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机让合作社走上致富路

2020-12-28 11:36徐春光
山东农机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志海诸城市种地

徐春光

小麦单产1130斤!同比增长2.8%……看到桌面上这份三夏麦收报表,诸城市百兴农机合作社“当家人”王志海长舒一口气:“战疫情、抗灾害,面对风险挑战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今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了。”

政策给力,智慧农机发力,农田不断集聚新动能,实现了颗粒归仓。这个来之不易的丰收,完全归功于“老农机”王志海带领他的社员们巧打“小九九”,盘活了种粮“三本账”。

农机装上“聪明大脑”,盘活“效率账”

规模出效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装上“聪明大脑”的智慧农机唱主角。夏收时节,在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朱村望不到边际的麦田里,前面,联合收获机把收割的小麦收入粮仓;后面,打捆机进行麦秸打捆作业;紧接着,精量播种机就把玉米播进地里,收割、脱粒、播种一气呵成。

“单产1130斤!谁说种粮不赚钱?关键要看怎么种。”王志海有股倔劲儿,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可是,合作社有啥优势?村里人凭啥把地交给你?

头脑活络的王志海打起“小九九”,一项一项种地把成本抠得仔细:一亩地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买种子要80元,肥料290元,浇地要360元(电费90元、人工270元),耕种收500元(农药140元,人工360元),流转费600元,一亩粮食总成本要1830元。“人工成本占到三成多,合作社要想有赚头,必须把人工这块降下来。”王志海说。

机器换人,王志海一步一步置办农机。“家里的积蓄,全投在农机上头了。”王志海指着合作社大院里,“瞧,150 台套农机,耕、种、收到打捆、烘干、仓储,应有尽有,这是咱种粮的底气。”

农机不断升级。今年,智能联合收割机、激光平地仪等智慧农机成了种地主角儿。“你瞧,拖拉机都能无人驾驶!”王志海边说边介绍,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带测亩仪和测产仪,每千米误差在2厘米以内,一天就可以作业千多亩。

多年的摸爬滚打,王志海笃定了这条种粮路:“把规模做大,不光靠流转,更要卖服务。”今年,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到了1.2万亩,其中农户带地入社5500亩,合作社流转经营1400亩,托管服务3300多亩。

农机装“大脑”,推动农业效率变革。王志海说,“1.2万亩地,平时只要26人,农忙时再雇60个临时工,一个人就能管500亩地,‘三夏’变‘两夏’,你说省心不省心!”

看到合作社的效益,村里“老把式”心服口服。3年前,李清华带着自家15亩地入了社,他心里也有一笔自家的种粮账:“自己种地,种子化肥花费只多不少,小农户接订单,没那个实力,不算人工,一年到头一亩地落不下千把块。现在入股合作社,省心不说,我还多了份收入,在这儿当农机手,农忙时一天能挣300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云种地”成了热门,今年合作社流转面积增长了近10%。“现在种地像网约车一样方便。”今年48岁的王家朱村种粮户孙志金感叹,“托管服务能‘全托’,也能‘半托’也能‘环节托’,代耕、代种、代收,每亩全年全托管费用650元,省钱省心,这钱花得值!”

智慧农机开启了种地新模式。诸城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主任赵大庆介绍,作为“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截至2019底,诸城市农机总动力达136.8万千瓦,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4万余台,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

管理用上“大数据”,盘活“科技账”

王志海越发感到,种地还得靠科技出效益,“父辈人种几亩、十几亩地,凭老经验就行。现在要规模化种好地,必须技术精准、精细管理。”

“你说的耕种管理问题,有解决方案了,就是利用大数据,分层施肥。”一大早,诸城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农机推广科科长王宗国就来到合作社,“你看,这是利用大数据科学选取的测量过的位点,能从手机上看到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和温度、湿度分析,这块地适合种啥作物、怎么施肥,一目了然。”

“肥料直接撒在土上,早就过时啦!”王志海现在也算是土专家了,他解释,麦苗在不同生长阶段,根系深度不同,利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播种机,在播种时,将缓释肥分三层撒在土壤里,有助于苗吸收到更多营养。

“打多少药,什么时候打,得按需打药,提高质量。”王志海说,在北斗导航系统的施药路线指引下,通过整合施药机压力、流量和行走速度等多项参数,施药不漏喷、不重喷,与传统施药机相比,节约至少两成,还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靠着节药节肥,合作社每亩地省下了30元成本。“别小看这30元,在农业上,抠细账才能赢大账啊。”王志海深有体会。

“过去小麦亩产要上1000斤,至少要灌四五次水。”王志海说,节水灌溉,节本增效可不能忽视的环节。这儿水资源并不丰沛,缓解供需矛盾尤为重要。“以前浇地靠机井,现在用上了喷灌设备,大喷头换成了小喷枪,每年能省30%左右的水。”市里推进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品种集成,推广“一水千斤”小麦栽培模式,每亩节水52立方米左右。

用水减下来了,产量反而上去了。王志海算盘打得精细:改变灌溉方式后,沟渠用不上了,再把田埂打掉,这些被占用的地块又能种粮食,每百亩能多出11亩地,“按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亩产各千斤估算,100亩地能多‘长’出2万多元!”

从产前到产中,合作社管理越来越精细,水土保住了,地力上来了,化肥减施了,产量、质量提升了。王志海说,“瞧瞧这院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全是咱的好帮手咧!”

“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盘活“增值账”

这两年,王志海种地种出了名气,合作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他又开始琢磨,效益咋突破,一粒小麦玉米还能做啥?王志海抬头看市场,他瞄准了粮食烘干、储存和销售链条。

王志海与山东望乡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供货合同,常年供应优质小麦。“像这样一斤小麦能多卖2分钱,别小看这两分钱,一亩地能增收20多元,一千亩就是2万多元。”王志海说,“种植规模上去了,再将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把更多环节的利润攥在自己手里。”

王志海瞄准了产业链条。他除了带领社员开展常规农机作业外,他更注重拓展作业市场,搞好合作社管理,提高社员经济效益。近两年,他先后投入了70多万元,对原有的车库进行改造和扩建,并配置了电焊机、角磨机、柴油机、氧气瓶等修理设备。农机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使他不仅在周边村镇、区县的农机作业上大显身手,而且实现了作业效益最大化。

随着合作社综合实力的壮大,王志海遇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合作社的业务受农时季节因素影响大,除了“三夏”和秋季抢收抢种外,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机械基本闲置,社员既没有钱赚,机器也容易出现故障。对此,王志海外出学习,开阔思路,找到了“多种经营,优势互补”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农忙时,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等服务;农闲时,为社会提供农田水利施工,种子、农资经营,粮食代存、兑换面粉,粮食收购、加工等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闲时机具闲置、发展停滞的问题,大大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种粮有专家,销售有订单,各环节都参与,增值收益才会更可观。下一步,我们打算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玉米、小麦、小杂粮品牌加工和销售纳入经营范围,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王志海胸有成竹地说。

“现在会种地不稀奇了,关键怎么才能种好地。这里头学问大。”采访结束时王志海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人才瓶颈亟需破题,下一步合作社打算招聘高校毕业生,并重点添置‘陆空’智能化农机装备,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路子,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猜你喜欢
志海诸城市种地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灌丛化草原识别技术研究
“特战队”工作法:当好疫情救治急先锋
室友
种地钓鱼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我的月球家园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
中国梦,飞起来
分手了,我们还能做朋友吗
初冬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