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峰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勤劳勇敢的河南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以“重新安排旧山河”的壮志豪情,凭着一锤一钎,用双手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成一条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红色基因库中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继承和发扬,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地,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安阳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活动上,努力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立足于打造“红旗渠牌”毕业生,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全环节,既有其内在价值,又有其时代意义。
红旗渠精神基于红旗渠的修建,其影响又远超于红旗渠修建。红旗渠本是一项水利工程,因其修建时的工地上红旗漫卷,红旗又象征着胜利,象征着革命,象征着先进,象征着高举红旗向前进而得其名。林县是承载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就建在太行山上,1944年获得解放,1949年完成土改。因此,“红旗渠从开始的引漳入林工程,到盘阳会议后正式命名为‘红旗渠’,寓意就是‘高举红旗向前进’。”[2]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所凝结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林县县委的带领下,经过10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辟开太行山,跨省引漳来,灌溉农田,战胜干旱,造福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真实概括,这本身就是红色基因的传续和发扬。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姓积贫积弱,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基于农业大国的现实,以“治国必先治水”的认识,大兴水利。毛泽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将兴修水利看作是保证农业增收的大事,他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说:“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保证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旱灾。”[3]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山高沟深,地少人多,干旱少雨,水源奇缺,林县县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发动群众,克服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缺吃少穿等重重困难,重整旧山河,引来漳河水,既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水问题,又润泽了干涸的田野,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林县人民的思想,坚定了林县人民的自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民续航梦想、接续奋斗,并日益被世界人民所认知、所感悟”。[2]整个红旗渠的兴建证明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万民众齐心协力、以最原始的工具,以“渠不修成决不收兵”的英雄气概,建成了不倒不漏的、既造福于民又流传于世的红旗渠。整个红旗渠的修建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没有红旗渠的道理。
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还反映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调查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在修渠之初,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有没有必要修建红旗渠?从哪里引水?引不来水怎么办?渠修成了水流不过来又怎么办?10万民众战太行的人员怎么安排?这些都成为当时十分困扰林县县委领导班子的难题。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林县县委采取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在困难面前深入实地、深入民间、走乡串户,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在苦干中实干,在实干中巧干,人人动脑筋,事事重创新,管理有规矩,干活有标准,质量有口诀,调查有对策,才让一个个难题破解,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才有了50年来红旗渠至今的坚固如初。整个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充分体现了目标明确后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性。
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这个新时代,是中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大放异彩的新时代。这样的新时代必然反映在教育培养人的总规格和总要求上,要求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所培养的时代新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六个方面。高校培养人做到“六个下功夫”,就必须融入“中国革命精神”[5]。地处豫北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要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有用人才,就必须学习和传承红旗渠精神这一中国革命精神。
在中国革命精神大家族中,红旗渠精神既与之前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相传接,又与其后的“大庆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相承续。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图谱中的一分子,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即使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是需不需要传承的问题,而是如何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但是我们仍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仍属于农业大国,原始创新的数量和质量还很不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更加强烈,但有些资源还很匮乏,精神需求更加迫切,国外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的限制甚至是摩擦、制裁还时有发生。因此,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而是像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所提出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6]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融入红旗渠精神,首先必须深刻领会和贯彻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要从高校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改革导向上充分体现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即培养的人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要坚定“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方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7]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有益于人民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政治措施。重视教育首先是在惠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善政。要把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放在教育承担着为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位置,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因此,重视教育,培养好人才,功在当代,其产生的作用和效益将惠及千秋万代。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曾用“更加迫切”“更加强烈”来强调。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培养卓越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越是重视人才培养,越是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越需融入红旗渠精神。
2.要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方向。高等教育如此重要,其根本功能体现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以信赖依靠又能够接替和传承前辈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源源不断地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使命。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图谱中的重要一员,必须融入教育教学整个体系之中,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程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做到“五要五不”:要认真努力、要勤奋刻苦、要团结协作、要无私奉献、要创新创业,不怕吃苦、不求安逸、不图享受、不投机取巧、不违法纪。高校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7]
3.要坚定“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方向。红旗渠的修建是党领导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伟大工程,红旗渠精神是党领导下的造福于人民的伟大工程,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红旗渠,也就没有红旗渠精神。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红旗渠,也不会有红旗渠精神。高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既包括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7]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功,把党支部建在基层教研组织中,把党支部建在班级上,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二是必须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类课程打造成金课,同时还要把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教育性抓实抓好,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同行同向、同频共振;三是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立足于“三个面向”,站在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赢得未来的高度,培养能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努力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四是必须结合地方特色将红旗渠精神深刻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工作的全方位,让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高校为谁办学?