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源流及真伪之辨

2020-12-28 04:48李青伟林轶群杨映映仝小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张仲景条文伤寒论

李青伟,林轶群,杨映映,2,仝小林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传世著作,被认为成书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距今已有1 800余年历史[1]。该书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唐干元三年(公元760年)即被朝廷列为官方医师遴选考试教材,《伤寒杂病论》对现代中医临床指导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被推崇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2]。然而,《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在问世不久便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距该书问世仅有数十年之久的西晋太医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重新梳理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仲景之书得以“大行于世”,但此时《伤寒论》已非原貌。历经朝代更替,《伤寒论》流传至今有许多版本存世,如常见的宋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康平《伤寒论》、康治《伤寒论》,还包括收载在《脉经》《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等书籍中的原书内容[3-4]。多种版本《伤寒论》内容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出入,无论哪一版本,都或多或少出现错简、漏缺、次序混乱等问题,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目前已无法准确判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貌。因此也就决定了不同版本所具有不同的历史及学术价值,如《金匮玉函经》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在校勘和研究《伤寒杂病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再如康平本《伤寒论》无“可”与“不可”诸篇,说明该版本更接近《伤寒论》原型版本,因为“可”与“不可”诸篇皆为王叔和重新归纳、排列、整理的条文;宋本《伤寒论》是传播最为广泛的通行本,但仍然存在条文错讹、有方无药、有药无方等问题。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篇章齐全、目次合理、内容相对齐全,对研习宋本《伤寒论》及伤寒原貌具有一定价值。

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源流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桂林古本”)是民国时期面世的《伤寒论》古传本之一,其来历具有传奇色彩,其内容翔实似符张仲景原意,面世以来掀起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奉为圭皋者众,斥其后世伪造者亦众,一时间众说纷纭。关于桂林古本的来历,根据其原书中序言,清同治年间,桂林左盛德于岭南偶遇先师张绍祖,张绍祖自称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生平不详,藏有《伤寒杂病论》16卷,名白云阁藏本,相传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12稿书稿(共有13稿,王叔和所得为第7稿),左盛德得书后如获至宝,精心收藏,清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左氏授书于其爱徒罗哲初,并作序[5]。罗哲初,字树仁,桂林市人,生于1878年,卒于1943年,出生于书香门第,13岁丧父,家境日贫,赖其祖父抚养成人,自幼聪慧,勤学苦读,曾任桂林体用学堂的语文、英文、图画教师[6]。罗氏得其师授书作序后,秉承师志,收藏该书秘不示人,直至1935年,正在宁波天一阁访书的陕西名医黄竹斋,经当地名医周岐隐引荐,与在宁波工作的罗哲初相识。罗氏向黄氏展示了密藏的《伤寒论》16卷,黄氏看后大喜,并从罗氏处抄录副稿一部带回陕西,1939年黄氏募资(辛亥革命陕西将领张伯英捐助)刊行木刻本共250部。此次木刻原版在1980年由黄氏捐赠给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保存[7-8],并于当年又以此版印行。1981年12月,时任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锡礼(伯礼),遵照其师黄竹斋遗愿,将全套书版和重印书籍捐赠给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张仲景医史文献馆。1943年罗哲初在桂林病逝,遗稿传给其子罗继寿,1956年罗继寿献出其父所传《伤寒杂病论》原抄本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将罗继寿所捐抄本推荐给广西人民出版社排印出版,始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6]。

2 桂林古本与宋本对比异同

桂林古本与当代通行宋本《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相比较,内容编排、目次顺序、载方载药、条文收录等均有较大差别。首先该书是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体的16卷本,其书名、卷数均与张仲景原序相合[5]。另外桂林古本多杂病内容,在伤寒方面,除有宋本辨脉、平脉、伤寒例、六经证治、霍乱、阴阳易等篇名之外,还包括六气主客、杂病例、温病脉证、伤暑病脉证、热病脉证、伤燥病脉证等六淫病证内容,对六淫病邪论述较详尽。全书载方326首,其中有90方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无。此外,桂林古本还有宋本所无的许多条文,内容多出将近1/5,如宋本《伤寒论》“脏结证”,条文简单,只有寒证,且无方剂。而桂林古本指出“脏结者,五脏各俱,寒热被分”,分别载有“肝脏结”“心脏结”“肺脏结”“脾脏结”“肾脏结”之条文,每脏脏结条文下附方二首。此外,桂林古本中纠正了宋本的某些错讹,补充了某些不足之处,如太阳篇下“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可知“有寒”是“无寒”之误,而桂林古本作“里有热,表无寒”,对宋本进行纠正。又如,宋本并无记载天雄散主治为何病,桂林古本中作“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这即是对宋本缺漏条文的补充[9]。

