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定荣
古典诗词,凝练典雅,字字匠心,句句传情。统编版语文教材,对之情有独钟,不仅篇目飙升,数量倍增,更是探本溯源,将其作为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精心呵护着,时刻侍弄着。既然古诗词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彰显其独特魅力呢?在此,笔者就以江苏三家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常州、无锡、泰州)的同题异构课《饮酒》(其五)与《春望》两首古诗词组合教学为例,探索并梳理出古诗词教学的几个着眼点和关键词。
一、多元诵读,传情达意
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而古诗词教学尤其要从诵读入手。君不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家喻户晓的哲理名句吗?事实也正是如此,古典诗词从最早的口口传唱,到如今的反复吟诵,诵读是理解古诗词的“敲门砖”和“试金石”。只有重视诵读,才能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文学素养。
1.夯实停连重音。“张弛有度”,是对古诗词诵读的基本要求。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粗知甚至无知的状态下,凭借自己的语感,把握好诵读的节奏和诗词的节律,选择适合的语气和语调组织诵读教学:或句中停顿适度,或前后紧密连读,或有意识地重读……以彰显其回环往复的韵律和谐之美。例如,在诵读《春望》一诗时,宜采用“四三结构”的节奏停顿,语调缓慢沉重,并对“破”“忘”“溅”“惊”“深”等字进行重读,感悟杜诗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在诵读《饮酒》(其五)一诗之时,则应对“无”“偏”“见”“忘”等字加以重读,体悟诗人的淡泊与悠然之情。
2.创设诵读情境。古典诗词,不仅讲究节奏美和画面美,更着眼于情意美、意趣美和意境美。因此,在指导诵读时,就应该创设适宜的诵读情境,透过“美”的外表而破译其“美”的神韵,读出古诗词在特定语境和特殊背景中的“源代码”。例如,在诵读《春望》一诗时,不仅借助背景资料把握作者的情感密码,还可以将其改编为散文诗,让学生深情地诵读着“在春天里遥望,望见一座什么样的国都,望见一派什么样的草木,又望见一丛什么样的鲜花,望见一位什么样的诗人……”这样凄美的语句,从而真切形象地感受诗人的理想和现实的破灭之感。再如,在诵读《饮酒》(其五)时,让学生比较管弦乐伴奏和抒情小调伴奏之下的巨大差异,进而发现诗人远离尘世后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释怀之情。
3.走进心灵深处。知人论世,方能悟透古诗词,不只是指向理解诗作内容,鉴赏品位作品,同样适用于有感情的诵读,唯有清楚了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变化和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脉搏,方能将诵读的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掌控得恰到好处,进而用诵读这一形式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之人,弃官归隐在酒后即兴而作《饮酒》,借此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在诵读过程中,语气语调就必须朴实自然,舒缓悠然,才能传递出诗人的豁达和淡然,这样,诗词也就更加“丰满有余”,饱蘸真情真意。
二、探秘诗眼,渐入佳境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当诗词的大门被诗眼这把钥匙打开后,那么即使是纷繁芜杂的世界也会变得清晰明了。就这两首诗而言,寻找到诗眼“望”和“见”,就能丝丝入扣,渐入佳境,穿透诗作,抵达诗人的灵魂深处。
1.扣题眼,罩全篇。《春望》以“望”开篇,包含“眺望”和“盼望”。“眺望”之时,分析前两联,将景与人紧密结合,由景到人,再寄情于景。“盼望”之中,解读后两联,由景到人,深入分析诗人为何所盼,所盼何事。这样,学生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忧国忧民之情,就能读出诗人字里行间所祈盼的太平盛世之意。由“望”出发,再到“望”字落脚,乃诗眼的“神乎其技”之处。
2.觅文眼,显主旨。苏轼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就是诗眼“见”的“魔力”,似乎是不经意地一瞥,但正因诗人心境悠然,“见”字也就更能彰显主旨,从而成为“诗眼”。在教学之时,从“愿见”和“不愿见”处着手,将愿见的田园生活和不愿见到官场世俗进行对比,就能深刻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本诗的主旨:这个“见”字,就是淡泊的情怀,释然的胸襟;若借用林语堂的说法,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3.抓本质,意蕴深。在探秘诗眼的过程中,最终是“百川东流归沧海”,集中聚焦到一个核心问题之上:“我们到底望(见)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此时此刻,不管是老泪纵横、满头白发,且忧国忧民、思亲情切的杜甫,亦或是超凡脱俗、悠然自得,且厌弃世俗、热爱田园的陶渊明,都在诗眼的“带领”和“统整”下,将学生的心湖掀起了波浪汹涌:字字成为情,句句成为意,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豁达脱俗,也就内化为学生“情深意长”。
