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医患沟通学》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2020-12-27 15:49:57张茜王官利陈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3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医患技巧

张茜,王官利,陈红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人文研究所,新疆 石河子)

0 引言

现今的医疗模式下,学生从医学生到医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掌握基本医疗治疗技能和基本的沟通技巧、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同样重要[1]。为了培养医学生职业化的服务态度,提高医患沟通技能,我校为护理本科生开设了《医患沟通学》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集知识传授与沟通技巧实践为一体[2],为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的三个层面掌握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课程组对该课程的教学实施不断进行了改革。

1 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安排与实施

1.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组在了解学生需求和把握教学基本要点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体系,设定清晰的包含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任务。知识包括人际沟通理论、医患沟通理论,以课堂讲授和线下自学为主;技能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和护患沟通技巧,如倾听、提问、说服、称赞等,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完成;态度主要包括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塑造医学生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质的人格,顺利完成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

1.2 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把医学人文精神成为一种导向,贯穿始终[3]。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量、又强调技能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概念和规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患沟通学》课程共设置24 学时,教材参考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系列教材《医患沟通学》(主编:朱金富)和《医学沟通技能》(主编:钟照华)。理论教学学时为16 学时,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人际沟通、医患沟通。实践教学学时位8 学时,分为三个模块:与人进行交谈的基本技巧训练、公共场合沟通技巧---小讲课、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训练。

1.3 教学方法的实施

根据教学内容、师资配置以及学情分析情况,《医患沟通学》授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体验感、参与度、获得感。理论教学方法包括:传统讲授教学、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第一模块,以LBL 教学法为主,线下教学(如云班课播放教学视频、发放教学任务及课件、小测试)为辅,讲授人际关系与医患关系、人际沟通与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二模块,运用PBL 教学法,由教师编写人际沟通、医患沟通案例,设置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学习。人际沟通案例学习时将听课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倾述组、观察组和录像组,倾述组主要阐述问题,倾述组主要负责记录案例讨论组的言语沟通技巧,观察组负责非言语沟通技巧,录像组负责录制讨论过程,每一轮进行互换角色。医患沟通案例学习时,将听课学生分为护士组、患者组和观察评论组。患者组提问,护士组解答,观察评论组评书医患沟通技巧中的注意事项,每一轮进行角色互换后在讨论。第三模块,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根据护患沟通情景的演绎或者再现,学习讨论特殊场景下的医患沟通技巧知识。

实践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与患者进行换位思考,也可以使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4]。

2 教学评价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重视并激发学生共同参,教学评价要求全员参与,力求公平客观全面测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课程组运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课前摸底(学情分析)和课后调研(课程满意度调查),以完善课程评价系统。

2.1 课前摸底

教学实践初期,于学生上课前一周运用问卷星进行课前摸底。2019 级全体学生为实践主体,共计128 人(女:93 人,男:36 人),年龄16-21 岁,平均(18±1.34)岁。128 名学生在开学初即分成四个大组(行政班级),每大组分6 个小组,每组6-7 人。基本情况:100%学生接受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等,也熟悉互联网教学平台,如雨课堂、云班课等,且熟悉学校网络教学系统操作。互联网教育的展开,为本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97.58%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临床见习或实习经历。因此学生对医患沟通的现状无从了解、对医患矛盾理解不深、更无从谈起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习惯:“课堂最能吸引注意力的是”中“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占84.68%,其次是“教师的知识面广度和授课过程”占73.39%,“知识的实用性”占71.77%;“最喜欢的知识记忆方式中”中案例分析占79.84%、视频占66.13%、图片占58.87%;“您喜欢的学习方法”中“教师讲授”占67.74%“案例分析”占64.52%,“小组讨论合作”占63.71%;92.74%的学生希望“从课程中获取沟通技巧和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变、获取知识方法多样、学习积极性高,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认真备课,丰富理论知识,精心设计教学设计。

2.2 课中评价

根据教学设计,课程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学习成果展示和实践演练、课后学习经验交流。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此次课程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三个模块:课前学习视频的观看、参与平台讨论的情况和平台自主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课前评价);课上学习成果展示和问题讨论占10%,实践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中评价),实践教学以打分制完成阶段式成绩,每一模块实践训练均进行学生互评分、教师评分和自我评分,以平均分为最终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后评价)。

2.3 课后调研

为了及时了解授课效果,在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课程总体评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共4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合计100 分。同时设定“本期课程的最大收获是?”“您认为本课程尚需补充或改善的内容”两个开放式问题,以作为问卷的补充。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2 份,有效回收率96.83%。《医患沟通学》中教学总体评价,对提升沟通能力“有启发,作用大”和“作用较大”的共有93 人,占76.23%,而认为“有一定作用”的有29 人,占23.77%,没有同学认为“没有任何作用”;“课程对您哪方面有帮助”中“临床实践”“职业认知”“专业发展”的比例依次是54.84%、37.91%、7.25%。“您对本课程教学安排的建议”中“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占54.84%。教学态度评价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占95.48%;理论教学内容评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占85.48%,实践教学占90.33%。教学方法评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占72.23%,其中“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依次是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教学评价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占80.24%。

3 教学反思与启示

本次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互动性,实现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实践证明,新改革教学对学生实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共同提高沟通能力的目的,有利于医学生角色的转换[5]。

对教师同样也是挑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学习主动性强,接受信息资源渠道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满足学生对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应用于临床实践。”[6]同时,仍要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如慕课(MOOCs)[7]、标准化病人教学和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8]、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其对患者的理解与同情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对患者的医者情怀。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医患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循证护理(2021年6期)2021-06-22 07:05:30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6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护理研究(2015年26期)2015-05-14 14:04:46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声屏世界(2015年8期)2015-02-28 15:20:18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解开医患千千结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2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