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设计理论的江南古典园林分析

2020-12-28 13:39许舒过伟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典江南园林

许舒 过伟敏

1.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使得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城市建设在不断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各种困扰:虽然身边不乏各类公园绿地,却无处亲手栽种花草,很难享受到乡村生活的乐趣。所以,人们会在并不宽敞的阳台上栽种花卉,在办公桌上侍弄微景观,也会在节假日携家带口奔向数公里外的乡野小住,甚至在浴缸里种植作物。正如作家赵本夫所说:“花盆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1]人们渴求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巧合的是,类似的需求不仅出现在当代,早在八百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兴建起众多私家园林,这些园林的建造常常是为了满足其主人在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感受山林乡野乐趣的需求。其高品质的景观空间营造长久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这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图1 止园第十五开 南池西岸[4]

设计学领域对于江南古典园林的研究较为广泛,内容主要包括:(1)集中关注造园手法的分析与现代设计应用,具体包含建筑、植物、空间等相关内容;(2)通过对现存的古典园林的研究分析,掌握充分翔实的资料后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保护;(3)对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与美学意境进行解读分析,将其文化、历史等研究推向大众化。本研究着重(1)(3)两类研究,在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与造园手法的研究基础上,引入唐纳德·亚瑟·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的“情感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对传统江南园林的景观研究有所充实。

图2 芭蕉美人图[5]

图3 留园昆曲表演[6]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长江以南中下游地区在近代(1840年)以前建造的园林。以前人对江南园林的景观研究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和演绎法以及田野调研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这些园林建造的目的,进一步阐释它们的情感化设计表征,最终通过对江南古典园林的情感化分析、总结,为当今城市景观设计提出建议。

2.以满足诗意栖居为目的的景观营建

江南地区自古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故而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同时,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适宜花木生长,又盛产造园石材,兼有精湛的民间建筑技艺。这些优越条件使得以文人园林为特征的江南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其发展除了外在适宜的条件,同样需要意识的驱动。细究古代江南文人的造园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安顿身心

古代文人读书常为入世,但遇到时局不佳,便有性命之忧。由此,他们意识到,追求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要能保全生命。在皇权专制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遥居山野也并不安全,想要避祸于山林终是虚妄。于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东方朔提出“避世于朝廷之间”,以求在“宫殿中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的生存之道。[2]此后,安身与安心逐渐分离,安身于朝廷,栖心于山水成为士人主流的生活方式。山水园林也就成为士人安顿心性的空间。时至明清时期的江南,人才辈出。这些有识之士很多成为了朝廷栋梁,在告老还乡后便开始营造自己的“城市山林”颐养天年,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同样希望寄情山水,也参与到园林的营建中。

2.2 娱目欢心[3]

在中国,秦汉时期开始就有园林营建活动,其本意是为统治者模仿“天堂”或“仙境”以及追求“长生不老”“常乐”所用,但之后的社会变迁,导致了王公贵族长生幻想的破灭以及对传统经学人生价值观的否定。于是开始追求享乐,出现了诸如三国时期石崇的金谷园这样以“娱目欢心”为目的的园林。江南园林作为中土文化南移发展的延续,在建造时也多是具有一定财力的士绅、富商出于“娱目欢心”这样的目的建造的。故而,在江南园林中也出现了泛舟、对弈、昆曲表演等活动(图1、2、3)。

2.3 参悟众妙

图4 (摹)倪瓒 赵原 狮子林图[12]

图5 江南园林中的果树

图6 古代江南园林中的宴饮[13]

中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就懂得体察天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无论对天地的体察,还是对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古人都有意识地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去探究事物规律,了解世界奥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8]的感悟,表明古代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从自然山水中获得的快乐,远比声色犬马之乐来得更加真实、持久[9]。但是获取这种快乐需要以“得道”为前提条件,而“得道”需要通过深入体悟身边的事物。山水花草都是“道”的体现,以山水花木为要素的园林就成为得道的关键。园林创造与审美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道”,这一观念深入到江南文人心中。

