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马 磊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经济高速发展促使人才竞争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否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心理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从心理学学科本身出发,将理论与实践设计囿于单一学科之中,导致过程和结果大同小异且解决问题效果不佳.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本文运用心理学与音乐学融合理念,将音乐心理调适方法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干预,以期缓解在校大学生的诸多压力,使之心态平衡、人格健全.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通过学科交叉与心理学中的心理调适相结合,成为一种手段起到心理干预的作用.音乐心理调适指根据个体心理需求,运用音乐的特点与功能,将被动接受配合和主动自主调适相结合,调节、维护、完善心理状况的过程.音乐心理调适属音乐治疗范畴,是音乐治疗领域的外延,即音乐作为手段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和谐、平衡、健康发展.徐洁玉认为:“一首能引起共鸣的好作品,往往令欣赏者产生非常强烈的心理感受,从而调整欣赏者的情绪变化”[1].
音乐心理调适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和干预之中,作为心理调适的手段,音乐心理调适首先体现在音乐与心理学的交叉,同时又与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紧密相关.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心理”为核心,兼容音乐学和心理学基本要素,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不可分.因此,音乐心理调适并非孤立存在,其介于音乐和心理学科之间,同时又与其他学科有诸多关联[2].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入学心理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通过团体干预方法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将音乐心理调适方法分三个阶段循序推进,探索音乐心理调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效应,完善大学生身心调节和心理干预机制.
第一阶段为接受式音乐心理调适,通过欣赏具有普适性的音乐来引导认知、体验情绪情感.学生以被动接受配合为主,在咨询师的设定与引导下,认真聆听音乐并细致品味、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与音乐主题保持一致,将自己的思绪、情感完全融入音乐.接受式音乐心理调适利用人体对于音乐的自然反应来形成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调适对象在调适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感受和情绪,都是音乐促进其心理及精神上的波动体验,并以此对被试产生改变.活动设计见表1.
表1 接受式音乐心理调适活动设计
自主式音乐心理调适是继接受式后的第二阶段,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自主调适.其过程与被试在音乐方面是否有过专业的学习经历或深入的关注研究无关,旨在强调被试自主参与和主观感受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帮助被调适者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合适音乐,自主调节个人情绪,主动克服障碍,宣泄内心,旨在培养被试自觉主动的调节行为.在此过程中咨询师要保持对被试者的关注,适时给予健康、精准的指导,如音乐的选择、引导想象、调适进度等,总体原则是坚持学生自主调试,教师跟踪把握,及时得当地解决学生调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其抛弃负面情绪,专注于掌握主动心理调节技能.此过程中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选择不限.活动设计见表2.
表2 自主式音乐心理调适活动设计
创造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创新的探索性行为,要求实践者具有强烈的自主性、积极的实践性、热情的投入性.创造投入式音乐心理调适是音乐心理调适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最关键的阶段.其核心之一是创造,这是人类一种强大的自主行为体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创造音乐,即学生将心理活动转化为音符、旋律来吐露和表达;核心之二为投入,有置身其中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之意,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体会音乐的魅力和相关效能.这个过程强调群体共同完成“综合艺术”,类似音乐心理剧的模式,自编、自导、自演,将创造与投入并重来抒发、表达个人意愿、情感,从而达到群体共同音乐心理调适的目的.活动设计见表3.
表3 创造投入式音乐心理调适活动设计
本研究为团体干预实验,以自主、自愿为原则,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中招募团体活动成员,告知其活动的内容、周期与要求.以在校生心理普查(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验分数超过25分为选择依据,筛选出3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3.2.1 实验干预设计 本研究总周期为36周,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在实验干预前对招募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SCL-90初测.第一阶段实验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共八次实验干预活动,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一次SCL-90复测(二测);第二阶段实验干预周期为12周,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共十二次实验干预活动,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SCL-90复测(三测);第三阶段实验干预周期为16周,每周开展一次实验干预活动,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最后一次SCL-90复测(四测).对四次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实验干预的阶段效果和总体效果.
3.2.2 研究方法 实验法: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分三个阶段对研究对象实施干预;测量法:运用心理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的每个阶段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统计分析法: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2.3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心理普查,是相对比较成熟、标准化的量表.包括90个项目,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睡眠饮食).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3.1 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在音乐心理调适干预实验中的变化 实验前对31位被试进行SCL-90初测,之后分别在三个实验干预阶段结束后进行复测.将三次复测数据和初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被试SCL-90初测与各阶段复测的数据比较 (n=31)
从初测平均得分上看,本研究选择的被试群体各因子均分均高于1.5分.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四个因子均分都在2分以上,“焦虑”因子均分已高于2.5分,被试群体各因子的均分普遍高于我校大学生心理普测统计结果.但由于样本数量存在巨大差异,本研究没有进行数据的差异分析.被试是主动自愿加入本项目研究,说明其具有愿意寻求帮助的积极意识.
