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价值

2020-12-28 01:54高晶涵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藏传佛教文化价值

摘要:藏传佛教各项事务可以有序的纳入依法管理,是藏传佛教能够有序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强调文化复兴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掌握藏传佛教其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佛教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有较为清楚的认知。这样,才能为藏传佛教各项事务能够依法进行有序管理,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但在我国最初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从佛教的最初传入到逐渐融合再到最后的本土化过程,从教派林立到互相冲突再到独树一帜,藏传佛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了我国佛教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分支内容,在西藏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着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藏传佛教;发展脉络;文化价值

一、藏传佛教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

(一)藏传佛教之前弘期

藏传佛教是属于藏语系佛教系统内容,是西藏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藏传佛教在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并逐渐影响着中国佛教的思想理念的发展,清楚地了解有关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文化价值影响,是了解和掌握藏传佛教的基础。佛教的思想理论是藏传佛教的理论基础,但是佛教不属于我国本有的宗教,是外来的,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宗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开始传人西藏地区。关于佛教具体传入西藏的时间,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是佛教传入西藏是渐进的历史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天启或是神绛,佛教最初传入西藏应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向西藏的传播是很多原因共同促成的,不是单一的内容可以决定的。

公元7世纪,藏王赞普松赞干布执政,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大力拓展疆域,积极努力地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客观上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外在社会条件。(1)为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贵族的政权控制,封建主需要一种新的宗教思想来对民众进行精神上的安抚,以此来维护自身君主权威的统治和教化。这为佛教在藏地的传入和交流提供了外在的机会。虽说佛教的传入会带来摩擦碰撞与冲突,但这是普遍的现象,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融合的问题。在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为推动社会经济更好的有序发展,实施了比较开放宽容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同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的交流,然而经济的相互交往自然是会引起文化的相互交流,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在彼此的经贸交往中不断加强,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而两位公主也分别带去了珍贵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工匠艺人。藏王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并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像利用佛教的思想协调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使佛教思想文化在藏地开始广泛的传播与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佛教在藏区的发展得到了当时藏区王室和部分贵族的支持,佛教初步在西藏地区扎了根。

但是佛教和苯教的冲突与斗争却远远没有停止,西藏传统思想文化苯教与外来思想文化佛教的矛盾与冲突,有的时候是明争,有的时候却是暗斗,有的时候是以宗教辩论的形式出现,有的时候则是以部落之间的斗争形式出现,更甚者是以统治者政治层面上的斗争出现,但正是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才推动了藏族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发展与繁荣。为佛教后期的本土化发展融合积蓄力量。

到了赤松徳赞执政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局面。赤松徳赞遵循着先祖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弘扬佛教的政策,特别是迎请外籍僧人入藏弘法,使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赤松徳赞派人前往印度迎请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大师前来藏地弘传佛法。在赤松徳赞的支持下,莲花生大师兴建起了佛教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以后,赤松徳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藏地贵族青年剃度受戒,历史上他们被尊称为“七觉士”,这是藏传佛教史上产生的第一批藏族僧侣。这样僧伽组织在藏地得以形成,其后又有很多王公贵族子弟出家。到赤祖德赞时期,佛教已发展壮大。在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期间对于佛教思想的引入,一直到朗达玛“灭佛”运动的结束,佛教在藏地虽然多次遭到破坏,但是其传播的思想基础依然还在,而有关当地的苯教思想与新兴封建主阶层的思想不能完全相适应。这样的历史情况为佛教的发展迎来了再次重生的机会。

(二)藏传佛教之后弘期

到10世纪后半期,佛教再度传入,在西藏地区再次弘传复兴并得到空前的发展与认可,11世纪印度佛教界著名的尊者阿底峡大师经尼泊尔进入藏区,在西藏讲经、译经、传法,对佛教的复兴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11世纪开始到15世纪初期,藏传佛教的各种支派逐渐形成,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在朗达玛灭佛之后佛教的复兴,历史上称之为藏传佛教发展的“后弘期”。在此期间,各大教派都积极的在宗教哲学理论思想方面对其进行了适应本土发展需要的大胆革新,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是藏语“古”、“旧”之义,继承莲花生、无垢友等大师传下来的秘密教法为主要修行方法,该派别的僧人大都戴着红色僧帽,因而世俗也称之为“红教”。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萨迦”藏语是“灰白色的土”之义,萨迦既是地方名称(今日喀则萨迦县),又是寺院和宗派的名称。萨迦派是藏地昆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以印度著名密教大师毗哇巴所传的“道果教授”为核心内容。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支派最多的一个教派,“噶举”藏语是“口授传承”之义,因该派的祖师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人习惯穿着白僧裙,所以世俗也称为“白教”。噶举派的传承比较复杂一些,分支上大致有“四大八小”之说,“四大”是指噶玛噶举、采巴噶举、巴戎噶举和帕竹噶举四个分支,“八小”是指帕竹噶举又分出直贡、达隆、竹巴、雅桑、绰普、修赛、叶巴、玛仑巴等八个小分支。噶玛噶举是四大支系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派别。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格鲁派是最晚形成的,但却是以独特的教义教规和僧团组织方式,成为势力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宗派。元朝的中央王权为了稳固藏地的社會安定与发展,提倡宗教的多元化发展政策,特别是重视佛教的传播。因而在藏地封建主便拥有了很多特权,而特权被滥用或是乱用就成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这个政教合一的过程当中造成了佛教教义被恶意歪曲,僧人不着僧装、不研习佛教著作经典、不知戒律不守戒律等乱象,使佛教再次陷入困境。虽然藏族人民已经受到佛教的影响,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过动荡之后的藏族地区,在社会上,在思想上,在藏族人民群众中,都向往着一种正常的安定的生活,在朗达玛灭佛以后一百多年混乱的“后弘期”,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出现,如智光,藏文的名字叫益西沃,他是当地藏王的王子,斡松的第四代传人,即第四代孙子,住在象雄地区,在那个地方做了地方小王,他是信仰佛教的,为了寻求佛法,连王都不做了,把王位让给他的侄子绛曲沃。智光下了决心,发了誓愿:寻求佛法,去找佛教的大师,要在藏区恢复佛教。

