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军
(山东省阳信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山东阳信 251800)
脑多头蚴为牛羊养殖期间多见易发的寄生虫疾病,自流行病例来看,具有发病高、治愈难、人畜共患等特点。此病虫原体为多头绦虫幼虫,寄主体内多见脑部、脊髓等处,可诱发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同时,伴发典型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症状——原地转圈、头偏向一侧、直行后退等等。治疗不及时,会造成病畜急性死亡。考虑到虫原体多寄生犬、狼等肠系内膜,一旦山羊养殖场内有养犬史,那么感染此病的几率将大增。为此,养羊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此病,提高警惕,重视此病的日常防控工作。
初步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病理而定。一旦出现有体温高升、呼吸增速、精神兴奋、原地转圈、后退、肢体麻痹等症状,可疑似为此病感染。并进一步询问本地有无养犬史,养殖场地周边是否有狼、狐狸等出没。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
根据病程长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型,多伴有急性脑炎。临床表现:体温高升、食欲废绝、精神萎靡、脉搏增速、神经亢奋、卧地不起。该病型病程1周,多数死亡。未死亡,耐抗会转变为慢性型。
慢性型,多数为急性型转变而来。临床症状因虫体寄生位置不同而略显差异:(1)若寄生虫在黑山羊大脑半球寄生时,此时患病羊会出现转圈运动、双眼失明、视神经萎缩、头向一侧偏移、皮肤按压痛等症状,并且寄生虫位于羊大脑额叶位置时,会出现头部下垂且沿着直线奔跑、对于直射光线反应能力降低、头骨软等症状,寄生虫位于黑山羊大脑颞叶位置处,黑山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圈、原地踏步、失明等症状;(2)若寄生虫在黑山羊小脑处寄生存在,那么会出现肢体向外侧伸展或者向内里收起表现,或者在黑山羊活动期间会出现走路步伐缩小、站立不稳、跌倒等症状,一些黑山羊还会出现视神经充血表现;若寄生虫存在于黑山羊身体脊髓处,会导致其出现走路步伐稳定性差,甚至于四肢麻痹表現,部分患病黑山羊还会出现卧倒在地、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急性病死病例,脑部出现脑炎、脑膜炎症状。而且,脑膜之上,有虫体活动痕迹。
慢性病死病例,脑部、脊髓等处可检出囊体,大小不一。甚至在寄生部位,发现有穿孔症状,脑组织发炎、萎靡。
实验室条件下,切开病变头部,镜检囊肿处,一旦发现有脑多头蚴,即可确诊。
确诊病例的药物治疗,应视病情轻重,而采取对症疗法。
症状较轻微的病畜,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高敏药物治疗。
吡喹酮,用量及用法,内服50mg/kg,间隔1周,用药1次。丙硫咪唑,用量及用法,内服15mg/kg,间隔1周,用药1次。或者,用10%黄色素溶液,静脉注射,每次20~30ml,每天1次,持续用 2~3次。
上述用药期间,可能有囊壁破裂的情况。这样流出的液体,会造成牦牛神经性症,体温高升、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甚至造成急性死亡。对此,应做好配合给药,用安纳加,内服,每次2~5g。甘露醇,肌肉注射,每次1000~2000ml。用于强心,降颅内压。控制继发感染症,可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预控效果更好些。
症状较重病例,应进行手术摘除。
手术前,先用注射器,吸收虫囊中的液体,逐渐缩小虫囊。而后,再行摘除手术。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确定手术部位,在骨质松软处,剪毛、消毒,作“U”形切口,切开皮肤及软组织,分离皮瓣而后加以固定。期间,注意保护骨膜。取圆锯将骨质开孔,暴露脑膜,保定牦牛。确定包囊后,取注射器刺入,注意避开血管,刺入后缓慢抽动,吸取包囊内液体,缩小包囊后取出。
取除包囊后,滴入青霉素少量以消炎。同时,将骨膜拉平,遮蔽锯孔。在结节处,将皮肤缝合,而后涂抹磺胺软膏,用碘酊消毒。
手术结束后,做好养只护理,尤其注意保护山羊的头部。
作为一种养羊多发病,对此病的控制,应开始于早期预控,尤其注意日常的预控管理。
注意用料卫生,选好喂料种类,禁用含多头蚴的牛羊脑、脊髓等喂犬。
加强羊场管理,场内禁止不要养犬。有养犬护院的,拴系好,处理好犬粪,集中深埋。同时,做好预防性驱虫。
此病为人畜共患病,为此,作为养殖个体,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摄入含孕卵节或虫卵的食物、水源。
针对此病的流行特点,早期做好预防性驱虫,定期用丙硫咪唑、吡喹酮等药物驱虫,每年2次。病情严重时,可增加到2~4次,以彻底杜绝被感染的可能。
对山羊脑多头蚴病的危害,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临床治疗中,作为养殖个体必须对此病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一旦发现务必及时治疗,委托专业水平高的官方兽医诊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应用高敏用药方案以取得理想治愈效果,确保养殖山羊的健康生长,为提升养羊效益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