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赵情 宋顺喜(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而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关乎高校、地区和行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西部地区省属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障碍,限制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因此,研究省属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励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省属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与激励机制进行了介绍。
相关调查表明(邢欣欣,2019),地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项目申报难、评价考核重、福利待遇低以及公共事务多等问题。
科研项目申报难是省属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青年科技人才缺乏项目申报经验,另一方面适合青年科技人才申报的项目较少且经费较低,与日益增长的青年科技人才数量不匹配。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同,陕西省高校数量多,但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的经费数量低,更加剧了项目申请的难度。多方面因素造成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缓慢。
青年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也是限制地方高校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目前“双一流”建设及各类评估考核大环境下,各类院校对高水平成果的产出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重担就传递给了青年科技人才。目前,地方高校考核周期一般为3 年,而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仍是科研考核的标准。在短期内要求产出大量成果,使得青年科技人才不得不选择“短平快”的方向或“蹭热点”,且不允许研究失败,这样使得潜心研究基础问题的人才越来越少,愿意从事基础材料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愿意结合行业实际解决问题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对我国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都是及其不利的。因此,需要建立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纠错机制为青年人才保驾护航(程郁、王胜光,2010)。
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我国现阶段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面对的压力相差很大。目前,青年科技人才往往科研事业刚刚起步,工资待遇不高,不仅面临结婚、购房、教育子女等生活问题,而且考核任务重且竞争异常激烈,这都导致青年人才压力过大。相关研究表明(马志良,2020),生活保障不稳定、生活压力过大是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创造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后顾之忧,降低生活压力,有利于青年人才开展创造性工作。
此外,科学研究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以及原生培养与人才引进的双轨制也是目前省属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科学研究要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越来越依赖科学设施的巨量投入。例如,2018 年在上海开始建设的前沿光子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硬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总投资近95亿;2019 年,北京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总投资64.95 亿元。目前,据公开报道,陕西省地域内暂未有巨额投资的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种情况使陕西省相较有重大科学设施的兄弟省份,在科学研究的起跑线阶段就处于落后状态,使陕西省在吸引、培养顶尖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国内高校为吸引人才,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大量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国内的青年科技人才也向科研条件更好的科研机构进行合理的流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人才双轨制的新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给与极其优厚的政策和待遇,但是,对本单位培养的、具有同样水平的青年科研人员,往往不能适用同等的人才政策。这种双轨制,一是导致青年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以陕西省为例,直接结果就是陕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流向东南沿海高校。二是挫伤了高校尤其是西部省属高校原有人才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容易激起各类矛盾。
陕西科技大学作为省属“双非”学校,引进人才的方式和方法在省属高校中有普遍性。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与激励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具体有以下做法。
一是在工资、职称认定等待遇上有倾斜。学校对学术骨干以上人才,除享受所聘岗位待遇外,另按合同约定执行协议工资,对高水平以上博士根据不同层次直接认定相应职称,2015—2019 年,已从“985”高校和研究院应聘来的副教授、教授、研究员等学术骨干以上人才中,直接认定教授22 人、三级教授6 人,从青年拔尖和高水平博士中直接认定副教授134 人。
二是在科研环境上创条件。每年投入1 亿元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进人才的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以及协议工资等方面。为了让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尽快投入工作,2017 年,学校腾出共计135 间7700 余平米的地方作为科研创新示范区,成立了“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提供给达到一定标准的引进人才及其学术团队使用。同时投入1600 万元,按照相对较好的标准对实验室进行了提升改造,达到了设备可以直接安装的初步条件;投入2700万元建设了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科研设备——球差电镜。这些高层次人才不仅拥有专门的现代化实验室,还可以依据研究需要面向国内外招募和组建科研团队。
