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有囊膜和纤突。此类病菌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在动物的胚胎上进行繁殖和生长,并且能够渗透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中。病猪在患病的过程中病毒会高效传播,通过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血液等传播。这种病毒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低,能够在适宜温度下生存30d以上,即便是生猪养殖场的环境质量较差,污染较为严重,病毒也能够快速繁殖。在病猪死亡之后的30d左右,病毒仍旧能够生存在病猪的身体器官中。
新生仔猪以及出生4周左右的仔猪患病之后会出现批量死亡的现象,其中新生1周左右的仔猪死亡现象更为明显,死亡率高达100%。新生仔猪在患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十分明显,出现高热不退、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情况。并且随着病情的加剧会出现呕吐、尖叫、腹泻、情绪失控。在抽搐行为出现之后会明显发现仔猪的身体僵硬,不断转圈,逐渐转化为神经性的并发症[1]。
年龄为4周~4月的病猪在患病初期的表现不是十分激烈,基本上是流鼻涕、咳嗽、呼吸节奏不均匀的现象,一部分患猪在患病初期还会有轻度的腹泻和呕吐,但是发病并不是十分严重,伴随着病情的加深转变为精神性现象。
育肥猪患病的情况与小猪仔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均有食欲不振、呼吸节奏较快等情况。育肥猪的患病死亡率仍旧很高,但是病情周期较长,基本上呼吸道的相关症状能够持续25d左右,这也是病毒传播的高发阶段。
怀孕母猪患病表现为生产困难、死胎、木乃伊胎等情况,其中木乃伊胎是患病的基本情况之一。
3.1 预防 引进仔猪要进行严格的健康审查和管理,保证阶段性的猪仔体检可以及时筛出存在健康问题的病猪,经过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仔猪才能够进入养殖场中混养。消毒时间应当保证1周1次,猪的粪便排泄物等应当及时清理,提升养殖场的清洁程度。母猪也应当及时进行体检和抽血化验,保证新生小猪的健康。
对于已经发病的养殖场,应当进行更为严格的处理形式。对发病的养猪场进行全面系统的杀菌消毒工作,并且针对养猪场的面积大小进行有效的调整,避免出现杀菌面积较小、杀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在生猪养殖场中进行疫苗注射,注射的时间以猪的成长周期为标准,种猪的疫苗注射应当以6个月为阶段,母猪在生产之前一个星期都应当抽血化验,小猪仔在出生一个月之后进行疫苗注射,第一次注射之后的4周左右开始注射第二轮疫苗。
3.2 消杀工作
3.2.1 规范消毒方法 在消毒药品使用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使用剂量与调配剂量,当天配置的消毒药最好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用完,不应长久保存,否则会影响消毒药的质量和药效,造成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消毒药品配制的过程中,应当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将需要消毒的面积与消毒药的配制剂量相适应,协调计算能配置的消毒药品量,保证在合理、有效的应用范围内。在消毒药品配制结束之后,尽量在当天用完。消毒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需要消毒的场合、性质以及不同的消毒要求进行详细的选择和整合。
3.2.2 明确消毒环节 养殖场消毒的过程中应当计划详细周密的消毒环节,不断完善相应的消毒制度。在进行消毒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强化专项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设备配置强度。养殖场大门口应当设立消毒池、紫外线照射灯、消毒洗手液等必要的杀菌消毒设施,进而能够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健康。在养殖场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当及时更换消毒池中的消毒液。饲养方面应当不断加强相应的卫生规范。在养殖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把关进出养殖场内外的人员和车辆以及物品,降低养殖场感染疾病的几率[2]。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因猪场的管理好坏存在差异性,一旦暴发非洲猪瘟,对于养猪场的经营和管理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当不断完善生猪养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提升生猪养殖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奠定养殖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