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状鉴定与药性理论相关性初探

2020-12-27 14:33徐蕴杰卢雅倩曹江勇李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3期
关键词:桑椹药性药材

徐蕴杰,卢雅倩,曹江勇,李鞠

(1.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 廊坊;2.天津中医药大学 硕士研究生2017级,天津)

0 引言

中医是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一种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学科[1]。通过长时期的发展与实践,中医已逐步形成具有系统性医学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中药即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采集、炮制、说明使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2-3]。本次研究即旨在通过研究中药性状鉴定与药性理论的相关性,为后续提升中药理解,提升中药合理应用水平,保障临床效果提供参考。

1 中药性状鉴定与药性理论定义

1.1 中药性状鉴定定义

中药所包含范围甚广,不仅产地遍布我国各地,其形状、剂型、炮制方法均不尽相同。中药为保证治疗效果,在药材的产地选择、采集方法和时间、炮制等均有较为严格的规定[4]。其中产地是药材质量觉得性因素,如宁夏枸杞、青海大黄、东北人参、山西党参等。而采集时间,决定了药材是否处于疗效的最佳时期与毒副作用的最小时期。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药材进行性状鉴定,以确定药品的实际功效与应用方法。

1.2 药性理论定义

药性主要指药材自身所具有的若干特性预作用,并包含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所有性质与性能。而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重要的性质、性能以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我国中药理论的核心。通常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无毒性等。四气即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可称四性。药材的四性主要反映药物对于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主要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用于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五味主要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同味道亦可表示药物的不同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可具有涩味或淡味;归经则主要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是某种药物对于某些脏腑经络存在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于此种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各种药物的归经各不相同,其对应的治疗作用亦不相同[5-6]。升降浮沉则主要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指药物的上升趋向,降指药物的下降趋向,浮主要指发散上行,沉主要指药物的泻利下行。升浮药物具有上行向外、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通常情况气属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具有升浮作用;通常情况气属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具有沉降作用。花、叶、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种子、果实以及质重的药物,大多为沉降;毒性则是药物偏性的一种,通常情况,中医将药物的毒性分为4种,即有毒、小毒、微毒和无毒[7]。

2 不同药材性状鉴定与药性理论的关联

2.1 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入药部位为花蕾,偶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干燥后色泽为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偶带初开的花。其味淡、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等种植条件下,金银花的青绿花蕾,含量测定其绿原酸、木犀草素均高于黄白色或绿白色的花蕾,但其苦味重、芳香之气弱,与传统气味相去较远,且芳香之气未形成。开放的金银花,味已成,而气已失。其含量检测指标较将开的花蕾显著下降。结合金银花的传统功效,绿花苦寒之性过重,而易出现伐胃伤阴的可能,且芳香之气未成,则疏散之力不足。

2.2 桑椹

国家标准规定桑椹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成熟果穗,应在4~6月果穗红熟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而目前市场上的部分桑椹其药材性状并未完全达到中医理论对于桑椹的药材性状规定,主要为未成熟的桑椹,其典型特点为果肉少,味酸涩,色黄白或略带青色,此种桑椹患者服用后,可能由于其自身药性未能达到成熟桑椹的药性,从而在实际药材效果上出现偏差,轻者导致中药药效减弱或失效,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桑椹具有有益肾脏、固精之功效,并且长期服用,对于患者的发色有黑化效果,且可起到明目的效果。

2.3 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通常于秋季采挖,通过除去块根的芦头、根须以及泥沙,即可鲜用或炮制后使用。通常中药材所使用的地黄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三种。地黄在加工的过程需要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需要经过发汗。熟地黄,经反复蒸晒之后色黑如漆,味甘如饴,成分和气味均发生了变化,药性由凉转温,功效由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转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2.4 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职务连翘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连翘通常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地深厚肥沃的地区,中医用药中,连翘有青翘和老翘之分,青翘主要在9月上旬,连翘初熟,果皮呈青色时采下,通过沸水煮或蒸笼内蒸0.5 h,取出晒干即可,老翘则主要在10月上旬,果实熟透变黄,果实熟透变黄,果壳裂开时采收,通过晒干、去籽、去杂质等工序加工后即可入药。一般认为青翘初熟色青,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老翘因其受过霜杀,峻烈之性减弱,凸显其质轻透散之力,从而长于透热达表、疏散风热之功效。

2.5 化橘红

化橘红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又以化州柚作为传统道地药材。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化橘红目前市场均认为毛橘红质优且价高。而此问题亦值得商榷,主要由于目前市场存在的毛橘红大多为“胎橘红”,为化州柚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未去除部分中果皮的整果干燥而成。结合芸香科柑橘属的其他药材的情形,胎橘红往往未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且苦味重,可能存在类似枳实的破气之力,而出现伤正气的情形,若医师误将胎橘红作为毛橘红入药,可能由于二者药性相差甚远,导致此副中药丧失其本身药性,影响治疗开展,甚至损伤患者身体。而近成熟的外果皮加工的化橘红理气宽中药性平和许多,因此亦提示,化橘红的药性与性状具有较大关联,需在实际使用中、通过中药性状鉴定,指标测定结合临床观察,以保证药材药性和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

2.6 川贝母

川贝为多基原的中药。就商品规格松贝、青贝做探索。松贝和青贝属于不同生长时期的产物,初生时为松贝,而第二年或第三年生长则长成青贝,不同基原其大小差异比较大,以暗紫贝母的最小。传统认为川贝以松贝最佳,价格最为昂贵,除了本身稀少之外,其润肺的功效亦最佳。结合生长特性及气味特点,即味苦、甘,性微寒,生长时间越长,由松贝长为青贝,代谢积累产物如西贝母碱等生物碱越多,其苦味就越重,表现为苦味上升而甘味下降,导致贝母的散结作用可能加强,而润养的作用可能下降。川贝以“西贝碱”作为其含量测定指标,检测结果亦表明青贝指标显著高于松贝,而过去认为药性较弱的炉贝则含量更高,由此证明贝母的药性与其性状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不同贝母的生长时间、代谢产物累积量等,均可能导致贝母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差异,从而影响中药治疗效果。

2.7 黄芩

中医认为黄芩为“肺经专药”“保胎要药”,在临床应用上有枯芩与子芩之分。黄芩之宿根中空,外黄内黑,习称“枯芩”在古代别称“腐肠”“烂心肺”为野生或栽培时间久的黄芩,主泄上焦肺热;其子根内外皆鲜黄,质量最佳,习称“子芩”“条芩”,现为人工栽培品,质坚实而硬脆,主用于小肠之热盛。枯芩体轻主浮善清肺热,主治热痰咳喘为优;子芩质重主降,善清胃肠火邪,主治胃肠湿热泄痢及血痢效果好。枯芩、子芩均为黄芩的不同规格,与其种植时间有关,但其实际入药的功效具有较大差别,证明在实际应用中,中药材的种植及不同性状可能影响其药性,从而导致其使用方法与适应证出现变化。

3 总结

据多种药材不同性状及其药性分析后可知,不同性状的药材,其药性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可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药材的主要功效与使用方法。其变化主要与种植过程、药用部位、采收季节、生态环境、加工炮制方法、贮藏时间条件以及剂量大小等因素有关,如能适时掌握关键,善于利用这些可变因素,即可合理利用药材,提高疗效、增强药材品质。均可促进中医临床进一步提升药物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中药治效,保证患者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同时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桑椹药性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春天手作“桑椹膏”
桑椹(外一首)
桑椹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更年期滋补可用桑椹膏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