三是生活条件上有保障。学校多措并举,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学校对人才的“吸附力”。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利用自有土地,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和子女受教育问题。住房方面,拿出学校教职工二期住宅楼共280 余套,从中为学术骨干以上人才预留46 套,交由人才办管理,其他230 余套已在2015 年、2016 年全部分配给了青年拔尖人才、高水平博士和普通博士。为解决后续新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2018 年学校又投资2 亿多元,开始建设三期住宅楼,共计384 套,主要用于人才引进。
学校引进人才后,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的变化上,既有数量上的激增,也有质量上的提高。
2015 年以来,陕西科技大学共引进各类人才389 人(其中全职引进358 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人数呈阶梯式上升,共获批各类“人才计划”人才61 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 个。学校是传统的轻工院校,学科特色和优势主要集中于传统轻工学科领域,在从传统轻工向新轻工转型过程中,引进人才在学科转型升级中所发挥的垂直拉升作用十分明显。一是拓展了学科方向。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些可以说是自带学科方向,有些通过整合原有师资凝练出新的学科方向,他们的到来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集群。二是推动了学科内涵发展。一方面,ESI 指标不断攀升,高水平论文快速增长。在引进人才的有效拉动下,学校材料学科于2017年1 月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2018 年,全校发表SCI 三区以上论文较2015 年增长了80.2%,其中引进人才发表论文占全校的23.4%,特别是SCI 一区论文增长迅速,增长率达308%,其中引进人才发表的SCI 一区论文占全校的24.5%。另一方面,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学科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挖掘引进人才的社会资源和学术影响力,近三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第11 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第6 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微纳米操作与制造技术国际高峰论坛等20 余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带动了科研项目获批数量与经费的大幅增长。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引进人才占到全校获批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新引进特聘教授、学术骨干、青年拔尖、高水平博士、博士拿到国家基金的比 率 分 别 为:64%、30%、52%、51%、27%。大量新进教师的增加,使更多的教师可以专注于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以本为本,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 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陕西科技大学排名全国123 位,位列轻工类高校第一、省属高校第二,远远高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排名。
一是做好重大基础性科研设施建设工作,吸引顶级国际科技人才。发挥省、院(中科院在陕院所)、高校作用,集中力量向国家争取在陕建设重大基础性科研设施,解决陕西省目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白的情况。“种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来”。种好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梧桐树,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金凤凰,从而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培养国际水准的青年人才,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培育体系。
二是集中优势推动优势学科向高层次发展,培育国际领先科技人才。目前陕西省共有17 个一流学科,同时还有众多特色明显、在本行业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学科,这些学科所形成的科技产出影响力、可转化的高科技成果,将直接转化成各行业产业链的上游核心控制性环节,对构建陕西实体经济和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陕西经济发展以及高科技行业做大做强,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建议有关部门集中现有资源投放到这些优势学科,构筑起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坚实基础,建成软硬件兼备的先进科学平台,短期内即可实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的目标。
三是选择数个未来重大学术学科领域重点投入,培养种子人才。建议选择数个对未来产业、科技发展有影响的重点学科,进行重点投入。在20 个世纪30 年代,斯坦福大学确定电子、化学等学科作为其日后发展的重点学科,集中有限经费重点建设,不到20 年时间,该校的电子学科群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在美国军事科技发展、硅谷的崛起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建议陕西省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选择对陕西经济发展和对产业升级有推动作用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集中力量建设,形成一个能推动实体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陕西经济长远发展。
四是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自主权。增大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充分信任科技工作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外在制度约束能力,充分保证科研人员对科技经费使用的决定权。结合实际,修订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破除科技经费使用障碍,充分体现对科技人员智力劳动的承认。
五是增强青年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督促高校注重工科青年科技人才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破除单纯依论文数量衡量工科人才的标准。培养工科青年人才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青年人才与企业的联系,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六是加快高校人才制度改革。建议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制约高校发展的问题,深入推进高校用人制度改革,配套出台解决青年人才子女入学等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化解年轻人才的后顾之忧。统筹建立高校人才流动制度,让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