从表4可见,随着音乐心理调适干预实验活动的开展与推进,被试的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平均得分情况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从第三次复测数据看,在初测中得分较低因子已降到1.5分以下,其他初测中得分较高因子均降至2分以下,降幅可观.这种变化可能是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但是与大学生心理普测的初测与再测的常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可发现:本研究中分数降幅更为明显,一方面与音乐心理调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分不开;另一方面也说明,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心理的调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有效的调适方式、主动自助的积极观念、长期坚持的意志力缺一不可.
3.3.2 音乐心理调适实验干预对被试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对被试实验前和实验全部结束后的SCL-90测量数据做差异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反映音乐心理调适对被试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影响作用.
表5 被试SCL-90初测与四复测的差异检验
如表5所示,经过36周的音乐心理调适干预实验,被试在各因子上的均分差异比较都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被试在心理健康各方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音乐心理调适方法对大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是积极有效的.其中,对“躯体化”“睡眠饮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调适作用更加明显.而“偏执”属于具有相对内隐性和稳定性的人格偏差,伴随的“敌对”与个体负性生活事件也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其改善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坚持.
3.3.3 音乐心理调适不同阶段的实验干预对被试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进一步做不同阶段测试结果的差异检验,可分析三个阶段音乐心理调适干预对被试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影响效果.分别对初测与二测、二测与三测、三测与四测的数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被试SCL-90四次测试的差异检验
如表6所示,在初测和第一次复测的比较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睡眠饮食”五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焦虑”和“睡眠饮食”两个因子的差异达到0.01水平.说明第一阶段接受式音乐心理调适干预通过引导认知、体验情绪的音乐欣赏,有助于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对焦虑、强迫等一些情绪困扰以及人际困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并起到调节睡眠、饮食的作用.
在第一次复测和第二次复测的比较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五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两因子达到0.01显著水平.说明第二阶段自主式音乐心理调适干预由被动接受配合转向主动自主调适,被试既是被动接受调适的客体,也是积极自我调适的主体,这有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情绪调适与宣泄,因此更加有助于缓解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消极情绪困扰和人际困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在第二次复测和第三次复测的比较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和“睡眠饮食”六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恐怖”三个因子上达到0.01显著水平.说明第三阶段创造投入式音乐心理调适干预通过强调互动与再创造,通过团队的配合与协作,进一步挖掘被试作为积极自我调适主体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在团队任务中充分感知自我能力和社会支持,提升个体自信心与群体归属感,对大学生有效调适情绪、进行良性人际互动以及塑造积极人格均存在显著作用.
当前,大学生体验来自学习、就业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已经是其作为社会人的常态.而压力聚集最直接的体验就是强烈的焦虑情绪,这也与被试初测中“焦虑”因子平均得分最高相印证.研究发现,三个阶段的音乐心理调适均对被试的“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产生积极调适效果,反映出音乐心理调适最突出的功能是帮助被试者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而这恰恰也是调节心理问题的第一步.由焦虑引起的一系列包括睡眠、饮食等方面的躯体化症状的减轻是焦虑缓解的直接表现,这一点直观体现在被试“躯体化”和“睡眠饮食”因子分数最先降至1.5分以下.
心理健康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指向人际交往的困难,因为人际交往涉及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反向指向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一方面,音乐心理调适缓解压力的功能可以从改善被试者“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问题入手,进而帮助其缓解人际关系敏感;另一方面,音乐心理调适的团队协作强调个体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与配合,在此过程中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团队的关爱,同时其团队任务导向强调个体能力与合作,在此过程中个体更加容易感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包括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两方面均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被试者心理健康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一点同样直观体现在实验干预三个阶段中“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三个因子均产生了显著调适效果.
音乐心理调适的三个阶段虽然在理念和方式上存在不同侧重,但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将音乐审美中的积极情绪和人文精神力量传递给被调适者,引导他们深度思考、感悟人生,从而促使他们打开心扉,学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朗活泼、更加自信乐观、更加勇敢果断,彰显出正向的心理人格能量[3].音乐心理调适除了显著改善躯体症状、情绪与人际困扰外,对“敌对”“恐怖”“偏执”因子的调适同样积极有效.说明音乐心理调适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人格中的偏颇倾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针对大学生入学心理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以音乐心理调适为手段进行团体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比较分析三个阶段调适的理念与方法对心理健康各维度影响的不同侧重发现:第一阶段的调适明显对躯体症状和睡眠饮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对缓解被试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有积极作用;第二阶段的调适除了能继续改善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外,对抑郁、偏执也有积极的影响;第三阶段的调适同样能进一步改善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并对抑郁和恐怖的调适效果显著.综合分析可见,音乐心理调适能有效干预被试者焦虑、强迫等情绪困扰,促进其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