什么最为重要?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都十分重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红旗渠的修建正是为了林县人民有水喝,为了林县人民过上好日子。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我们党内的传承和发扬。为此,高等教育要把握三个价值取向:一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即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9]要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二要把握“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这要求我们把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养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三要把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价值取向。这要求我们培养人必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不拘泥于既成事实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精神,红旗渠精神熔铸了林县人民勇于改革、大胆尝试、善于调研、积极的进取奋斗精神。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就必须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导向,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改革导向。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落实。习近平绿色化发展观特别重视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体系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和劳动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重智育向重全面发展转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培养人的各个环节;二是突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导向。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师德师风是学校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融入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代代传承需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为了培养好学生,培育学生的革命精神,自己首先要具有革命精神。培育学生具有红旗渠精神,自己必须首先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要突出师德养成,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定力、理论功力、业务能力、人格魅力和精神影响力,使教师成为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红旗渠精神的模范引领者;三是突出破除制约高校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导向。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以预料的困境,但皆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林县人民攻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林县人民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解决难题的勇气魄力。当下,高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弱项和短板,一部分学生还“醉生梦死”,一部分教师还“稀里马虎”,一部分学校还“精力投入不足”。[10]如何让这些现象“一去不复返”,需要我们改革机制体制,从整体上深入反思和统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质量为引领,以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精神激发和鼓励师生员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安阳师范学院地处红旗渠畔,以厚重的殷商文化和红旗渠精神为依托,理应传承好红旗渠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集红色基因传承,始终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强大思想动力和有效育人载体,以培养“红旗渠牌毕业生”为目标,以“三融三进”为模式,以“红旗渠精神校本课程”为抓手、以“重走红旗渠”为实践路径,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校风学风、融入办学目标定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进教学、进科研、进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和实践探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红旗渠牌毕业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十分重视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学校文化,融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用红旗渠精神塑造学校文化,主要通过加强校训校风教风以及学风建设和宣传,让红旗渠精神弥漫整个校园,滋润师生心灵。安阳师范学院的校训“进德修业、博学笃行”和校风“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庸》。这一校训校风强调重视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扩大功业建树,强调广泛学习、博采众长、踏踏实实、一心一意、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要有一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11]的精神。校风“自强不息”,强调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教风“至爱求真”,强调用真诚真挚的爱对待人和事,寻求事物至理;学风“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合一,知始行终,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这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既反映了《周易》发祥于安阳这一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安阳师范学院地处红旗渠畔这一特殊的精神文化土壤的传承和影响,昭示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旨——学校培养的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学习、意志坚定、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学校长期重视探索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育人,构建了以红旗渠精神育人的“五个一”:建设一批红旗渠校园景观。包括设计制作红旗渠文化长廊,制作红旗渠主题雕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红旗渠精神的主题艺术作品展。包括举办摄影作品展览、绘画作品展览等;推出一批特色主题剧目。包括《太行女神赋》民族交响乐、《红旗渠欢歌》大型情景剧等优秀剧目,再现红旗渠修建的壮举和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力;打造一批红旗渠精神主题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培育红旗渠精神基因文化项目,创建“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做红旗渠传人”等系列品牌;开展一次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扎根基层、朴实为民、勤俭节约、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
学校十分重视用红旗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一是学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自主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师范生的通识教育校本课程在全校开设选修课程;二是学校重视课程思政,把红旗渠精神融入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之中。重视培养教师具有红旗渠精神,以具有红旗渠精神的教师引领学生;三是把“红旗渠精神我来讲”作为师范生社会实践品牌常抓不懈。学校组建“‘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调研服务团”,深入林县调研红旗渠建设情况,走访红旗渠修建英模,深入社区、街道、农村、学校开展宣讲,足迹走过河南、新疆、广西、河北等4省20余个城市,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宣讲红旗渠精神;四是用红旗渠精神激励和鼓舞大学生成长成才。激励在校生努力拼搏、刻苦学习、明确目标、大爱施教、立志成才,激励毕业生不怕吃苦、扎根基层、奔赴西部、留疆扎根、圆梦报国。激励每一位教师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传播者,激励每一位学生成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将红旗渠精神生辉放光。
学校将培养“红旗渠牌毕业生”的理念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是构建“十个一”实践育人模式。学校坚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学校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加大了与林州市政府的协同育人力度,推进了与红旗渠纪念馆的共建共享。学校构建了红旗渠精神实践育人“十个一”模式,包括:重走一次红旗渠青年洞,参观一次红旗渠纪念馆,讲演一个红旗渠故事,寻访一位红旗渠劳模,创作一件红旗渠文化作品,举办一次红旗渠精神沙龙,开展一次红旗渠精神巡讲,进行一个月的红旗渠畔支教,做一项红旗渠专题调研,参加一次红旗渠牌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学校师生与访谈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红旗渠精神的精髓;二是用“重走红旗渠主题实践”弘扬红旗渠精神。学校在暑期开展“重走红旗渠,再续艰苦创业梦”主题实践,组建大学生骨干训练营,带领学员们聆听专家讲座、阅读红旗渠书籍、观看红旗渠视频材料、学唱红旗渠歌曲,利用微博微信、线上线下等新兴媒体相互讨论分享,徒步30公里重走红旗渠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活动;三是用“红旗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白手起家,无论在校还是刚出校门,对大学生来说都是比较艰难的阶段,用红旗渠精神培育、引领和鼓舞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业、敢于担当、不怕挫折、艰苦奋斗的良好意志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奋发有为,成为有用的时代新人。
多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用红旗渠精神引领、指导大学生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培养了10余万名本专科毕业生,85%在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不少人成为振兴农村基础教育的业务骨干,为河南省尤其是豫北地区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出了多名“中原名师”“乡村最美教师”,涌现出了“主动申请支边十多次,志在世界屋脊育新人”的王岐,相约赴西部的宿舍“三姐妹”“四兄弟”等一批志愿服务典型。学校为此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当下,学校正值“两高两突破”的爬坡过坎期,尤其需要红旗渠精神的传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12]这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靠谁培养?愈是这个时候,愈加需要红旗渠精神的引领和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