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之路探寻

2020-12-28 02:00周杏英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4期

周杏英

古诗词,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这里我结合实例浅谈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描绘中领悟诗歌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词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巧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这首小令的画面感很强烈。课上我要求学生透过文字描述画面,以“我通过读哪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你头脑里再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们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踊跃发言,精彩描述,取得了理想效果。

二、朗读中感悟作者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的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在教学古诗词时,常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教师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如教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一词。作者朱敦儒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悲愤的。课上先放手学生自由读,初步感受,再进行小组赛读,同学评价,然后听读,对照朗读。通过让学生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明确了这首词读的语调应该要低沉、钝重,语速要缓慢,在多次的朗读中感受到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三、改写中加深理解诗意

改写有助于我们对诗词的意境的理解,改写诗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教学中常采用此种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求学生了解诗意:如什么时间,谁干什么,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等等。然后根据主要材料加入合理想象,重新组材。如教学古诗《十五从军征》时,让学生编写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及在途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生动展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学生都哀叹不已。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两人的对话描写等,感受到作者的满心委屈、愤慨和悲伤,令人洒下同情的泪水。

四、拓展阅读中丰富素养

古诗词简短精炼,如果就文本教文本,未免过于浅显单薄,也会显得突兀孤立。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一定程度的拓展,打开古诗词的时间和空间,“让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让古诗词充盈起来。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借明月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课上出示其他诗人的作品,如鲍照的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等句。通过比较阅读,可以看出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从中可以看出李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更理解了此首诗的艺术手法 也积累了丰富的古诗词文学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当然教读古诗词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灵活的综合的运用。相信不断探寻,古诗词教学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