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新
硫酸羟氯喹(HCQ)早在1955年即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随着HCQ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涌现,HCQ在SLE和狼疮性肾炎(LN)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来HCQ使用率显著提高,从20%左右提高至80%以上。国际上有关LN的治疗指南均将HCQ作为基础治疗。在国内肾脏病领域,HCQ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2019年《中国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HCQ作为LN的基础用药。HCQ在LN中的应用时间最长、研究证据更充分、疗效确切,本文重点谈谈HCQ在LN中的应用体会。
除抗疟作用外,HCQ具有非常广泛的免疫及非免疫效应。HCQ最重要的作用是免疫调节,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HCQ通过干扰抗原提呈细胞(APC)TLR7和TLR9与配体结合及TLR7信号通路,从而抑制TLR-介导的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HCQ还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对自身抗原的处理和抗原肽与Ⅱ类MHC的结合,从而阻断自身抗原提呈及T细胞的活化、分化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抑制自身免疫的激活。HCQ能下调T和B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控制I型干扰素的免疫应答反应。HCQ也可通过抑制溶酶体依赖的细胞自噬减轻自身免疫反应过程。此外,HCQ还抑制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内皮细胞活化,减轻内皮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损伤,从而达到减轻组织损伤的作用。HCQ的上述免疫调节效应有助于其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和减轻组织损伤,提高LN的缓解率,预防狼疮复发。此外,HCQ与黑色素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容易在富含黑色素的组织如皮肤、视网膜沉积,抑制UVB辐射产生的致炎细胞因子,这可能与HCQ治疗SLE的皮肤红斑及导致视网膜病变的不良反应相关。
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外,HCQ能独特抑制抗磷脂抗体(APL)的致血栓作用。体外研究发现HCQ抑制β2-糖蛋白I复合物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结合,抑制APL与合包体滋养层的结合,修复APL介导的膜联蛋白(A5AnxA5)的表达,从而发挥抗凝和预防血栓的效应。HCQ拮抗APL的作用使其在LN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免疫不良妊娠(如反复流程、胎停)、血栓性微血管病中发挥非常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HCQ还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酯水解,降低血液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HDL、载脂蛋白A水平。结合HCQ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SLE患者应用HCQ能够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41.4%,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HCQ虽然并不是LN必不可少的治疗药物,但在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HCQ却能产生多重获益。联合使用HCQ能更好地减轻SLE的肾脏损伤,预防LN复发和血栓形成、减少免疫不良妊娠,改善人肾远期预后,在LN的治疗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无肾脏损伤的SLE患者使用HCQ,可降低狼疮活动性,显著减少病程中LN的发生率(10年累积肾损伤发生率下降32%),或减轻肾脏损伤的程度,减少重型LN的比例。LN患者使用HCQ,可提高肾脏缓解率及延长缓解持续的时间,尤其提高V型LN的缓解率(可提高42%),降低复发率。对肾脏已有慢性损害的LN,HCQ能够有助于减轻肾损害进展,延长到达终末期肾病(ESRD)时间,提高远期肾脏存活率。因此,如果无HCQ的使用禁忌,所有SLE和LN都应长期使用HCQ。
合并APL阳性或APS的LN患者使用HCQ,能预防血栓的发生,降低免疫不良妊娠及妊娠合并症的发生。APL阳性或APS的LN妊娠时,母体和胎儿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大。LN患者妊娠期使用HCQ,可降低狼疮的活动性和复发率,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如在妊娠期停用HCQ,狼疮复发的风险增加,或需要增加激素剂量以控制狼疮活动性。在抗Ro/SSA、抗La/SSB阳性患者妊娠期使用HCQ,能减少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风险。在APL阳性或有产科APS病史的LN,HCQ联合使用抗凝和/或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自然流产和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因此,在LN孕前和整个孕期应使用HCQ。
HCQ虽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但推荐剂量或低于推荐剂量(<4 mg/Kg)HCQ不增加新生儿视网膜或耳毒性及致畸的风险,妊娠期可安全使用,并给母体和胎儿带来特别的受益。
HCQ的不良反应包括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过敏、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心肌毒性等,发生率低。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应用HCQ最大的担忧,但如果合理应用,科学筛查,可以大大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在Hopkins狼疮队列研究中,HCQ使用5年以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仅1.1%, 使用15年以内2%左右,但超过15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表明HCQ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与其累积剂量相关。
为了避免或减少HCQ引起的视网膜病变,LN患者应用HCQ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使用HCQ前检查眼底,如果已有视网膜病变,则不用HCQ;(2)以往对HCQ过敏者不再使用;(3)把握HCQ的每日剂量和累积剂量。HCQ的不良反应与其剂量相关,日剂量≤5 mg/(kg·d)(通常200 mg/d)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很低,心肌毒性则更罕见。日剂量>6.5 mg/(kg·d),或>400 mg/d,或累积剂量>1 000g时,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显著增大;(4)对视网膜病发生高风险患者,强化眼底筛查。对HCQ疗程超过5年、日剂量[>6.5 mg/(kg·d),或>400 mg/d]或累积剂量(>1 000g)过大、年龄>60岁、伴有肝肾疾病及肥胖等视网膜病变发生高风险患者,尤其LN伴肾功能减退者,应每年筛查眼底(OCT和视野检查),以及早发现视网膜病变,避免造成视力丧失。
但另一方面,出于对HCQ视网膜毒性的担心,患者对HCQ依从性低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HCQ血浓度检测一方面可以评估患者服用HCQ的依从性,另一方面寻找有效、安全的HCQ血药浓度,更好发挥HCQ的治疗作用。
总之,HCQ已成为LN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药物,在控制LN活动、预防复发、降低心血管病和感染的风险、提高远期人肾存活率、保护妊娠期母体和胎儿等方面能够多重获益。肾科医师在制定LN治疗方案时应重视HCQ的合理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的评估和眼底病变的筛查,充分发挥HCQ在LN中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