3.以诗意的方式实现多层次情感诉求

唐纳德·亚瑟·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指出: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具有原始特性的本能层次,控制身体日常行为运作的行为层次和需要大脑深入思考的反思层次。他认为通过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审美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10]江南园林的建造似乎恰恰与该理论中提及的三个层次相联系:对安顿身心和娱目欢心的渴求是出于本能地追求,也是日常行为的导向,而参悟众妙和部分娱乐活动又需要大脑通过深入思考参与其中。这使得适用于产品设计指导的理论对于同样具有功能、审美需求的景观环境来说也很适用。善于思考的江南文人,通过江南园林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创造出“好用的环境”。

3.1 多感官体验的园林环境实现本能需求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演化,对外界环境刺激十分敏感。注视、感受和声音等生理特征在本能层次的设计中起主导作用。[11]而江南古典园林就是通过对各种感官美感需求的满足来实现本能层次需求的:

视觉美——江南古典园林与传统书画一脉相承,其营造往往借鉴山水画的布局效果,能够把人带入一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情境中(图4)。建造者通常对当地实际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在不违背当地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地处理亭台、植物、道路等要素,并使之融洽,达到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听觉美——江南古典园林偏重营造近似自然山水的环境,这是形成听觉美感的重要原因。其内部空间相对寂静,又有风吹树涛、潺潺水声、鸟雀欢唱、虫儿欢鸣,构成了令人心情愉悦的听觉环境。

图7 江南园林中丰富的地面肌理

图8 江南古典园林中富有寓意的装饰图案

图9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味觉美——多样的植物,常常有果树、农作物夹杂其中,现摘现尝的新鲜感受给美景增加了味觉层次;在精于品评烹饪的江南文人园林中,精致的江南宴席也常是游园活动的一部分(图6),这也为味觉美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触觉美——江南园林中丰富的景观内容,同样提供了美的触觉感受。树皮的粗糙,花茎的柔软,溪水的凉意,山石的坚硬……仅仅是脚下看似简单的园路,通过造园者的悉心打磨,由卵石、瓦砾、瓷片、碎石、石块等材料相互配合,共同演绎了丰富的肌理(图7)。多变的造园材料与材料组合形成的肌理,共同构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触觉美。

嗅觉美——步入江南古典园林近似自然的环境中,在主人的精心打理下,能够品味到各种来自自然的美的气息:水的清冽,泥土的醇厚,花的芬芳,草木清香。如果遇到主人的款待,还会有茶香、酒香、饭菜香汇聚到园林中来,为到访者带来美的享受。

3.2 多元化景观功能实现行为层次需求

优秀的行为层次设计包含功能、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今天我们很难了解古人对当时园林使用的具体感受,但功能常常是行为层次设计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为进一步验证行为层次需求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提供了参考。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他认为山水画应符合“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标准。同时他又强调在条件有限情况下“必取可居、可游之品”[14],足见古人对景观功能的重视。江南古典园林作为山水画的三维表现,同样达到了“四可”之境:它们共同具有包括巧妙地欣赏路线设置,静动皆宜的景观观赏形式,多元化的景观内容,以及便利宜人的生活环境的特征。江南园林中丰富的物质构筑,为多样化的活动提供了基础(表1)。于是拙政园的主人在自己的园林中种菜;寄畅园有山谷供游客穿行;随园里有可以喝酒赏景的小船;几乎所有的江南园林都有假山可爬、有鱼可看、有花可赏,甚至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在其中居住、工作、招待友人。通过园林景观的精心安排,江南文人们获得了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的宜居环境。

图10 寄畅园东入口

图11 墙根下延伸出局部山脚

图12 树影上矗立的宝塔

3.3 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反思需求

反思层次的设计与信息、文化以及产品的含义和用途息息相关。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园林常常被作为主人的退隐静思之地而建造。[16]以文人园林为突出特征的江南古典园林更是如此。它根据使用者的认知进行设计,可以引发联想、回忆、想象与思考。