三、品赏“炼字”,体悟诗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几组诗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炼字的艰辛和用心,也道出了炼字的真谛和价值。自然,古诗词中的这些极具匠心的字词,也必然成为教学的关注点和锤炼点。
1.替代。就是用相关联的字词替换掉诗作中的关键字词,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从而品读出关键字词的魅力。例如,将《春望》中的“溅”字改为“流”字,学生就会发现:“流”字没有“濺”字让人感觉泪水流量之大,悲伤之深,也不能体现诗人老泪纵横,情不自已之感。将“惊”字替换为“动”字,学生就会在品读中发现:“惊”字更能体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如惊弓之鸟的恐惧,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别离的害怕与内心的悲伤之情。
2.互换。就是选择同音或形似字更换诗作中的关键字词,并通过揣摩和评析发现关键字词的妙处。例如,将《春望》中的“深”字互换为用“盛”,这样做,虽然读音相似,粗粗地看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只要用心咀嚼就会发现,“深”字更形象地表现出草木肆意疯长、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势,与诗意完全吻合;而“盛”字,既与当时的事实不符,也与诗人所见之景的心境不符。再如,将《饮酒》中的学生经常写错的“辨”与“辩”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诗人定是不愿多与追名逐利之人费口舌,真者自然存,存者且会真,生活,本就应该不思不量,此中真意也就无须辨别,只可意会。
3.添加。就是围绕关键字词作拓展性、探究性的发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发现其中的与众不同之处。例如,《春望》中的“破”字值得深究,就可以“大做文章”。教学时,以“‘破的是什么”一问为引子,带出诗词背景,发现“破”的丰富内涵:一个“破”字,有诗人所见之景后,心碎满地之“破”;有残垣断壁的国都,荒芜破败;更有富足美好生活转瞬破灭,深层次的诗人理想破灭之意……
四、捕捉意象,以言诗志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鉴赏古诗词时,如能捕捉到了作者用心构建的意象,能充分扬起诗词审美鉴赏的风帆,触类旁通地将诗意抵达学生心灵的港湾。
1.凭意象识图景。有了意象,就有了画面感;有了画面感,作者的情思和精神寄托就会时不时地露出“端倪”。这样,不管是《春望》中的“烽火、国破、花(溅泪),鸟(惊心)”,还是《饮酒》中的“车马、菊花、南山”,就会逐渐地将历史画面重现于眼前;而有了眼前活生生的画面,难解的诗意立刻变得明朗起来。例如,在鉴赏《饮酒》的意象“南山”时,让学生想象,描写这个意象,写出其悠然之感。而当学生将这幅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屋前的篱笆下种满了满地的菊花,遥望南山的幽静边采着菊,一派悠闲自得,山里的雾气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好,林中的飞鸟也在薄薄的雾气中各自飞回巢中)呈现出来之时,收获的就不只是一段优美的文字,更是对作者内在情感和志趣爱好的深度把握。
2.抓意象析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烘托渲染……这些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意象的分析,自然需要对之着力关注,因为有了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意象的内涵也就丰富起来;反过来,因为意象,又让这些表现手法变得灵动起来。例如,《春望》中的意象“花(溅泪)、鸟(惊心)”就极为典型。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这与春天原本之景迥然不同,就自然地让读者引发联想,生发疑惑,这是为什么?于是再回首到“国破山河在”,关联到“烽火连三月”等,对其内涵和手法的理解就水到渠成: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诗人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在这里,诗作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形象地表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借意象悟感情。诗人的情感天生敏锐,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别样思绪。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借题发挥……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有感而发,但始终绕不过“意象”这一“坎”,因此,鉴赏古诗词,把握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密码,必须也必然会紧扣“意象”,触摸作品中最为隐秘的情感脉搏,从而让古典诗词的空间隔离感、时间距离感、心理距离感都荡然无存。像杜甫之《春望》、陶渊明之《饮酒》(其五),其中的意象,无不形象地彰显着诗人的内在情感,承载着作品的无限情思。
席慕蓉曾经说道:“所谓诗教,就是要把这一种珍贵与淡泊的特性在潜移默化之中,根植到下一代的心里去。”以《春望》和《饮酒》为例谈古诗词赏析教学,虽无法穷尽古诗词赏读教学之全貌,但“抛砖引玉”之功效必有之。
■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