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叶嘉莹对于朱彝尊爱情词《静志居琴趣》中“弱德之美”的解读

2020-12-28 01:54彭博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叶嘉莹

摘要:叶嘉莹作为在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卓有成就的诗词大家,以其教学教研成果为基础,近年出版了一系列古诗词著作,引起来了学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叶嘉莹词学理论的“弱德之美”为研究切入点,在结合叶嘉莹对于朱彝尊爱情词《静志居琴趣》的解读中,深化了解其“弱德之美”的理论来源及美学特质。

关键词:叶嘉莹;《静志居琴趣》;弱德之美

词学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当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区别于诗歌的独特审美特质。

经过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词作及词论,结合中西哲学、美学及文艺批评等理论,博古通今,贯穿中西,著名古典文学大师南开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在长期研究中国古代词论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作为古典词论代表的张惠言和王国维虽然在词学发展历史上做出了总结性及突破性的贡献,但是二者也各有其不足之处。常州词派张惠言的“比兴寄托”之说虽然赋予了词作更多的内涵,但是存在过度解读,牵强比附的缺陷,其词学理论当更适合于评赏词学中的赋化之词;词学巨匠王国维的“境界说”虽然侧重词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及感发,但是作为一种评说的理论体系却存在含混模糊的漏洞,其词学理论比较适合评说词学中的歌辞之词。叶嘉莹在阅读朱彝尊有悖于伦理道德但是情真意切的爱情词中,提出了符合词学特点及自身经历的“弱德之美”的词学理论。通过梳理叶嘉莹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弱德之美”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词人面临来自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强大外界压力,呈现出一种弱者的姿态;第二,虽然姿态是弱的,但是在压力之下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仍旧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志意;第三,虽然情感是压抑压制的,但是因为在强大压力之下的婉曲及深微幽隐的表达,所以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富于言外意蕴的美感,所以在审美角度上,是有所坚守与完成的。叶嘉莹关于词学理论的“弱德之美”的研究,为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系统标准的中国古代词坛开启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叶嘉莹正式提出“弱德之美”的词学概念,是在她解读朱彝尊的爱情词《静志居琴趣》的时候。

朱彝尊在《静志居琴趣》中通过记叙性地手法记录了妻妹从是从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到长大出嫁又遇人不淑回家的经历故事。朱彝尊以手中多情细腻的笔触,将妻妹冯寿常的天真烂漫、才情兼备、聪慧伶俐写得摇曳动人、具体可感。

如描写冯寿常少女天真无邪的《菩萨蛮》:“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1)

这首词并没有直接抒发作者的任何感情,只是单就女子的衣着以及衣角被风吹动的样子进行描写,没有添加任何的修饰性的词汇,但是,我们在一位少女简约清新的衣饰以及衣角被风吹动的天然可爱中,就能够自然联想到词人对这位少女的深情关注及深刻的情感。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小细节在词人这里都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并且字里含情,心头是爱了。

另外还有一首《清平乐·齐心耦意》:“齐心耦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尽,一十二三年纪。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栏。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2)朱彝尊通过对少女发髻的描写以及在蔷薇花架下捉蝴蝶的情境的捕捉,将妻妹冯寿常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到愁山眉山的少女心思,再到生擒蝴蝶的调皮可爱,在看似无意安排行文的笔墨中,让人忍不住走进词里来到少女的跟前,一探其美丽与可爱。

又如《鹊桥仙·十一月八日》,这首词记叙了朱彝尊搬家的情境。搬家这天本来是一个“霜花乍紧”的“寒威”天气,作者带着贫寒的家资去到一个早梅花开的地方,“早梅花下”也点明了季节的寒冷。可是,因为一同搬家船上的一个人,心境便全然不一样,“恰添了、个人如画”,因为妻妹同在,搬家的车旅劳累仿佛变成了游山玩水的诗情画意,这是爱情赐予给人的甜蜜和浪漫,即便天气再冷,家境再贫寒,“渐坐近、越罗裙钗”,能够坐在自己心爱的人身旁,便觉得一种温暖的眩晕。作者通过这些朴素却真切动人的细节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写得甜蜜而深沉,让人一同荡漾在词人的爱河里。

尽管词人的爱情是如此的纯粹可爱,深沉动人,但是在封建伦理纲常的阻隔和压制下,这始终是一份不为世人所接受的、所认可的爱情,它是有违社会伦理道德的。词人无法克服种种外界来自伦理道德的强大压力,只能将自己内心真挚深沉地情感含蓄婉曲地记录在自己的词作里。但是,词人对于妻妹的深情却至死不变,亘古铭心。

