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希,马晓珺
(安阳师范学院 公共计算机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概念,要求将“水课”建设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要求“各高校要努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运用传统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们通过分析现有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传统授课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内容广泛而且实践性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网络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基础,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提高其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参照“金课”提出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两个要素。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方式刻板,授课内容陈旧,部分教师甚至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无法引起学生象对待专业课一样重视。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觉完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和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的任务,加之其基础薄弱,课堂内容无法完全理解吸收,授课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考勤,课堂上跟随教师讲授去思考的积极性差。虽然教师通过课上提问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但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达到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后和教师深层次互动的效果。
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都需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目前,教学过程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期末的考试,忽视了课前、课后两个部分,造成教学过程缺乏。师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认为这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好就是学习效果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广泛而且实践性强,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如程序语言设计、网页设计、数据库的操作等。考试涉及的知识范围和难度有限,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导致无法进行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考核,有时候学生凭借突击复习、死记硬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对那些深度学习且熟练掌握实践技巧的学生,无法从成绩中加以区分。将学生的兴趣扭转在知识本身,让其真正地投入付出,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
“大学金课”应具有较强的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宽课程深度,从而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要求不严主要体现在:成绩考核宽松,课堂要求过少,课程作业太少。由于要求不严,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压力,学生极易产生“混学分”的心态。有时要求不严的课程能够获得部分“混学分”学生较好的教学评价,这样教学评价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同时也使得部分教师在落实“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上有所顾忌。
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现有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存在明显的劣势,因此需要制定符合“金课”标准的课程设计。我们充分考虑课程在学生互动、教学过程、课程要求这三个方面的要素,结合教学实际,力求提出一种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达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因此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课中互动教学阶段、课后巩固学习阶段。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平台发布课件、视频、讲义等多媒体资源,以课程背景、基础知识、学生专业应用等导入性内容为主。教师制定课前学习流程及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通常大学计算机基础采用大班教学,人数多达百人,学生自觉学习意愿薄弱,如果完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多地增加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及深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也较难在上课时开展有效的讨论答疑。因此,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适合的学习内容及要求,控制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课时之间的比例,让学生掌握学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发放给学生的多媒体资源是该阶段学习的重要载体,资源的丰富、充足、高质量是学生良好自主学习效果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制作视频资源,忽视了线上教学的其他部分,从而偏离了通过线上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的本质。通过教学平台查看学生本阶段学习完成情况,确保学习效果,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对后续课堂效率有着直接影响。为避免学生懒惰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要求,可将本阶段学习情况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项。
具有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实现“金课”的关键。课中互动教学阶段可分为:课前困难问题答疑,教师知识讲授,课堂互动答疑,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打造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主要包括“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从教师要素来看,应把握以下四点:
1.提高授课水平,对知识点的讲解尽量做到详细且有趣。研究发现,学生在评价教学质量时,首先关注的是教师授课水平,表明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教师应及时添加前沿的教学内容。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对于其他课程更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选取学生更为熟悉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在程序设计章节中,针对音乐类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算法作曲的技能与知识。通过这样的例子提高学生对算法编程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服务并发展各个学科,为学生在本专业的运用拓宽思路。
4.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增加师生互动的效果,实现课程质量的动态监控,如在教学平台上发布互动交流、答疑、问卷调查等。
从学生要素来看:一是充分与教师、同学交流自己在课前自主学习时的收获和问题,使知识得以深刻理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明确课中学习要点;二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良好互动。
课后教师将作业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升级,因此作业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落实“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作业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点覆盖全面,突出教学重点;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操作技能;三是难易结合,体现挑战性。大学计算机基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完成课后实践时,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操作体验,保证学生课后也能通过网络即时联系教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问题。
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增加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反馈,可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教学模式,将传统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两者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课中互动教学阶段、课后巩固学习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教学评价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从而增加师生互动,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要求,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时间,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