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意象研究

2020-12-28 01:54祝瑞璠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公共空间意象

祝瑞璠

摘要: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在对节点含义分析中,阐述了观察者可以进入到战略节点,并将其作为重点。比如;道路节点、具备一些特征的集中点[1],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中的老三巷菜市场改造实例,对城市意象元素进行细分,并且转换为现实中的具体要素,并从规划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调研显示:老三巷菜市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中的南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周围形成了三巷路、伯先路、京畿路、宝盖路、迎江路和大西路等城市道路骨架组成的网格状道路网络。因大龙王巷以“居”为特色,周围建筑多以居住为主,巷口众多,交通便利,人群和车行流量大,但菜市场现状较为杂乱,对院内临时大棚搭建的半开放市场进行节点标志性建筑改造。由于标志建筑物缺少,城市界限不明显,区域界定比较模糊,道路、地标以及各个节点都将给三巷菜市场意象空间改造工作带来影响。

关键词:“居住型”;历史文化;公共空间;意象

引言

意象是人们对空间感知的一种形式[2],在整个城市体验中,是对环境的感知,重点遵循以人为中心对象[3]。城市意象是重点研究城市环境的体验,通过对城市内空间结构的把握和研究,不僅要遵循以人为本发展原则,还需要使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以保证对城市空间实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保证整体空间的质量,促使其符合我国城市的生存条件。城市意象的提出者为凯文·林奇,他重点强调,在城市内部,人们感知的因素主要为道路、区域、标志或者是边界等各个因素,人们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感知,将对其形成不同的感受,也能感受到整个城市的形象[1],这些要素的提出,为城市意象物质空间结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4]。

老三巷菜市场位于镇江市老城区东南侧,伯先路历史街区以东,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以南,该片区是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南片区。该片区传统建筑较多,很多年代久远建筑质量较差,由于没有专门的规划指导,在改造利用方式上各不相同,与原有传统建筑特色大相径庭,造成整片街区风貌的不统一。近二十年来,由于城市化发展的改革创新和各个街区结构的改变,导致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老城区不断被改变。基于此,在本文中,通过对城市意象理论的分析,使人们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识,对老三巷菜市场进行整体改造,以提升大龙王巷旧城区改造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 城市意象概念

凯文·林奇(Lynch.K)作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1960年推出《城市意象》一书,该书对城市意象研究更加完善,是如今最具影响的着作。内容中,通过对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等方式,对整个城市做出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不仅提出了公众意象的概念,结合城市内的各个因素和意像,也加强对城市形态等相关问题的详细探讨。

凯文·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以及标志物,这些因素给我国的城市研究工作带来重要影响。

道路为城市意象感知中的主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道路”一般是人们将其与方向进行联系,特别是道理上的一些特殊用途和活动聚集地,都将给人们带来重要影响。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能够充分明确自己所处于的位置。不仅如此,在整个城市环境中,道路也为其中的景观因素,能将景观相互结合起来,“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更加重视城市道路具备的方向性以及网络空间体系,认为在整个城市发展中,需要形成一定的网状模式,比如:在道路上行走的人,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种形式下,道路的整个长度和距离,都需要人们利用两侧的药物来形成感知,无论是人们熟悉的道路还是其中的各个要素,都将在一定意义上形成感知,发挥预期感,人们在心理上都将形成类似的经历。

边界和道路相同,也为其中的主要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的形成,不仅是一种心理界限模式,也会给人形成一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区域对于人们来说,在城市内为一种比较大的城市范围,存在明显的特征意义。在人们的经验中,也将形成一种感知形式,比如:思考生活在哪个城市和哪个区域。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在人们进入到一个区域后,也将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节点主要结合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内部的各个要素,在不同的发展程度上,也将是人们意象的结合。其中,一些节点也是整个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认为是不同结构之间的结合位置,人们通过对焦点的分析能形成一定体验。比如:比较典型的道路,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特征和相互集中点,该要素和其他的因素不同,因为城市节点概念更为广泛,如:一个广场、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等,都将有效连接了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城市标志物作为主要参照物,为一种点状模式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存在的差异化,要对不同群体之间形成的不同意象详细分析,且结合实际,为城市化特色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要给予城市意象内容和城市发展特色化的分析,保证为城市的设计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2 优秀案例

