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聪
(1.上海大学 文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2.运城学院 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曾祥芹先生长期致力于文章学研究,编著出版有《现代文章学引论》《毛泽东与文章学》《文章本体学》等重要论著。《曾子文章学》(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是曾祥芹先生的又一力作。该著在文献考证、文本结构、研究视角、研究观念、文化建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另外,曾先生用确凿的证据,拨开历史的迷雾,对“曾子文化”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重构,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曾子文章学》全书框架按照《周易》一卦六爻的思路,分为六卷。一是厘定曾子文章著述篇目的历史顺序,考订其原文范本;二是从微观视角对曾子文章的形式要素进行剖析;三是从宏观层面阐释了曾子文章的整体风貌;四是从读者阅读层面,探究曾子文章的底蕴;五是深刻阐发了曾子的文章理论建树;六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了曾子文章的久远影响。且每卷前设有导语,部分章节同时还设有导语、结语。此外,《绪论》部分作者从四个方面交代了《曾子文章学》撰写的动机。不仅从思想意识层面深刻剖析了“曾子文化”的民族心理基因与历史顺承,而且从实证层面对“曾子文章学”做了重要的辨析,填补了“先秦文章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并从当代文化复兴的需要出发,对“曾子的文章之道”,即学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等内涵进行了简要的论析,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导语+章节”是该书文本结构方面的一大特色。卷首导语分别包括“曾子是孔门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大儒”“文章本体研究应以文章形式为主”“文章面面观要上升到文章整体观”“阅读的‘潜水作业’”“先秦文章学的理论形态特征”“曾子的文章文化战略”。其作用之一是对每卷内容的理论升华,具有概括总结的功能。例如卷一导语,覆盖四章,都是围绕“曾子是孔门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大儒”这一重要命题而展开论述。又如卷六导语从文章与文化的关系切入论述曾子的文章文化战略,然后分六章纵论横议曾子文章的久远影响。卷首导语作用之二是为每卷内容的论述提供了理论视角,具有剖析探视的功能。例如卷二导语“文章本体研究应以文章形式为主”,指出文章学研究的特殊使命在于全面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且通常以探究文章形式的奥妙作为重点。因此,作者从体裁样式、章法结构、词汇语法、修辞技巧、思维逻辑等几方面对“曾子文章”进行了文章形式要素的论析,卷二章节的总体设置都紧紧围绕这个理论思想。又如卷三导语“文章面面观要上升到文章整体观”,即超越文章形式的局部考察,进入形神兼备的整体感悟,是对文章本体的整合研究。因此,作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曾子文章的气势、神采、作风、风格和美质等做了宏观透视。“导语+章节”的优点之一就是使读者不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理论思想,而且能够清晰地看到微观层面的实际分析,更有利于阅读接受和写作迁移。
《曾子文章学》结构方面的特点之二在于文本及文献的汇集与研究论文相结合。例如卷一分为四章,第一章“曾子著述的作者明辨”,按“冠名与否”的次第,由简到繁,明辨曾子在六种编著(《曾子》《曾子问》《主言》《孝经》《大学》《论语》)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但复审两桩学术公案,确认曾子在《孝经》和《大学》中的主著权,而且批评“《论语》是孔子的文字作品”这种传统误判,确认曾子是《论语》的第一主编,孔伋是《论语》的第二主编。第二章“曾子著述的历史顺序”是作者依据写作顺序的规律(由编到著,从语录体向对话体、问答体、立言体的四级递进)大致梳理出曾子六种著述的历史顺序:《论语》→《曾子》→《孝经》→《曾子问》→《主言》→《大学》。这个著述的历史顺序在全书中一以贯之。以上两章更倾向于研究论文的性质。第三章的原文范本和第四章的曾子章句,严格区分了其主编和主著的“曾子文章”和后人追记的“曾子章句”,文章作品的赏析严格限制在六篇内,思想基因的挖掘则扩展到“曾子章句”;206则《曾子章句》的选编也注意去伪存真。以上两章更偏重于文献考辨和汇集。这种编排方式,既能使读者对相关文献一目了然,也能使作者的相关论点得到读者的认同。当然,这和曾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密切不可分的。又如卷二对曾子著述体裁样式、章法结构的论述可能更多理论分析,而对曾子文章的词汇语法、修辞技巧、思维逻辑,更偏于文献的多角透析。因此,文本及文献的汇集与研究论文相结合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该著在结构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体现出“导语+章节”的形式特色;二是体现出文献考辨与理论分析的内容特色。
《曾子文章学》在内容观点的创新是多方面的。
