的最后五个字,吼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感天动地的爱。几句语言描写,完美地塑造了老汉临危不乱、尽职尽责、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这些人物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三、从个性描写上着力,体会小说的表达特点

小说语言有着极强的个性特征,在教学小说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关注重点目标(语文要素),还要关注个性目标(文本的表达特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有许多个性化的表达特点。

1.标点,体现情感。《桥》不仅以大量的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在标点的使用上也极具特色。如“像泼。像倒。”用两个句号把四个字变成了两句话,突出了雨大、势猛。“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用三个感叹号来凸显当时的紧张形势,表现老汉的指挥有方、果断自信。“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一个问号表现了老汉的不满,一个感叹号表达了老汉的铁面无私、命令的不容置疑。《穷人》一文,省略号的连用,真实地再现了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那种矛盾、纠结、担心、惊魂不定、忐忑不安而又坚定的心理。

2.对比,凸显形象。《穷人》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如此感人?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典型环境的营造、情节的推进和人物个性心理的刻画上,巧妙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艺术手法来渲染和铺陈,营造出极端的反差,塑造出光彩有力的人物形象。如屋外的“又黑又冷”与屋内的“温暖舒适”的对比,桑娜行为果敢与内心忧虑的对比,桑娜一家物质上的贫穷与精神上的富有的对比。

3.悬念,引人入胜。悬念是小说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用的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设置悬念,文末揭疑,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是《桥》在情节安排上的新颖别致之处。对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行文中一直点而不破,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心中疑窦层层加深。直到写老太太来祭奠,才委婉地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因为有了预习,学生读到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时,在情感上已趋于平静,这似乎是遗憾之处。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表达张力。首先,把“父亲”“儿子”放入句中對比诵读,感受他的温情和悲壮;其次,扣住一“揪”一“推”练写父亲的心声,感受他无私的党性和深厚的父性;最后,在追问中对比: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刚才读的那样直接点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在文章结尾才点明他们的关系呢?从而引领学生在“先破后立”中感受:这样的巧妙构思令人读来更加揪心,更加震撼。

4.留白,体现特色。留白是小说的艺术特色,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品味中触摸到留白的奥秘,并于想象中体验情感。《穷人》课后的“小练笔”:“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还有《穷人》在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戛然而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样的结尾,容易引发想象。因此,教学中,我们在面对此类留白时,要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并适时练笔补白。

5.细节,表现形象。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小说作品,我们要抓住那些能体现人物情感的细节描写,细细品味,感受人物形象。如《穷人》一文中,西蒙死了,桑娜没有做任何思量,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对桑娜抱回孩子的经过,作者仅用了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这个不假思索的果敢举动,流露的正是一个母亲天性中的善良和慈爱。事情描写至此,如果只剩桑娜回家后安然等待的文字,那么人物的情感是干瘪的,缺乏应有的生动和美感。托尔斯泰笔力非凡,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桑娜的心理活动,尽情展示了桑娜内心活动的丰富变幻。第一层:忐忑不安,担心渔夫不接受这两个孩子。自家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任何额外的负担都可能拖垮这个极度贫困的家庭,他能接受吗?他会说什么?第二层:自我谴责,善良的桑娜体谅丈夫的难处,不忍心再给丈夫增加负担。“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第三层:矛盾忧虑。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就把孩子抱回家,该怎么面对丈夫?桑娜内心备受煎熬……各种不同的想法、情愫纠结缠绕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以情动人的,描写越细腻,形象越动人。作者在表现桑娜内心的忧虑时,不惜笔墨,细致刻画,这样,一个真实自然、情感丰沛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小说单元,一定要有文体意识,一定要讲整体观,要注意它的递进性与发展性。虽然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样的,但是每篇课文在落实这个要素时各有侧重,这不仅体现在三篇课文的安排由精读到略读,由教师精讲指导到学生自学运用上,还体现在课后练习的安排上。《桥》是通过情节、环境与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教学时,我们可以以情节推进与环境描写作为教学抓手,落实语文要素;《穷人》是以环境与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品读环境和心理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落实语文要素;《在柏林》则是以独特的情节与巧妙的构思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教學时,我们可以从情节与结构入手,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落实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桑娜人物形象小说
穷人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