我们看其妻妹失去后,朱彝尊写就的《风入松》:“朝云不改旧时颜,飞下屏山。严城乍报三通鼓,何由得、遮梦重还。露叶犹闻响屧,风帘莫碍垂鬟。簪花小宇箧中看,别思回环。穿针纵有他生约,怅迢迢、路断银湾。锦瑟空成追忆,玉箫定在人间。”(3)对于妻妹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生死,时光改变不了旧时的可爱美丽的容颜,梦中也还能再见,约定他生只恨路途遥远,如今只能在锦瑟的叹惋与追忆中,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人间怀念。这首词通过心理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自己深爱之人的深深的思念与惆怅,足见妻妹在朱彝尊心中的精神性的地位和分量。

中國古代封建社会,对于情感礼数都有严格的界限与约束,朱彝尊对于妻妹的情感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纲常,作为妻妹的冯寿常,在朱彝尊入赘冯家时才不过十二三岁,朱彝尊作为其姐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合理的监护人。包括后来寿常出嫁,两人的感情更是有悖于伦理道德。但是,再外界伦理道德的强大压力下,两人的情感反而与日俱增。因此这段感情毫无疑问是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恋哀恋。可是,朱彝尊通过词作的形式,将两人内心的种种千回百转、幽咽缠绵,写得真切动人,我们在欣赏朱彝尊《静志居琴趣》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道德与爱情的纠缠与较量,作为人类两个深情的个体,我们在品读其词作与爱情的同时,也能够引起自己心中的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情感的共鸣,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份纯粹深沉地情感所吸引所打动的同时,我们个体内心的类似的情感也得到了抒发和宣泄。这就是词作从内容上给与词人情感的新的可能,这也是其词作暗合于“弱德之美”的根本原因。

朱彝尊致死都不愿删掉《静志居琴趣》以其解本《风怀三百首》,由此可见朱彝尊对于这份情感的坚守与执著。朱彝尊宁愿放弃成为一名儒学大家,也要死守住自己这份背德的爱情,由此可见其磊落与深情。

明清社会动乱,所以大多文人志士都很难实现自己家国天下的抱负和理想。朱彝尊在仕举之路上走不通,婚后只能以家塾教师为业,收入寒薄难以供养家庭,因此不受妻家人重视,这是来自政治、社会和家族的三重重压,朱彝尊处于这样困窘的生活状态下,必然处于一种弱德姿态。可是,妻妹冯寿常不仅毫不在意这些,反而能够欣赏他的才华,常常陪同一起吟诗作画,而妻妹本身也是一个多才多艺、聪慧灵性的女子,两人产生爱情也是不可避免。朱彝尊对妻妹的情感与纯粹且深沉地,他的词作不同于时代泛滥的青楼宴会之作,而是写得情真意切、缠绵动人。这也是为什么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在后代引起廣泛关注与喜爱的原因。

所以,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是封建社会下能够体现“弱德之美”的典型代表。他的爱情是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所承认的,所以朱彝尊只有在一种强大的外界压力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词作中隐曲出之,但是却写的真挚深沉、美好动人。所以,就成就了词学中有别于诗歌言志载道,有别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家国天下的“弱德之美”。

注释: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本论文所引朱词均出自该书,下不复住.)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本论文所引朱词均出自该书,下不复住.)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本论文所引朱词均出自该书,下不复住.)

参考文献:

[1]朱彝尊.静志居琴趣[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清)朱彝尊著;屈兴国、袁杰来点校.浙江文丛 朱彝尊词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09.

[3]叶嘉莹.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J].中外文学1994年7月.

[4]叶嘉莹.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见得美感特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页.

[6]梁葆莉;苗贵松.论叶嘉莹“感发”说对<人间词话>“境界”说的接受[J].云南社会科学:2006-11-20.

[7]叶嘉莹.迦陵论词从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1997年版:第10页.

[8]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1997年版:第36页.

[9]叶嘉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3 年:第 6 期.

[10]叶嘉莹著;谢琰绘;陶永强译.Ode to the Lotus—Selected Poems of Florence Chia-y(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诗词选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6.

[11]James Robert Hightower and Florence Chia-ying Yeh海陶玮;叶嘉莹.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中国诗歌论集)[M].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98.

[12]叶嘉莹.古典诗词使人心灵不死[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3).

[13]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总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4]叶嘉莹著.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4

[1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72页.

[16]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M].岳麓书社,2003年.

[17]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34页.

本文系西安欧亚学院校级课题《叶嘉莹词学理论的“弱德之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XJSK13.

作者简介:彭博,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哲学美学。

猜你喜欢
叶嘉莹
叶嘉莹先生百岁像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远天凝伫 弱德之美”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召开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高楼风雨感斯文——论叶嘉莹先生之登高诗词
繁花又向天涯发 明月还从海上来——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叶嘉莹先生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