国外在更新和维护中提出了两种方式,第一,是利用城市更新,对市场予以升级。第二,随着原有市场的壮大化,在更新后,市场发展形式更好。在這种情况下,不会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制约条件,也会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促使周边业务的增加和发展,在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给各个阶层带来重要影响。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市场基于更新和改造,也将为社会的空间网络化发展提供重要节点,也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标志。

2.1 原有市场升级改造

老城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发展中也增加各种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在期间予以总体的创新发展。期间,要对城市区域实现优化创新。

2.1.1圣卡特琳娜菜市场

圣卡特琳娜菜市场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老城区,该城区建设为1848 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老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且总体和其他区域比较落后,不仅环境质量降低,周边街道的开放空间也比较少。尤其是周边设施不足以及建筑比较破旧现象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1997年来说创建了国际设计竞赛,在期间对周边区域实现创新建设,促使市场的优化改造。从整体上看,该市场的形成未采用拆除的方式,而是利用“新建筑空间+原有使用方式”的形式。在完成改造后,发现整个市场周边环境更加优化,不仅改变了交通问题,还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征。市场模式既保持了原有功能和结构,也为整个街区增加了更多的氛围,从而成为最具备艺术形式的市场模式。

2.1.2 Markthal 缤纷菜市场

Markthal 缤纷菜市场地理位置紧靠大教堂和交通枢纽,该地区位置非常好。在2004年,该地区增加了住房综合体建筑设计竞赛并把获奖方案付诸实施,并在期间将市场与住宅相结合形成建筑,从而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标志。基于各个要素的分析和了解,该建筑在外观上更加独特,整个建筑的内部为一种全玻璃的幕墙,其上部分增加了画作“丰足的号角(Horn of Plenty)”。整个画面更加逼真、有色彩。同时,该玻璃幕墙也能够透进天光,使整个市场具备良好的采光性和更为广泛的视野,不仅能发挥有效的防雨防寒的作用,也具备良好的视觉观赏价值。同时,该建筑具备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其中,体现了零售、餐饮、休闲、居住。还存在多个生鲜食品摊位和商铺,内部的商品品种更加多样,如,20间零售商铺、8间餐厅和咖啡厅,商铺顶面为休闲露台。最大特色为居住空间设计,内部的公寓可透过窗户或玻璃地板观察到整个市场的状况,视野开阔。停车设施配套。该方式主要为地下车库,且一共有三层,总共的停车位达到1200 个。在商铺顶面的露台,也可以将其作为停车场。在该区域内,不仅能加强对市场内食品的运输,也能满足人们的多个需求,避免人们在市中心出现的停车难的问题。不仅如此,该地区还将发挥一定的文化价值挖掘作用,在停车库电梯边的展览橱窗内,为其陈列了该地区的考古发现,比如:画作“丰足的号角”,将其作为素材,对周边产品都实现了研发。比如:雨伞、T 恤、靠枕、马克杯等,这些产品在区域内的陈列不仅能满足游客的观赏价值,也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 设计背景与理念

三角地菜市场作为一家深耕虹口区,并且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在这场菜场转型升级的趋势中,走在市场前端,依托自己的品牌的文化底蕴,打造全新的品牌形象以及升级品牌内涵,展示一个全新的三角地菜市场。

原有建筑处于西南小区中心位置,与该小区一同生长。作为小区重要的社交场所,承载了居民很多的回忆和故事。建筑本身同其周边的一些原有建筑表达语言一脉相承。立面语言韵律丰富,形式优美。希望通过一个升级,从外立面改造开始,到室内平面布局,场景设计,室内环境的重新打造,将这个有着30年历史的老房子激发出新的生命力。