首先,江南古典园林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具有引发联想的功能。以装饰纹样为例,其选择往往与主人的品格或期待相联系:如梅花熬过寒冬般刻苦学习的品质;像荷花出淤泥那样高洁的品格;像石榴多籽般的子孙满堂(图8)。

其次,是引发回忆。每一座江南古典园林中都会有很多纪念性的标志物。可能是一块牌匾、一方碑刻,或是一栋房子。像是拙政园内的与谁同坐轩(图9),卖扇子的主人将这个建筑物做成了扇子的形状来纪念其起家的不易。

再者,引起想象,或者说是需要借助想象去欣赏江南古典园林。于文人而言,中国园林实为现世之梦幻虚境,臆造之浓缩世界,堪称虚拟艺术。江南园林常常入口逼仄(图10),便让游人产生好奇,假想自己悄然潜入;有时,从墙根下延伸出局部山脚(图11),这便引起观者想象——山体或许在墙的那一边继续绵延;有时,园子尽头树影之上矗立一座宝塔(图12),虽是园外景物却常让人不由假想园子空间的深邃。

最后,在通过联想、回忆、想象的思维过程后,人们往往会有所思考。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对联、碑刻常常是主人或到访者思考的总结。对景观建筑、景点的命名,通常是主人对建筑、景点的安排进行思考的结果,写在牌匾上就是用来对景观进行点题,帮助观览者理解、欣赏眼前景象;对联是主人对景点的进一步解释,或在景点中个人心境的进一步表达;碑刻则记述与园林或景点相关的人事过往及记述者的所思。园主通过这些文字,将过去、当下与未来进行了串联,将不同的时空景象与心境呈现给观者。

4.结果与结论

江南园林以“安顿身心”“娱目欢心”“参悟众妙”为主要营造目的,即为使主人安居、娱乐以及深入了解世界而建造。安居和娱乐是人类本能的需求,有时还需要通过大脑对环境略加分析才能实现;而深入了解世界是对现象的经验性总结。这些恰恰是人类大脑活动三个层次的体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江南古典园林通过营建具有多感官体验、多元化景观功能及丰富文化内涵的环境,达成了三项主要建造目的,从而以可供诗意栖居的景观空间实现使用者在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的需求。

回到前文所说的阳台种花草、桌面微景观、乡村游热的现象,也是市民本能、行为、反思层次的反映。这种反映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城市缺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城市景观建设者们以建造园林城市为目标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然而这样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得以实现,特别是多年来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放弃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转而追求一些“前卫的”“时髦的”做法,创作与我们实际条件不相符的景观设计。如今,一些外来设计理念却又印证了我们前人的智慧。这再一次表明,我们没有必要去盲从所谓的“国际先进理念”,而是要明确市民需求、根植本土文化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诗意栖居特征的城市景观环境。

注释:

[1]赵本夫:《无土时代》,北京:人民文学版社,2008年,卷首。

[2]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906页。

[3]吴小平:《历代散文精品山水散文精选·秀谷清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年,第14-15页。

[4]江山携手:《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后花园》,2018年6月1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01/08/9570732_758681802.shtml,2020年10月15日。

[5]高居翰等编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第15页。

[6]以沫旅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实景《牡丹亭》,美到让人不能呼吸……》,2018年9月20日,https://www.sohu.com/a/255109584_813373,2020年10月15日。

[7]吴兆基编译:《周易》,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8]孔子:《论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2页。

[9]佘高红:《中国古代造园目的之分析》,《华中建筑》,2013年第9期。

[10]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11]同[10],第54页。

[12]同[5],第104-105页。

[13]空山明月:《韩熙载夜宴图》,2017年9月27日,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20180&cId=166056887,2020年10月15日。

[14]郭熙:《林泉高致》,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1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12页。

[16]童寯:《论园》,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第4页。

猜你喜欢
古典江南园林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怎样读古典诗词?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