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00744)徐爽
医药健康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有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天津及北京等地[1]。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已成为除电子信息产业之外,最具创新驱动特点、最有发展优势、最符合北京市减量增效要求的“高精尖”产业。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发展的载体,代表了企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和能力[2]。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全市医药类企业技术中心现状和特点,总结出医药健康企业总体技术创新发展情况。
1.1 主营业务收入 2018年,45家医药产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17.2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大于10亿的有21家,5~10亿的有9家,1~5亿的有15家。45家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2017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2.57亿元、14.80亿元,近三年呈逐年递增趋势。
1.2 利润总额 2018年,45家技术中心的平均利润总额4亿元,其中大于3亿元的有18家,1~3亿的有11家,0.5~1亿的有4家,0.1~0.5亿的有8家,0~0.1亿的有2家,亏损的企业2家。
1.3 仪器设备价值 2018年,45家技术中心平均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5433万元,其中大于1亿元的有8家,0.5~1亿元的有8家,1000~5000万的有22家,200万~1000万元的有7家。2016年、2017年企业平均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分别为4711万元、4229万元,近三年设备原值稳步上升。
1.4 资质 13家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34家企业拥有省级研发平台。45家中心中,有10家获省、国家、国际组织认证的检测、试验机构资质。
2.1 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 2018年,45家技术中心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增长较多,年平均研发投入899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5.2%。其中研发占比在10%以上的有14家,5%~10%的有21家,2%~5%的有9家,小于2%的有1家。2017年平均研发投入696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4.7%。2016年平均研投入608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4.8%。
2.2 研发人员 2018年,45家技术中心平均企业研发人数占企业职工23.52%。大于30%的企业12家,小于10%的企业3家。
3.1 专利 2018年,45家医药产业平均企业拥有全部专利数27.4项,其中大于50项的有6家,10~50项的有23家,5~10项的有7家,小于5项的有9家。全部专利中,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平均值15.64项,其中20项以上的9家,10~20项的有13家,5~10项的有9家,1家没有发明专利。总体来看,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57.1%。
3.2 新产品 2018年,45家中心新品销售平均利润占企业总销售利润的58.2%,超过50%的企业26家,占67.78%。不足10%的企业10家。
2018年,45家技术中心平均研发项目数35.2项,其中20项以上的23家,10~20项的有13家,5~10项的有8家,1~5项的有1家。总的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数(项)占全部研发项目数的65.0%。
从数据上看,北京医药企业技术中心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优势显著,创新投入不断增多等。但产业整体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协同程度和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同时存在本地龙头企业较少、重大品种数量不多、部分创新成果未能全部在京落地产业化的问题。
为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夯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础环境,不断完善医药健康产业政策体系,扩大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培育引进多元化人才队伍,推动优秀项目在京成果转化;企业层面上,需要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北京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拥有高度集中的医药健康创新资源要素。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才、组织和平台、资金、空间、服务、政策等要素优势,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存量”与“增量”并重、“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方针路线,聚焦重点,整合力量,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