4 场地概况

4.1 区域分析

项目位于镇江市老城区东南侧,伯先路历史街区以东,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以南,该片区是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南片区。东至三巷路、南至宝盖路,西至伯先路,北至大西路,总用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该场地周边有山巷路、伯先路、京畿路、宝盖路、迎江路和大西路等城市道路。老三巷菜市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是镇江清末、民初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街巷之一。

大龙王庙历史文化街区是以居住为主的街区空间肌理的代表之一,三巷菜市场位于大龙王庙历史文化街区的东南角,周边环境现状依然保存着很多街巷空间,现成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有部分建筑倒塌损坏,产生交通流线堵塞,功能空间丧失的问题。

4.2 环境分析

1、建筑质量较差,风貌特色缺失

很多年代久远建筑质量较差,由于没有专门的规划指导,在改造利用方式上各不相同,与原有传统建筑特色大相径庭,造成整片街区风貌的不统一。

2、道路交通闭塞,缺少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

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缺乏停车设施,对未来发展有较大制约。

3、用地功能衰退,人口结构失衡

很多建筑失去原有历史功能,现状多为居住。人口老龄化,多低收入人群。街区的人口构成以老年人、流动人口为主,65岁老年人,行动不便。

4、功能单一,菜市场内部环境较

差菜市场现状较为杂乱,院内为临时大棚搭建的半开放市场,功能缺乏,存在动线不合理的现象。

5 改造方案

5.1 改造思路

(1)建筑高度控制

基于现状场地高度及空间格局,进行设计场地建筑改造高度控制。

(2)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以青、灰、白、黑为主导色调,与周围环境融合。

(3)建筑材质

建筑材质主要有清水砖墙、木材、石材、青瓦(砖)等传统材质与现代材质如钢材、玻璃等相结合。

(4)建筑形式

构成符合当地历史建筑群特有的天际线,結合设计理念提出的元素形态提取如山形态等。

(5)建筑附属设施控制

该片区的景观小品、街道设施(指示牌、垃圾桶等)、照明设施、基础设施等需与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6)功能协调

满足周围人群的消费需求的同时,提供给更多功能空间,提高周边景观质量与环境。

5.2 方案分析

通过对改造区域周围地块的肌理分析,提取构成元素,进行割裂和重构,得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平面布局形式。

5.2.1布局分析

本方案在保护原有街巷的肌理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主要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区域,建筑采用钢材廊架结构,保持透光通风性,减轻异味,提高整体舒适性(如图1、2)。

5.2.2 功能分析

本方案在功能划分上,主要分为动静两个区,动区主要包括售菜区、自由选购区和入口广场区;静区主要包括室外休闲区。绿化景观区、小品区等,在满足菜市场的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增加休闲娱乐和景观绿化,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

5.2.3 动线分析

本方案在保留原历史街巷的空间肌理下,梳理和恢复原来的交通动线,延长街巷道路的长度,打通菜市场的交通流线,提高其与周围居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室内外都采用环绕式流线设计,方便采购与休闲(如图3)

5.3半鸟瞰效果图

根据建筑的高度控制、色彩、材质以及建筑形式等设计出符合本设计思路的建筑,并用Su、3DsMax、Ps等软件进行效果图制作。(如图4)

结论

基于人们对大龙王庙文化历史街区的肌理感知意象,从空间结构和平面布局上,进行该方案的设计,在建筑的材质和形式采取当地形式,结合钢材和玻璃的运用,希望从当地居民所熟悉的街区意象元素,重塑一个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唤起大龙王庙文化历史街区的活力,从而提高对“居住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和重视性。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丁瑜,李爽.基于公众感知的广州花城广场意象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6):65-76.

[3]王济民.城市体验测度与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2017,32(12):90-94.

[4]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2):142-154.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公共空间意象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