(一)文献整理与考证方面。作者对曾子的著述作了详尽的梳理,首次把原文范本汇集在一起。比如对《论语》《曾子》《孝经》《曾子问》《主言》《大学》原文范本的重新考订与整理。并且对后世群书“曾子章句”进行了辨析与整理。如对先秦典籍(包括《孟子》《庄子》《战国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世本》《晏子春秋》)中“曾子章句”的整理,根据这些书中的引用情况,可知当时曾子思想内容传播接受的一个方面。又如对两汉典籍(《新语》《大戴礼记》《小戴礼记》《韩诗外传》《尚书大传》《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盐铁论》《新序》《说苑》《列女传》《尸子》《论衡》《牟子》《汉书》《白虎通》《东观汉记》《潜夫论》《琴操》《越绝书》《古微书》)和魏晋南北朝典籍(《中论》《孔子家语》《孔丛子》《嵇康集》《三国志》《搜神记》《博物志》《孝子传》《高士传》《抱朴子外篇》《后汉书》《宋书》《拾遗记》《弘明集》《金楼子》《水经注》《颜氏家训》《刘子》《孟子外书》)中“曾子章句”的整理,也为我们考察曾子思想在后世的接受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证据。这是从宏观方面而言。从微观方面,作者对曾子文章词汇(如单音节词、复音节词、单纯词、合成词、实词、虚词、成语等),修辞技巧(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顶针、回环、借代、层递、引用、设问、反问、对比、婉曲等)等全息性的统计分析,不仅严格区分了文学语言与文章语言,凸显了文章语言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并且也为读者从“言语文化”视角认识曾子文章修辞特征,即以整体篇章看作修辞的研究对象,“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以切合实用文章体裁为主导规则之内涵提供了文献分析基础。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整体上采用文章学的视角对曾子文章进行了论析。具体而言又可分为本体视角、修辞视角、阅读视角、理论视角、文化视角等几个方面。以本体视角而论,作者认为对文章本体的研究应以文章形式为主。对曾子文章成品的静态剖析和整合研究,必先从形式要素(言语体式和结构法则)入手,进而上升到对文章整体风貌(气势、神采、作风、风格、美质)的研究,这种由形式到内容,由分析到综合,是符合文章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的。再说修辞视角,作者将“言语形态”分为“生活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三种。文章语言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章法结构上,“篇章修辞”高于“词句修辞”。例如卷二第二章“曾子文章的章法结构”,作者以7万多字的篇幅,突出“章法”修辞的文章学价值。第一节关于《论语》“斐然成章”的新论,反驳台湾学者的“天衣无缝”说和大陆学者的“杂乱无章”说,从微观的“句间关系”、中观的“章间关系”和宏观的“篇间关系”,宏微结合地厘清了《论语》前十篇与后十篇的螺旋循环。这是《论语》章法研究的重大突破。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节关于《曾子》《孝经》《曾子问》《主言》《大学》的结构研究,都符合章法四律(层次律、变化律、衔接律、同一律)的规范。词句修辞也是曾子文章学重要的修辞手段。卷二第三、第四、第五章,其文字学、词汇学(成语)、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观照,表面上在进行语言学研究,实际上在强调“篇章语法”与“词句语法”“篇章修辞”与“词句修辞”“篇章逻辑”与“词句逻辑”的区别,表明文章是语法、修辞、逻辑、章法的统一体,文章学以文章语言学为基础。从阅读视角来看,卷四的“阅读‘潜水作业’”,从“显写作”的文章成品研究追索到“前写作”的阅读积累研究是前人未曾开拓的领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对《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道德经》的读以致用的书证材料的艰难梳理,揭示了曾子“文章冰山”下潜藏的“深广底座”,最后得出“‘六经博士’撑起了曾子文章”的结论。这在学术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论断。这个“文章写作前阅读”的研究,具有“读写相生”的方法论普遍意义。以理论视角而言,卷五导语,依据先秦文章学的理论形态特征,打破前人忽略曾子文章学的思想屏障,在贫瘠的文章理论荒原,一卦六爻,以“探秘、阐幽、发微、取经、摄魂、寻宝”的智谋和妙方,开拓出“文章本体论、文章写作论、文章阅读论、文章教育论、文章哲学观、文章主体论”的“文章学体系”绿洲,使曾子文章的光辉实践真正上升到“曾子文章学”的高度。这也是全书立论之要点!特别是第五章《曾子文章哲学观摄魂》和《曾子文章主体论寻宝》展开自然、人本、知行、思辨、伦理、政治、美学、价值、君子等九个层面,花费12万字的篇幅,以“九龙戏水式”的画龙点睛摄取曾子文章学的精魂,充分挥发了曾子文章学的人文精神(文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可以说,这是全书的制高点!再说文化视角,卷六导语,张扬曾子的文章文化战略,分六章纵论横议曾子文章的久远影响,第二章从“孔门弟子中独得其宗”和“曾门弟子中独领风骚”两阶段证实其为何成为儒学第一传人;第三、第四章以14万字的篇幅,细说曾子引领思、孟学派的丰厚证据,这是儒学界未曾充分开掘的薄弱领域,也是曾子文章在先秦时期已有深刻影响的有力证据。第五、第六章用古今流传和中外比照的时空一体观,来概述曾子文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古今流传”一章按影响大小的顺序展开五节,5个正副标题在梳理从古到今的阅读简史的纵向思路中,渗透了从中到外的横向思路。“中外比较”一章由面上的跨时空的侧重内容(“士道、孝道、王道”)的比较,转为点上的应时空的兼顾“文”(文体学、修辞学)与“道”(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的比较,这是点面结合的文章比较;该章第四节批评冯友兰“孟子是东方文化的‘柏拉图’”的片面观点,认定“曾子是东方文化的‘柏拉图’”。可见,末两章是对“比较文章学”的深广开拓,体现出作者一如既往的学术创新精神。