二、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

理解藏传佛教思想理论在文化价值方面的内容要有宏观的视角分析,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文化价值影响需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等多方面内容来阐述,而非片面的盲目的简述。关于藏传佛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要想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思想理论的文化价值影响,就要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就离不开思想基础层面、历史发展层面和组织文化层面这三个主要方面内容。(2)

(一)、思想基础层面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为理论基础,其哲学理论十分丰富。既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哲理,又有客观的思辨性,不仅有大乘佛教的中观哲学理论,还借鉴了民间当地的风俗习惯来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藏传佛教在初期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苯教的阻挠.使得藏传佛教比较重视和关注密宗的哲学理论部分,而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点又导致了佛教内部秩序的失衡,而后藏传佛教的发展特别注重与关心主客体相结合的问题。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阿底峡的一部重要著作,就是他给绛曲沃讲授、由仁钦桑波翻译的,名叫《菩提道灯论》。菩提道就是解脱道;灯,就是指明灯,意思是说菩提是一盏灯。实际上是讲戒律,讲一个凡夫怎么样才能成佛,这么一个菩提道的历程。这本书篇幅很小,但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影响非常大,后来的宗喀巴大师有本重要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它的纲领性的宗旨就是从阿底峡这儿来的。

(二)、历史发展层面

佛教在藏地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历史发展时期最终是扎根结果了,通过佛经的翻译、僧尼的交流等方式,佛法在藏地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传播。在这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苯教的冲击影响,藏传佛教的弘传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但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才使佛教能够在当时的社会冲突矛盾中,不断寻求着自身思想理论内容的完善,使藏传佛教不仅能坚持印度佛教的大乘的中观哲学思想理论.还能吸收包容苯教的主客相统一的哲学思想理论。而此时的统治者阶级政权,借助着佛教思想文化而带来的特权变得目中无人,不管民众的迫切需求。佛教逐渐演变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放纵享乐的工具,佛教传统中的三宝再次陷入了困难境地当中。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在此时逐步发展形成,为挽救藏传佛教思想在藏地的传播和发展,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后由于藏传佛教当中的黄教教派的传播和发展,使藏传佛教得以回归清净本真并得以弘扬和传播,由此藏传佛教走向了新征程。

(三)、组织文化层面

藏传佛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组织活动发展的,与佛教其他体系中的传承一样,组织结构离不开佛法僧三宝。“僧”原本是指虔诚的修行人,但是在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并没有离开过统治阶级层面的影响,同样的情况在“法”的传播过程中,也是离不开统治阶级层面的支持的,政教合一已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与需要。政教合一制度是西藏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由出家高僧和世俗官员共同管理当地一切大小政教事务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僧俗官员中以有威望的出家僧侣为最高领导人,而这最高领导人是通过活佛转世的途径来传承延续的,从而形成了以活佛转世为核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教合一制度。而活佛转世在格鲁派系中有着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宗喀巴格鲁派的开创人,为藏传佛教的弘扬与发展贡献了自己杰出的一生,在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更是屈指可数的。他的八个弟子也都在修为造诣等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二弟子克珠杰被后人尊封为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八弟子根敦珠巴被后人尊封为第一世达赖喇嘛。达赖,蒙古语意思是“大海”,達赖喇嘛,意思是“知识、见解像大海一样广阔的上师”。而班禅,意思是“大班智达”、“大学者”,班禅系统的人就都叫“班禅额尔德尼”,以学问闻名。这是格鲁派系中的活佛系统。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文化的主要代表内容,藏传佛教跨越了民族和地域,是全球性宗教文化的有机组成,因此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影响不应片面化,要分清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藏传佛教的内容和区别,这样才能对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影响有着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对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注释:

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第14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3页.

参考文献: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柳隍祺.西藏的寺与僧[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5]蒲文成.历史进程中的藏传佛教[M].青海社会科学,1995.

[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扎洛.清代西藏与布鲁克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蔡巴司徒·贡噶多杰著.陈庆英、周润年译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9]沈宗濂、柳鹅祺.西藏与西藏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高晶涵,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古宗教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藏传佛教文化价值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