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巍,张天柱,陶贵彬,李晓明,林贺,刘佳,董佳佳,刘芳馨,林喆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本科生导师制指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校教师对本科生的学习、科研、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学生教育制度,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多数高等院校所采用,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1-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应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进而使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转变[3]。本文现从导师制培养模式现状、设立及实施、效果评价三方面对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进行归纳、整理。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师生双向选择基础上以一对一的方式,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互动,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并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制度[4-5]。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 世纪英国,是其独特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其本科教育取得优异成绩。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最早由浙江大学竺可桢教授提出,随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相继做出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均取得较好成绩,为社会提供了许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6-7]。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我国本科生教育的重点创新培养模式,但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师生配比、专业设置等的差异,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不具备完善的体系可供普及推广[8]。目前各类高等院校仍需要依据专业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合适、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9-10]。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向”和“导学”,以“导学”为基本职责。“导向”:(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向学生介绍大学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4)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有关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处理各种关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5)对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导学”:(1)帮助学生了解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保学生的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业目标顺利实现。(2)对学生进行选课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发展的专业方向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3)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教育实践活动,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指导学生考研。(4)对受到学业提醒或警示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并督促其严格执行。
导师任职条件:(1)导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责任心强。(2)治学严谨、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被指导学生所在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3)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在我校工作满1 年的教师方可担任本科生导师。
导师配备:(1)每个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在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任本科生导师,不得无故推诿和拒绝。(2)学院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即每位本科生都配有导师;每位符合条件的教师都担任导师。学生实行分类配备导师和分类指导。根据导师特长将导师配备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群组,实行个性化指导。(3)学生开学后,学院公布导师名单、指导内容与方向以及相关的个人资料供学生选择,经学院调配(原则上每位本科生必须选择1 名导师,每位导师至少指导3~5 名学生),确定每个导师指导学生的名单。导师与学生要相对固定,但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本科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教学、科研平台等的文献查阅、实验技能培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渐明确学校开展相关专业的优势、特色,明确教学、科研平台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11-12]。在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自我总结,明确研究兴趣、自身发展需要,在平台上选择教育教学经验、科研经验丰富并适合自身情况的导师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
师生双向选择后,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在课题组师兄师姐的指导、帮助下,明确科研实验的基本过程,进一步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独立科研思维模式[13]。通过师生间相互交流,导师对学生特点、个性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兴趣专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方向,为学生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在具体培养模式过程中,通过查阅科研文献、科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具体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学生确定毕业选题后,在导师课题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依据科研成果,发表文章并撰写毕业论文。通过以上培养模式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14-15]。
导师制培养模式效果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例如:学生学分绩点、学业奖学金、英语四六级分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社会实践情况、发表论文情况、就业率或考研分数以及导师评价等[16]。
但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评定重点不同,第二学年应着重注意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博硕医疗服务团、药有爱志愿者服务团、各类知识技能竞赛等。第三学年学生应正式进入导师课题组,并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同时计划是否就业或考研等相关问题。第四学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相关事宜,鼓励就业学生积极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活动,做好就业准备,督促考研学生做好考研初试、复试准备等[17-18]。
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重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势,还需要更多探索以及经验的积累。通过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增强导师责任意识,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工作,对导师内部潜力进行发掘,将对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动力[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