(三)研究观点的突破。例如卷二第一章第一节对曾子文章的形体媒体研究,凸显科技的进步,体现为竹简文、绢帛文、纸本文、电子文的逐步发展,决定了“文面美”的变异。第二节讲曾子文章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脏俱全”,从语体学视角阐明曾子文章语体的逐步升级和转型。第三节的文体明辨,细分了曾子文章的体裁类别,尤其是批驳了将《论语》划归文学散文的悖体阅读,复归“适体阅读”将《论语》裁判为“带文学性的学术文章”,同时又宽容对《论语》的跨体阅读(自觉把文章当作文学来读)。这是文体学上的一次拨乱反正!具有示范意义。卷三由文章面面观上升到文章整体观,其第一章“文章气势”的八个要素和“八力示范”,开拓文章力学;其第二章“文章神采”的六个要素和“六彩纷呈”;其第三、第四章对“文章作风”与“文章风格”“文章风格”与“文学风格”的区分,是文论上激浊扬清的重要突破;特别是其第五章“文章美质”破中有立,分出“艺术形象感性美”和“科学抽象理性美”的“美学两重天”,尤其是给“文章科学抽象理性美”拓展出九个方面,更是前所未有的创造。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书在内容观点的创新,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文献资料的细致梳理;二是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三是既有对前人观点的补正、也有全新观点的提出。
《曾子文章学》是首次从文章学的角度对曾子文字作品的全新发现,提出了“曾子文章文化”的新理念。
(一)纵观全书,首先体现出的是作者的“通史”观念。作者曾系统构思《曾氏文章学》,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先秦时代、汉魏六朝时代、唐宋时代、晚清时代、改革开放时代。并初步进行了研究设想:首先,研究中国第一个文章学高潮——先秦时代的“宗圣公”文章学家《曾参文章学》(汉魏六朝时代没有曾氏文章学家的代表人物);其次,研究中国第三个文章学高潮——唐宋时代的“文定公”文章学家《曾巩文章学》(以《曾巩集》全二册、《隆平集》20卷为依据);第三,研究中国第四个文章学高潮——晚清时代的“文正公”文章学家《曾国藩文章学》(以《曾国藩全集》31册修订版为依据);第四,研究中国第五个文章学高潮——改革开放时代的文章学家《曾祥芹文章学》(以《文章学探索》《文章新潮》《现代文章学引论》《毛泽东与文章学》《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文章学教程》《说文解章》《文章知识新视点》《文章本体学》《文章阅读学》《实用文章学研究》11本书为依据)。由此看来,《曾子文章学》只是《曾氏文章学丛书》的第一部。这说明,作者对曾子文章的研究具有打通古今的自觉的“通史”意识,让读者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曾氏文章学》的全貌。
(二)该著也流露出了作者较强的家族观念。曾先生作为曾氏77代裔孙,对“曾氏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很强烈的自觉担当。本书前面既有曾祥芹的二儿子多才后秀曾令中(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题诗:“宗圣仁风在,先贤雅韵长。深山又经雨,古木更垂芳。烟海双鱼跃,云天一雁翔。迷津始借问,承启有华章。”既从思想内容上指明本书旨在论证曾子是“上承孔圣、下启思孟”的儒学第一正宗传人,又从艺术形式上用“诗眼”——“云天一雁翔”来宣扬作者的独著胆略和艰辛。还有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曾宪梓博士作序,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作者的曾氏家族观念。作者认为曾子的孝道是孔门弟子中完成得最为圆满的,是曾氏家族文化精神之一。而作者对曾子历史地位的厘清与还原,不仅具有学术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曾子孝道文化的亲身实践,体现出对“曾氏宗风”浓厚的情怀。作者认为,家族观念在于寻找先祖的精神文化“基因”,对“曾氏文化”的寻根研究,旨在获得一种活得更充实的精神。
