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四个维度研究

2020-12-27 09:46:29朱凤荣徐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朱凤荣,徐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兴起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范式,主张以非思政类课程(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为载体,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非思政类课程,在非思政类课程的教学中,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思政素养,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新的教育范式,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关系、教学实施和教师提升四个维度展开。

1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理念之维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渠道,但仅仅依靠高校思政课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容易形成“孤岛效应”,由于得不到其他课程的支持,思政课很容易被孤立,教育效果也会被削弱。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课程思政作为在非思政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教育新范式应运而生。新的教育范式需要相应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具体来看,支撑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两个:

1.1 育人角度:“三全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理念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对育人活动的全面阐释,高校课程思政的产生与兴起,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集中实践。第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全员育人理念的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让非思政类课程教师参与其中,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增加了立德树人工作的师资力量。第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全程育人理念的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让非思政类课程凸显了立德树人的功能,实现了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领域的全覆盖,使思政教育具有持久性和连贯性。第三,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让非思政类课程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由于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功能不同、各具特色,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思政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1.2 课程角度:以人为本理念

在传统认识中,思政教育只属于思政课,非思政类课程如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甚至忽略。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才培养要德才兼备,鼓励充分释放课程的育人功能,包括立德树人的功能。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同样有着思政教育的功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是创造一门课程或者一类课程,也不是改变非思政类课程的课程形态,而是要挖掘本就蕴含在非思政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释放本就蕴含在非思政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1]也就是说,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非思政类课程不仅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这样,就赋予了非思政类课程铸魂育人的活的灵魂,全面释放其教育功能。[2]

2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关系之维

高校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范式,需要处理好与原有课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开展需要处理的课程关系有两个:其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其二,是课程思政与非思政类课程自身的关系。

2.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可以用同向同行来概括。

2.1.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关系,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向同向,课程思政在把握政治方向、树立政治意识、明确政治大局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具有一致性,二者可以共同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第二,育人方向同向,课程思政主张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与思政课程具有一致性,二者可以共同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第三,价值认同同向,课程思政开展的精髓就在于文化认同特别是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与思政课程具有一致性,二者可以共同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育大学生的价值内核。

2.1.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关系,大致包含了四个方面:第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步调一致,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使大学生充满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促进,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开展为思政课程的开展提供学科载体以及实践空间,丰富了理论内涵,壮大了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思政课程的开展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树立了教育的标准、教学的规范,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第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补充,思政课程作为主渠道,弘扬主旋律,夯实理论基础;课程思政作为重要补充,以非思政类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第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享信息和资源,一方面,课程思政可以与思政课程分享案例与实践资源、开拓教学的思路;另一方面,思政课程可以与课程思政分享理论内容、夯实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最终落实于协同育人,落实于开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像一双筷子,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

2.2 课程思政与非思政类课程自身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非思政类课程自身的关系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关系。第一,明确课程思政与非思政类课程自身的定位,课程思政并不是独立于非思政类课程的内容,而是“嵌入”甚至是“融入”的,是非思政类课程的重要的有机部分。第二,明确课程思政占非思政类课程的比重,课程思政占非思政类课程的比重要适度,不影响非思政类课程正常的教学进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避免喧宾夺主。第三,课程思政与非思政类课程的内容要联系紧密,不要将课程思政的内容硬塞到非思政类课程中,要因势利导,自然融入,不着痕迹。

3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实施之维

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实施具体有非思政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内容的整合两个重要环节。

3.1 思政元素的挖掘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实施的首要步骤,不同类型的非思政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同,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来挖掘思政元素。其一,根据学科的发展史来挖掘思政元素,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探索文明的简史,可以基于学科的发展史,挖掘出具体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事件,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其二,根据当下的具体实践和时事热点,寻找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的内容贴近生产、贴近学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三,根据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寻找思政元素,通过基于专业的实习实训,通过社会实践,挖掘思政元素。[4]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不要固化思维,要注意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把握行业的前沿和热点,不断为课程思政提供所需的思政元素。

高校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挖掘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社会公德,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时候,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思政元素,要与非思政类课程的教学相契合。

3.2 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校课程思政与非思政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第一,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作为非思政类课程教学导学的内容,作为导入的引语或者导入的案例,这里要注意两点:其一,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导学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体现课程思政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不能生搬硬套。其二,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导学内容,不宜体现明显的思政教育倾向,要结合教学内容,篇幅也不能太大。第二,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融入到非思政类课程的教学环节,对大学生来说是随机的,对教师而言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加一个事例、一句名言,一个趣闻,在云淡风轻之间,完成了对学生思想的启迪。[6]第三,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融入到学生的作业和实习中,比如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专业教学情况来实施,如在土木专业教学中,可以考虑参照一些红色遗迹制作沙盘,如以“长征之路”为主题。第四,课程思政内容在融入非思政类课程教学中的时候,其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可以是一段文本,可以是一组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或者音频,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

4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师之维

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关键,负责策划、组织、实施。目前来看,非思政类课程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认识参差不齐,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因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对开展好高校课程思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纠正认识误区

纠正认识误区是提升非思政类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第一,要让非思政类课程教师明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职责,非思政类课程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开展课程思政,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面的“传道”就蕴含着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所以,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第三,不要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对立起来,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上,课程思政会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学生树立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增强学习的驱动力,有利于非思政类课程教学的开展。

4.2 提高自身素养

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非思政类课程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素养。第一,教师应该丰富思政知识,夯实思政理论基础,为开展课程思政储备必要的知识。第二,教师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科的内涵,了解学科的历史与前沿,有效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第三,教师应该加强自身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思想、言行的示范作用,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4.3 提升教学艺术

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非思政类课程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把握讲课的节奏,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课程思政,做到恰到好处。第二,教学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情景再现、情节讲述的形式,辅以启发、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自媒体,向学生发布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为课堂教学预热,以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