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516000)朱影玲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34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3.4±2.1)岁,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腹部胀痛以及肠梗阻等,入组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且对于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含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作用部位等。对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使用浓度为4%的甲醛对标本进行固定,使用石蜡进行常规包埋,染色选择HE染色,采用S-P法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法染色,对CD117、CD34、SMA以及S-100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试剂盒均由上海酶联生物提供,且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当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阳性细胞数目高于10%时便可判定患者为阳性,CD117阳性为胞膜和胞质染色,CD34阳性为胞质染色,SMA阳性为胞质染色,S-100阳性为胞膜和胞质染色[1]。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肿瘤作用部位、病理结果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x± s)进行t检验,P<0.05时有显著差异。
2.1 肿瘤作用部位分析 肿瘤作用部位主要集中在胃部以及空肠,其发生率分别为59.7%,22.4%,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除空肠以及胃部外,其他作用部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2.2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性发生率与恶性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2.3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分析 将病理检查显示恶性以及潜在恶性患者均认定为阳性,将良性患者定位阴性,免疫组化法阳性70例,阴性64例,灵敏度90.5%(67/74),特异度为95.0%(57/60)。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均接收手术治疗,手术期间并未发生并发症等情况,其中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患者88例(65.7%),切除部位包含肿瘤以及所在器官,接受病灶局部切除术治疗患者46例(34.3%),切除部位包含肿瘤以及周围组织,切除范围为超过肿瘤3cm。
临床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为影像学诊断或内镜检查等,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组化法检测逐渐在胃肠高间质瘤中得到应用[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将病理检查显示恶性以及潜在恶性患者均认定为阳性,将良性患者定位阴性,免疫组化法阳性70例,阴性64例,灵敏度90.5%(67/74),特异度为95.0%(57/60),这一结果说明,免疫组化法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肿瘤作用部位主要集中在胃部以及空肠,其发生率分别为59.7%,22.4%,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除空肠以及胃部外,其他作用部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作用部位为胃部以及空肠。这一结果说明,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作用部位为胃部,其次为空肠。本次研究所入组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其中部分患者选择局部切除,部分患者选择根治术治疗,在手术方案选择时应当结合患者诊断结果,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应将局部组织切除作为疾病治疗的首选,对于无法接受局部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进行根治术治疗。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在术前可以采用免疫组化法对CD34以及CD117进行检测的方式进行疾病诊断,对于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应当结合患者肿瘤良恶性特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