(三)全书的论述过程也渗透着作者的教育实践观念。如卷二第二章对《论语》《曾子》《孝经》《大学》等章法结构的分析,不仅具有理论分析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写作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对曾子文章作风的论析,其中“曾子文章的优良作风”提出了不少文章写作方面的看法,包括“言必有主,求真务实”“有的放矢,旗帜鲜明”“述而有作,弃旧图新”“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达权变”“短小精粹,词约义丰”等既是对曾子文章作风的精妙概括,同时也具有启迪现实的实际作用。又如卷四作者探讨曾子文章的阅读底蕴,从阅读积累对曾子写作的影响这一角度切入,认为曾子基本上是在阅读“五经”和《道德经》等典籍的滋养下从事文章著述的。因此,作者依据曾子的文章“如何引用”和“如何活用”来考察他对“五经”和《道德经》等典籍是“怎样读以致用”的。虽然只是对曾子文章本体的静态剖析,但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文章教学社会应用层面的思考,同时也确实为后辈之学树立了“读以致用”的模范。因此,教育实践观念是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四)全书的落脚点是文化普世的观念。作者认为“曾子精神文化”必须以“曾子文章”这个思想载体为基点,如此,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和更全面地把握曾子的精神遗产。作者对曾子在儒家思想传承上对历史地位有很清晰地把握,认为曾子在孔、孟之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曾子是儒学思想的第一传人。从“文以载道”的视角看,曾子文章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立本、立德、立言、立能;立孝、立名、立礼、立信;立志、立仁、立己、立人。曾子的文章实践发挥着治学、育人、经国、济世的功能,这些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之中。作者认为,光复曾子的文章之道,应该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
《曾子文章学》的付梓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是文章学上的意义。此著作为首部对曾子进行文章学研究的著作,为文章学研究开拓了新路。作者有感于“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的精神,于耄耋之年,推出了120万字的个人巨著,可谓全国独一无二的、堪称当代文章学的巅峰之作。长期以来,学界对曾子著述的研究只关注其思想内容,而不注重其语言形式。人们公认曾子是思想家、道德家、教育家、政治家,却忽视了曾子文章家的身份。因此,《曾子文章学》从文章学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曾子形象。这不仅是对“曾氏文章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而且是对圣人名人文章学研究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章学究竟成立于何时的新的反拨。曾先生亲口向笔者透露了《曾子文章学》的潜台词:“复旦大学王水照认为‘中国文章学成立于南宋’;中山大学吴承学认为‘中国文章学成立于南朝’;河南师大曾祥芹认为‘中国文章学早在先秦就形成了。文章理论形态局限于‘专著’和‘文篇’是作茧自缚。在文章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文章理论形态更多地表现在‘章、段、句、语’中。这是基本事实。”据此,《曾子文章学》实际上是对王水照、吴承学两位先生的学术观点说“不”。其次,该著于姓氏文化研究的典范意义。“曾氏文化”在华夏姓氏文化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虽然曾子儒学的传承一直以来并未断绝,但是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曾子文化”长期被误解、长期受冷漠,“孔孟之道”的“双峰夹谷”说更是淡忘和矮化了曾子。作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关于此点前面已经论及,兹不赘述。姓氏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寻找先祖的精神文化“基因”。若不能厘清迷雾、还原真相,不能与抹杀、贬低“曾子文化”的种种不科学言论进行捍卫性和发展性的辩驳,单靠曾氏宗亲自说自话,立而不破,对“曾氏文化”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曾先生此著不仅从理论上挖掘了曾氏先祖的精神基因,而且在方法上给其他姓氏文化研究以深刻启迪。其三,该著对“文章文化”研究的深化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文化”是书面文化的主流。但是学界一般以“文学文化”先入为主,往往忽略了对“文章文化”对研究。这一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意识上的不够重视。在《曾子文章学》中,作者锐意将“文章本体学”“文章写作学”“文章阅读学”“文章教育学”“文章哲学”等现代文章学理论体系应用到古代文章学家的个案研究中去,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曾子是华夏“曾氏文章学”的鼻祖,对曾子进行文章学角度的形象重构,这正是体现了一种“文章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曾子文章学》确实是文章学研究的力作,不仅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曾子文章学的特点,而且对曾子文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进行了概述。但《曾子文章学》亦有其不足。比如部分章节材料处理略显不够,缺少相应的论析等。瑕不掩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曾子文章学》的出版,有利于文章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