李景荣认为桂林古本是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体的16卷本,其书名、卷数均与张仲景原序相合。该版本内容之编排,先总论,后各论,先诊断,后治疗,符合一般医学论著撰写体例,且全书对六淫病邪论述较详尽,并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符合张仲景思想,全书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0]。罗哲初好友周歧隐在其著书《伤寒汲古》自序[11]亦对桂林古本十分推崇:“今得古本,千载疑团,一朝大白,瓦釜雷鸣,都成废语。且仲景撰用《内》《难》向无全书可证,今按各卷佚文,与《内经》往往若合符节。而奇经八脉之治,五脏脏结之分,又与《难经》互相阐发”“不有古本何由窥其全豹乎?又云古本所载温暑燥湿霍乱各篇义精而法纯,辞约而意赅”“凡通行本之佚文皆有仲景之心法”。

3 桂林古本真伪之辨

然而,也有众多学者对桂林古本的真实性持有怀疑态度,并对该书的真伪进行了考证。从字句内容来看,因避讳原因[2],宋本中“坚”字因在隋代避皇帝名讳故改为“鞕”或者“固”,如“坚瘕”作“固瘕”,所以后世宋本及其他版本中几乎没有“坚”字,除非流传之书密藏,在隋代不为人所知。若桂林古本如序中所言,是张仲景原作,秘而不宣,那么书中应该会保留“坚”字,但事实上桂林古本中亦将“坚”字改为“鞕”或“固”字,不得不令人怀疑其创作时间可能在隋朝之后。蒋建成研究认为,桂林古本中病名方名有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多以六经分类命名,或以方名证,而桂林古本中疑似袭用温病学说形成后的各种病名。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首先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温疟8种疾病,这些病名均出现在桂林古本中,与东汉时代对温病认识不符。并且桂林古本中有新方88首,方名均系以药名组合而成,如“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名疑似不合张仲景立方体例[12]。

除去内容上的区别考据,单从该版本的流传来看也确有诸多疑点。一是桂林古本流传难以追溯,从左盛德自序中可知,该书得之于岭南偶遇先师张绍祖,张绍祖自称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只知其“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示人”,其生平不详,唯有一家之言,难以考证,且历史诸多医书中并未见相关引用。二是左盛德之徒罗哲初生平有矛盾之处,据199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处黄祥续《罗哲初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一文记载,罗哲初生于1878年,卒于1943年,自幼聪慧,勤学苦读,30岁始随左修之(即桂林左盛德)专习医理[6]。而从桂林古本序中可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氏授书于罗氏,按照罗氏生平计算,授书时罗氏仅16岁,与30岁随左氏学习之说时间误差极大,且按左盛德自序中言,“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缘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如真如其言,罗哲初16岁便已是当地知名人士,且已习针灸多年,这恐难让人信服,因此罗哲初的生平与原书序言有不符之处。综上考证,以文献学角度可以判定,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作者不实,内容真伪夹杂的伪书。其成书时间可能接近于明清之际,并不早于《温病条辨》成书时间即1798年。

4 讨论

尽管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属于文献学伪书范畴,但是作为张仲景著作的一种传本,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其篇章齐全、目次合理、内容丰富、载方无缺、错讹较少,并对历来通行本有疑条文都能予以较合理的解释,故可作为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旁证参考。其中比宋本多出的全新条文及90首新方新药,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应对桂林古本中的新增条文、不同条文、新载方药进行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验证,将理论运用临床,探索桂林古本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可用价值,探寻古本新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张仲景条文伤寒论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善良的打劫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